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送友人,你真的读懂了吗?

更新:05-0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文献中记载的一种植物,其特点是枯萎后根茎分离,随风飘散,亦称作“飞蓬”。诗人在创作中,常用“孤蓬”这一意象来象征那些远赴他乡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象征着游子的思绪,这一意象在后世被广泛引用,用以比喻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飘动的云朵,象征着游子的不定轨迹。离家远游之人,被称为游子。

兹: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意指那些脱离群体的马匹,此处特指那些能够载人远行的马儿。其中,“班”字有分别之意,“马”字则可理解为离别,亦有一作“斑”的说法。

译文:

城墙之北,翠绿的山丘绵延起伏,城东则是波光闪烁的河流环绕。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你如同随风飘摇的孤舟,驶向那遥远的万里之遥。飘荡的云彩如同游子般无定踪迹,夕阳缓缓落下,似乎带着几分不舍。我们挥手道别,友人骑乘的骏马即将载你远行,它那凄厉的长鸣似乎在表达着不舍之情。

赏析:

“青山横亘于北郭之侧,白水蜿蜒于东城之畔”,描绘了告别的所在,“青山”与“白水”相映成趣,“北郭”与“东城”遥相呼应,首联便以工整的对偶形式呈现,别具一格。而颔联“此间一别,孤蓬随风万里飘荡”,诗人以孤蓬为喻,寓意友人的流浪生涯。颈联描绘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景象,诗人以浓墨重彩勾勒出离别时的广阔背景,巧妙地以“浮云”比拟友人,以“落日”暗示自己与朋友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诗人和友人在马上相互挥手作别,借助马嘶声仿佛化作别离的哀鸣,更添离情之浓。

此送别诗笔触独到,别具一格,诗中描绘的青山、潺潺流水、绚烂红日、飘渺白云,彼此映照,色彩斑斓,自然之景与人文情怀交融,描绘得生动形象,声情并茂,气息盎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浮云”随风飘荡,宛如友人即将开始的流浪生涯,“落日”徐徐向西方沉落,仿佛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将心中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巧妙地融入了“浮云”“落日”这一自然景象,情景交融,情感与景色相映成趣。

比喻贴切

运用“浮云”这一意象来象征“游子之心”,生动地描绘了游子行踪不定的形象,以及他们漂泊无依的境遇;同时,以“落日”喻指“故友之情”,巧妙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眷恋,就如同落日对大地的依恋一般。

对仗工整

“浮云”映衬着“落日”,“游子”的思念与“故人”的深情相互呼应,二者不仅在词性上形成对比,而且在句式结构上也极为相似,节奏轻快,音韵协调,共同赋予了诗句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和悠扬的韵律之美。

烘托手法

借助对“浮云飘散”与“夕阳西下”的细腻描绘,构建出一幅遥远而辽阔的画面,渲染出离别时的哀愁与遗憾,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与朋友间那份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送友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具体地点尚无确切记载。安旗在其著作《李白全诗编年注释》中提出,该诗的题目可能是后人随意添加的,而诗中所提到的城池和池塘可能位于南阳。同时,他将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定位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即738年)。而郁贤皓则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唐玄宗天宝六载(即747年)于金陵创作的。

【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送友人,你真的读懂了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古文h 邹忌为何反复询问自己与徐公谁美?背后真相惊人 下一篇:国学为何无辜?伪国学盛行,真国学却被冷落!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