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历经千年传承,古文为何却在白话文运动中被弃如敝履?

更新:05-0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中文,不存在其他能与之相比的语言。汉字是中文的载体,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从未间断的文明史。汉字中文成为了人间绝唱,它博大精深,悠久且始终保持新鲜感。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就像瓜果蔬菜一样平常。

简单来说,中文分为古文和白话文。白话文即现代汉语,其历史距今不过一百余年。民国初年,白话文运动正式兴起,此时古文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古文太高雅,处于云端,老百姓难以亲近。并且古文显得文邹邹的,不便于交流。在当时的情况下,古文已然不合时宜,只能成为一小撮知识分子的自嗨。那时的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古文对社会进步起到了阻碍作用,它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白话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看,白话文替代古文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然而,又有谁能够想到,推动这项运动的胡适、陈独秀、鲁迅、刘半农等人,每一个都对古文颇为精通,都能够深切领会古文的美妙之处。

今天的人们明显比民国时代的人聪慧得多,不会只吹捧一方,打压另一方,而是明白要包容和吸纳,做到兼容并蓄,我们依旧在学习古文,传承着那份美感。

一、古文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深藏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

暮春的时候,树木快速生长,鸟儿展翅飞翔,这时我们总会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所蕴含的故国情怀;当我们和相爱的人紧握着手,泪眼相对,立下海誓山盟,便能顺口说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那样恒久的誓言,隆冬时节,天降大雪,我们口中会吟出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去回望一位女子的不凡才情,当我们看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时,心头会立刻浮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妙语,这就是融入我们基因之中的中国人的本能。

古文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古文是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厚重记忆。

秦末的时候,统治者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艰难痛苦,陈胜、吴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代表时代的最强有力的声音;东汉末年,各路军阀相互混战,民众生活困苦不堪,百姓创作了乐府歌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唱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悲伤之歌;北宋实现统一,南唐国被消灭,后主李煜写下“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直到现在后人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出那份哀伤 。

三、古文是古代文学的载体,是民族优秀文化中那颗最璀璨的明珠

它语言精炼且纯粹,韵味悠长,极具美感,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于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便出现了,包括《诗经》与《楚辞》,汉赋与骈文,唐诗与宋词,元曲与明清小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如今我前来,大雪纷纷扬扬;我长久地叹息,掩面流泪,哀伤百姓生活多艰难;若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边;可知道,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湖面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等等。这就是古文的美、中文的美,美得无可比拟,美得震撼心灵。

若把语言比作女子,那么中文恰似林黛玉,英文、德文、法文等其他语言则无疑是傻大姐,不仅简单粗暴,而且表达方式单一,毫无美感可言。

此外,古文还铭刻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思

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没有一个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对于今天的中小学生而言,学好古文特别重要,这不仅体现在学业考试中古文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更在于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有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学好古文能让人神游大江南北,能与古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还能够让人体验中文之美,感受古代文学的璀璨夺目。那里有万紫千红,有杨柳依依,有明月千古,有一切的美好与不朽。

【中文历经千年传承,古文为何却在白话文运动中被弃如敝履?】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私自盗掘古化石?盗掘古文化遗址罪适用法律规定你知道吗 下一篇:每日一首古诗文!爱情诗竟能如此形象表达思念?快来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