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问起你的兴趣所在,你或许会文艺地回应:我平日里喜欢研究国学,对此略有涉猎。然而,几年前你或许还能这样故作高雅,现今恐怕早已被人不屑一顾。对方心中或许会想:我最反感的就是国学。但若深入思考,你会发现你所研究的国学与对方所厌恶的国学,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或许只是所谓的伪国学。
伪国学易于入门,涉及范围广泛,成功吸引了众多哲学爱好者、职业骗子、心灵鸡汤创作者、教育培训讲师以及神秘主义者等,却也因此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真正的国学则涉及古汉语、文献研究、博物馆学、图书馆学、考古学以及哲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其入门门槛较高,社交圈子相对较小,学者们一直在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博物馆等场所默默从事学术研究。
国学似乎只是与你有过短暂的互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学实则显得颇为无辜。你既未曾深入探究,也未曾静心阅读那些充满原汁原味的经典。国学在你眼中,不过是一个用以标榜自己的符号,旨在与他人区分开来。
若要明确国学的实质,而非其泛泛而谈的内涵,国学便特指“六艺之学”。所谓“六艺”,即是孔子所编纂的“六经”,涵盖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和《春秋》等六门学问。这些构成了我国学术的根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它鲜明地区别于东方其他国家的学术体系,堪称我国独具特色的学术典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根源所在。研究国学,就是要重返“六经”的怀抱。熊十力先生曾言:“六经构成了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的根基,晚周时期众多学派和思想流派均源于此,而中国人处世与国家建设的独特精神,也深深植根于六经之中。”虽然《乐经》已经失传,但幸运的是,《礼记》中尚存《乐记》一篇,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部分内容。其他五经的现行版本,历经秦朝的焚书之灾以及汉代学者们的增删修改,与孔子亲自编订的原始稿件相比,自然存在一些差异,然而,“六艺”的本来面貌和经典内涵却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六艺”的精髓或者说其精神指导的内涵究竟体现在哪里呢?《礼记·经解》中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对此进行了总结:“为人处世,当温文尔雅,《诗》的教育使然;通晓事理,洞察深远,《书》的教育所致;博学多才,易于亲近,《乐》的教育所成;纯净细腻,《易》的教育所达;谦逊有礼,庄重严谨,《礼》的教育所养;善于辞令,比照事物,《春秋》的教育所授。”“六艺”的原始精神所涉及的,都是人应当具备的各种修养与品质。具体而言,“温柔敦厚”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品格,这是《诗经》所传授的;《尚书》则传授给你“疏通知远”,即一个人的学问与见识;“广博易良”描述的是人的和谐,这是《乐经》所教导的;“洁净精微”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深邃思考,这是《易经》所赋予的;“恭俭庄敬”则是关于一个人的礼仪与谦逊,这是《礼记》所教授的;而“属辞比事”则关乎一个人的正直与判断,这是《春秋》所启示的。
当然,普通人在学习“六艺”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小学”基础,这包括对文字、音韵和训诂的理解。小学与经学构成了国学的两大支柱。若不懂得经学,不熟悉小学,那么就难以真正窥视国学的殿堂,踏入国学的门槛,而不仅仅是能够背诵几首唐诗,朗读几篇古文,观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电视剧,便自以为沾染了国学的边角。
张汝伦在《文汇报》中提到,幸运的是,我们的先辈——不仅限于我国古代先贤,还包括全人类的古贤——为我们留下了其他的选择,他们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如今,我们倡导国学,并非仅仅是为了保护国家与民族,而是为了防止人类共同走向毁灭,寻求一种新的生存途径;这并非意味着国学能够拯救人类,而是强调国学能够为当代人提供所需的思想与智慧。张汝伦的文风过于夸张,言辞高远,令人难以置信。他虽然肩负着弘扬国学的使命,却常常追求过高的目标,言辞夸大,这种做法难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甚至让人对国学产生厌恶情绪。尽管如此,他至少还明白国学的内涵。那些以国学为名进行诈骗的从业者、制作心灵鸡汤的人、培训讲师以及所谓的神棍们,以及他们所教授的弟子规、女德等课程,不仅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而且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背离了民主共和的原则,甚至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相悖。
骗子们变换身份和地点继续行骗,然而他们所利用的国学却变成了众人所不齿的劣质品,这导致许多人提及国学时都带着轻蔑的态度。
【国学为何无辜?伪国学盛行,真国学却被冷落!你了解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