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考生对文言文断句题目感到畏惧。实际上,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往往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依,关键点也是可以把握的。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掌握了这些关键点,文言文的断句便会变得容易许多。在文言文断句的教学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相对实用的断句技巧。
请大家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阅读文段,不论篇幅长短,深入思考是核心,对内容的主旨全面把握,才能开始着手进行断句。
断句的根基在于深入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故在开始断句之前,需先通读原文数遍,力求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览,依靠语感先行断开那些显而易见的部分,逐步缩小分析范围,接着再重点解析那些难以断开的句子。语感在断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特定的条件来辅助断句。
学生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往往存在一个通病,即边阅读边随意划分句子,等到全文阅读完毕,断句工作也就随之结束。然而,回头审视时,却发现不少地方处理得并不恰当。实际上,这种追求“一蹴而就”的做法并不可取。内容理解和断句技巧是相辅相成的,深入阅读,透彻理解文章大意,是准确断句的基础。若无法理解文意,便难以准确断句;若对内容理解不深,断句也难以做到恰到好处。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面对一篇缺少标点符号的古代文献,我们需从头至尾仔细阅读,深入研习。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文章的内涵便会逐渐清晰。接着,依据文章的实质,初步划分出若干段落或章节,对有信心断定的部分进行划分。北京卷的试题,我们仔细阅读后,便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该段文字描述了“塞上之人”(即塞翁)遭遇失马、得马以及儿子坠马的经历,意在提醒人们不应孤立或静止地看待“得”与“失”的现象。“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特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在把握文章主旨之后,断句时便能够锁定“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演变过程,同时关注大众观点与“塞翁”的心态,从而逐一、逐句进行断句。
寻找名词与现代表达方式无异,名词或代词通常充当句子的主语与宾语角色,例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据此,通过识别文中频繁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我们能够准确判断停顿之处。此外,需留意在文言文中,人名首次出现时多采用全名,而后续提及则常仅提名字,不再提及姓氏。[实战]请用“/”对以下文言文进行断句。
汉六年正月,汉高帝封赏功臣,良未曾亲身参与战斗。高帝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良自选齐地三万户,说道:“起初,我在下邳起事,与陛下相遇,留在此地,是天意让我归顺陛下。陛下采纳我的计策,幸而屡次命中,我愿封在留地便满足了,不敢奢望三万户的封地。”于是,高帝封张良为留侯。
3. 看虚词(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作品中如“之乎者也”等虚词颇为常见,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中便出现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的结尾都使用了“也”字,这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这些文言虚词的主要功能在于体现语法关系和语气,它们往往是正确断句的关键所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熟练掌握各种常见虚词的运用方法,特别是它们在句子中通常所处的位置,这对于我们准确断句大有裨益。
语气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常置于句首,形成相对独立的感叹语气,前后均可独立成句,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在句末添加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时,可以在此类词语之后进行断句。
一些常见的句首连词,诸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其前通常适合进行断句。
经常出现在句子开头的词语,诸如“不久后”“之前”“即将结束”“不久”“立刻”“之后不久”“不久之后”等,同样有助于进行句子断句。
彭端淑,这位清朝的文学家,在其《为学一首示子侄》中曾言:“世间之事,难道有难易之分吗?只要去努力,那些原本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若是不去行动,那些看似简单的也会变得艰难。我自认自己的资质并不出众,才智也平凡无奇;然而,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持之以恒,最终取得成就时,或许就不会再觉得自己愚钝或平庸。相反,若是我拥有过人的聪明和敏捷,却不去运用,那与愚钝平庸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么,聪明、愚钝、敏捷与平庸,难道真的有固定的用法吗?”
这段文字具有代表性。整个段落包含十七句话,每个句子都使用了相应的标点符号。在这些标点中,有十一个用作断句的句末语气词(如“乎”、“矣”、“也”、“焉”、“哉”等),三个是连词和固定短语(例如“则”、“而”、“然则”),两个是代词(“之”),还有一个是句首的语气词(“岂”,有时也被称作情态副词)。
自然,我们在进行虚词标记断句的过程中,还需留意其变通性;比如,“生在我之前,他听闻道理,固然在我之前,我便向他学习”,“乎”字在句中相当于“于”,作为介词使用,其词性发生了变化。“也”字在句中用于缓和语气,既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也可以不作为断句的依据。
在对话中,应密切留意“曰”、“云”、“言”等关键词,因为这些词语往往标志着对话的存在,从而使得对话内容更容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当人物对话或引用他人言论时,常用“曰”、“云”、“道”等字作为标识。若双方进行对话,通常在初次问答时提及人名,此后便仅用“曰”字,并将主语省略。在遇到对话内容时,需依据文段内容来判断对话的双方,并据此进行断句。[实战]请用“/”符号对下述文言文进行正确断句。
刘邦问道:“您与我相比,谁年纪更轻?”张良回答说:“比我年长。”刘邦又问:“那请您帮我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鸿门宴》)
在总分文言文的篇章中,常见到总分或分总的结构,我们据此能够合理地进行文句的分割。例如,在实战中,我们可以通过“/”符号对以下文言文进行断句: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孔子言,有益之事有三乐,有害之事有三忧。乐在节俭,乐在礼仪,乐在称颂他人之善,乐在拥有众多贤友。乐在骄傲,乐在放纵,乐在宴乐。《论语》云:修辞之妙,在于排比与对偶,反复运用,使文辞生辉;相同词语紧密相连,中间宜稍作停顿。文言文亦注重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等手法,屡见不鲜。句式工整,四言六言句式居多,亦为文言文之特色。借助这两个显著特征,我们便能够更准确地划分句子。所谓顶真,即指句子之间相互衔接,前一句中的宾语在下一句中又成为了主语。[实战]请尝试用“/”对以下文言文进行断句。①秦王坐在章台上,见到相如;相如手持玉璧,向秦王进献;秦王非常高兴,将玉璧传给身边的宫女和侍从;宫女和侍从都高呼万岁。雕刻技艺,鼻孔以大者为佳,眼眸以小者为妙;鼻孔过大则不宜,眼眸过小亦不适宜。同样,行事也是如此,若能遵循此道,后续可重复操作,那么事情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排比、对偶、对称排比、对偶、对称,这些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句式整齐,多采用四六句式,通过上下句的相互参照,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实战]请用“/”对以下文言文进行断句。不累积短小的步伐,便无法达到千里之遥;不汇聚细小的溪流,便无法形成浩瀚的江河。骏马一跃,也不能跨越十步;劣马虽多次驾驭,其成功在于坚持不懈。雕刻时若中途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无法折断;唯有持之以恒,金石才能被雕刻成形。
7. 辨句式(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判断句式如“……者,……也”常用于表达判断(有些判断句省略了“者”或“也”,或通过“为、乃、即、则”等词语来体现判断关系,这些都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反问句式包括“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此外,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结构。
此外,还需留意以下几种古汉语的表达方式:诸如“何……之有”式(宋何罪之有乎?);“如……何”式(如太行王屋将如何?);“唯……是……”式(唯我马首是瞻矣);“非唯……抑亦……”式(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之);“不亦……乎”式(不亦乐乎哉?);“何……之为”式(秦则无礼,何施之乎?);“无乃……乎”式(无乃不可乎哉?)。“此可……否?”(此可听闻否?);“岂非……否?”(岂非有异否?)等,这些表达方式有助于进行句子断句。
在阅读文言文时,应留意那些习惯上固定搭配的词组,避免将其拆分,这样做有助于降低断句时出现的错误。例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文言文断句有啥诀窍?掌握这套口诀,从此不惧断句难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