顾古文 紫砂界传奇邵大亨,其首创的仿鼓壶型为何备受推崇?

更新:05-0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仿古

说到仿古,一作“仿鼓”,首推清代制壶奇才邵大亨。传说该器型是大亨首创,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有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也有观点认为,这是民国时壶商赵松亭按照吴大徴的授意制作而成的。它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的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的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紫砂泰斗顾景舟一生最为推崇的艺人是邵大亨,顾泰斗一生仿大亨仿古,但其神韵只能得其七八,后来便有了“扁腹”之作。(《宜兴紫砂珍赏》 顾景舟、李昌鸿编 三联书店)

供春

供春一作“龚春”,是中国紫砂文化史上开创性的人物,他姓龚,名供春 ,明代正德年间,供春作为书僮随进士吴颐山到金山寺伺读,闲暇时,他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当时这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因为好奇,他取了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参照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做出了供春壶,其“指螺纹隐起可按” 。供春壶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负有盛名,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周澍《台阳百咏》记载:“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传世的供春壶极少 。1928年,储南强于苏州搜集到一把供春壶,壶把有款识“供春”二字,此壶缺盖,后来由裴石民配做,现藏于北京历史博物馆。供春所制砂壶,款式多样,相传他制作过“树瘿”“龙蛋”“印方”等壶式,其中“树瘿壶”最为名贵。清末民初时,仿制品众多,供春树瘿壶简称为供春壶。

掇球

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其基本造型由壶钮、壶盖、身壶组成,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构成,壶腹是大球,壶盖是小球,像小球掇于大球上,所以称为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作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 。

民国时期程寿珍制作的掇球壶是掇球中的精品。1916年在巴拿马世博会上,许多国人知道茅台酒当年获得了金奖,却不知道程老师的掇球壶也获得了金奖。

提壁

它因为壶盖面如同玉璧而得到了这个名字。壶体呈现扁圆柱形,盖子是平的,钮是扁围的,提梁是扁的,采用微曲线造型。其结构严谨,刚中带着柔和,和谐匀称,是当代紫砂茗壶中的一绝。这把壶是顾氏一生的经典作品,曾经多次对壶器造型进行制作、修改。

1994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四枚的《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提璧壶”是这套邮票中的一枚 。

鱼化龙

取中国传统文化里鱼跃龙门的含义,民国的唐树芷制作的小鱼化龙壶钮呈卷云状,壶身浅浅地塑造出波浪,波浪中有龙伸出首部,龙尾卷成壶把,把上鳞片的刻画清晰,此壶由红泥制成,形体较小,做工精细,清代邵大亨制作的鱼化龙壶波浪是一层一层堆塑而成,立体感强,波涛中龙露出头部却不见爪,钮为堆浪状,装在盖里的龙头短而粗 。黄玉麟所制鱼化龙,波浪立体感欠佳,波涛中的龙伸出半身,龙爪清晰可辨,钮不作堆浪状而呈卷云形,装在盖内的龙头细且偏小。鱼化龙壶制作因名家不同而各具特点,邵大亨的龙不见爪,黄玉麟、俞国良的龙爪清晰可见,唐树芷的龙爪也不见,邵大亨用堆浪钮,其后黄玉麟、俞国良、唐树芷都改成云形钮,又具备一定的时代特点。

龙头八卦一捆竹

清朝制壶名家邵大亨制作了龙头一捆竹,它是依据一个极为动人的传说设计而成的,传说讲述了龙王前往东海巡视,途经一个地方,看到当地人民极为贫困,却又十分善良,于是让自己的儿子送一件既可以食用又能够使用的东西给当地人民,以此帮助人民解决生活困难 。龙王的儿子遵从父亲的命令,把大海里一种名为“竹”的植物,捆成一捆,绑在自己的龙头上,送到当地群众手中。龙头一捆竹壶,恰好阐释了龙与竹的关系。

井栏

从名称就能想到,它的造型来源于井栏 。“井栏”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经常出现 ,比如“命理之学”里有“井栏”这一类别 ,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的第四十一式是“回头井栏直入” 。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就是井的护栏 ,也叫井床 ,井干 。古人挖井大多会设置井栏 ,有的还会设置井盖 ,井顶 ,井亭 ,它们既能保护井 ,又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

报春

根据壶生贴花的差异,常见的有梅报春、竹报春。报春原本的意思是,在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成春官、春吏或者春神的模样,在街市、里社道路上大声呼喊“春来哩”“春到哩”,把春天来临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报春民俗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把春天和句芒神迎回来。紫砂工艺师依据这一民间风俗,凭借大胆想象与高超设计水平,制作出了报春壶。报春壶的壶盖、壶把以及壶嘴以树木为形状,壶身则是圆坛形,恰好彰显出报春壶美丽逼真。尤其壶嘴如同劲松般向上傲然挺立,代表着松树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还代表春天来临以及大地复苏,树木伸展枝干迎接春天 。报春壶一直以来都备受文人墨客青睐,民国名艺人朱可心制作的报春壶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

风卷葵

相传风卷葵是清朝制壶大家杨彭年的妹妹杨凤年制的,据悉杨彭年自己虽是制壶高手,可当时规定艺不传女,所以杨凤年起初对制壶一无所知,有一次杨凤年想去作坊拿把壶浇花,刚一进门就被哥哥轰了出来,哥哥说女人不能进这个地方,杨凤年心里很委屈,立志一定要学会做壶,从此杨凤年便专心制壶,一学就是好几年,当她能照着以前的样式做出壶时,觉得这还不能显示其真本事,便老想着要创作新样式。一年秋天,刮了好几天大风,花园中的花草被吹得杂乱不堪,心里正想着,突然看到在一枝花干上顶着一只壶,这壶的样式从未见过,定睛一看,原来是当年自己种下的锦葵花,它被风吹歪后又挺起来,花瓣被吹得拢在一起,四周的花都被摧残,只有锦葵花依然如故,始终不散,于是以此为形,经过无数更改后制作出此款风卷葵。

石瓢

“石瓢”最初被称作“石铫”,在《辞海》里,“铫”被解释为“吊子,是一种有柄且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转变为陶器,最早在北宋大学士苏轼的《试院煎茶》诗中有所体现:“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将金属“铫”改成了石“铫”,这和当时的茶道关联紧密。苏东坡被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他发现当地用紫色砂罐煮茶,其味道比用铜、铁器皿煮茶要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砂陶之“铫”,这把“铫”既有“流”也就是壶嘴,又有“梁”也就是壶提,用来煮茶,这“铫”就是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流传至今的石铫壶来看,到了陈曼生、杨彭年那个时期,石铫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更加倾向于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的主要特点是上面小下面大,重心向下垂,使用起来很稳当。它的壶嘴是矮而有力的直筒形状,出水顺畅。壶身呈现“金字塔”式,观赏起来很端庄。“曼生石铫”和“子沾石铫”都是彭年制作的,二者有所不同,“曼生石铫”显得更加饱满丰润,“子沾石铫”则刚烈古拙,这种差异可能是人的个性在壶的艺术上的体现。紫砂“石铫”什么时候开始称作“石瓢”的呢?这要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认为“石铫”应该称作“石瓢”,从那以后就都称石瓢壶了。

请你提供一下具体的句子内容,以便我按照要求进行改写。

【顾古文 紫砂界传奇邵大亨,其首创的仿鼓壶型为何备受推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熟读成诵竟成学习文言文最简法?积累字词也至关重要 下一篇:鲁迅嚼辣椒驱寒刻苦读书成文豪!你能像他一样努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