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一词广为流传,然而,究竟何为传统文化,却难以明确定义。
在字面意义上,“传”一词代表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统”则形容如丝线般连绵不绝。所谓“传统文化”,即是指那些历经世代传承、延续不息的文化传统。
具体说来,这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可以表现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指传统文物。(物质文化遗产),如古玩、建筑等 。
第二部分涉及的是传统技艺领域,这一领域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太极拳、剪纸等技艺。
第三部分,指传统民俗、节日等。
第四部分,指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
第五部分,指传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世界观、人生观等。
第六部分、指传统的传统思想学术。
在这其中,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传统思想学术;若失去了这一根基,那么传统的文物、技艺、民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尽管可能暂时得以延续;然而,它们将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最终难免会被消磨殆尽。
那么,什么是国学呢?
什么是国学,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在1906年那个年代,有一位名叫邓实的人,他对国学进行了界定,指出:“所谓国学,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学术体系。”
邓实对国学的界定显得过于笼统,胡适之、章太炎等学者对此表示了不满,他们普遍觉得:国学应当涵盖中国历史、人物、风俗、礼俗、制度、语言、学术、文艺等各个领域。
某些学者持更为激进的观点,他们甚至主张,在当今时代,应当将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文学、习俗等内容,全面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然而,按照这种标准来界定国学,其内容确实过于繁杂且范围广泛,让人感到难以领会和掌握。
马一浮这位学者对此感到极度不满,他坚持认为,“国学”这一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六艺之学”。这里的“六艺”特指儒家的“六经”,具体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以及“乐”。
他坚信,“六经”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巅峰,涵盖了众多学派,构成了我国思想学术的基石。若舍弃“六艺”,国学的根基将不复存在。
但是,马一浮的定义,似乎又过于狭窄。
因此,最终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国学”这一概念,指的是我国固有的思想与学术体系;至于国学的精髓,正如马一浮先生所阐述的“六艺”,即儒家学说。
为什么说,儒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呢?
这主要源于儒学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无可争议的核心角色,它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根基所在。
乾隆皇帝在清朝乾隆时期亲自领导,召集了包括纪晓岚在内的三百多位高官和学者,经过长达13年的辛勤努力,成功编纂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作,这部著作被命名为《四库全书》。
这四库全书有近八亿字,基本囊括了“中国固有之思想学术”。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
经,即儒家经典,具体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礼》、《仪礼》、《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以及《孟子》。
史:指中国的正史,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子:指诸子百家,及佛家、道家等典籍。
集:指各种文集,又可略分诗集、文集、杂集等。
这些经、史、子、集之间并非处于同等地位,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具体来说,经部,即儒家经典,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次是史部;再次是子部;而文集则处于最底层。
依照古老的学习规范,学子入学,首要研习的应是经典;紧随其后的是历史。当经典与历史的学习达到一定水平,若时间允许,方可进一步研读诸子百家及文集。诸子学说与诗文等,均作为辅助经典学习的材料。
自然,将文化经典划分为经、史、子、集的体系并非清朝独创;追溯至隋朝时期,此种分类方式便已存在。
实际上,这部儒家经典自秦汉时期之后,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在此之前,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它就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
儒家阐述道统,常常提及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先贤,这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有着深厚的渊源。“六经”的最初形态,在周朝初期,曾是官方认可的教科书;孔子推崇先贤,致力于回归传统,他所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的,正是古代儒家的精神内核。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学者,尽管他们的观点似乎超出了儒家思想的边界,然而深入探究,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根基,无一不与“六经”紧密相连。正如马一浮所言,“六经”对诸子百家具有统摄作用,这一观点确实有其合理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倘若没有了儒学,那传统文化之树便会失去根基与主干,最终只能是遍地散落,仅剩一些零散的枝叶。
【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这六部分你知道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