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 [ 一千零一夜 |牡丹亭(四)和现实妥协?]
牡丹亭(四)
和现实妥协?
本文节选自看理想[一千零一夜 ] 第174夜
本集精彩片段
梦境中蕴藏着美好的世界,然而当梦境消散,重返现实的道路,却显得格外漫长,充满了无尽的挣扎。
——梁文道
悲剧还是喜剧?
若未曾目睹《牡丹亭》这部戏剧,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将其视为悲剧。尤其是杜丽娘,她最终因梦中的那位情郎,那世间难以寻觅的爱情,身心日渐衰弱,终至香消玉殒,实在令人惋惜。
一般而言,那些最触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往往以悲剧收场,只因无法实现的恋情,才显得格外深沉真挚。提及《牡丹亭》这部作品,我们通常认为它是一部悲剧,然而,若深入剖析其全貌,便会发现,它实则遵循了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故事模式,最终走向了一个圆满的大团圆结局,带有喜剧色彩。
这一过程极为冗长。在整部剧作的最后二十回,大约占总篇幅的五分之二,主要描绘了她重返阳世,与父母重逢,并最终获得皇帝的祝福,从而得以与柳梦梅喜结连理。
我们大多数人在排演《牡丹亭》时,倾向于选择其中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而对于后续的二十回,往往不太关注。我们觉得这些章节曲折繁复,只是为了让他们俩正式结合,何必如此繁琐呢?
你细读那二十回的内容,会发现其语气和某些重点与之前的内容不尽相同。之前我们见证的是一个柔弱女子如何承受压迫,如何深切地爱上了一位梦中的恋人,并在精神世界中与他持续这段恋情,这讲述的是一个带有几分哀怨色彩的故事。故事中既有悲伤,甚至带有悲剧色彩。
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牡丹亭》中白话文部分实则蕴含诸多幽默元素,尤其是后二十回,其中充斥着众多滑稽、有趣乃至粗俗的言辞与场景。譬如,那位让她起死回生的道姑,在言语上毫无顾忌,无所不言。谈及性生活等话题,这位石道姑竟自称如同石女,竟敢说出如此大胆之言。
接下来,我们需探究杜丽娘如何复生为人,这过程离不开特定的药引。而这药引,竟然是烧裆散。那么,烧裆散究竟是什么?它要求选取一位健壮的男子,将他的裤子裆部烧成灰烬,以此灰烬便能令一位女子死而复生。试想,这岂不是充满了极其低俗的性暗示?
剧中角色众多,诸如陈最良等,他们的对话充斥着幽默与粗俗,显得杂乱无章,却仍不失趣味。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而喜剧场景的设置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这项任务的关键,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及,在于呈现一场梦境。然而,梦境终将苏醒,而当它醒来时,便转化为一个如何使梦境与现实世界实现交融与妥协的问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杜丽娘的形象,从多个角度审视,或许你会认为她是个违背常理的女子。她本应深居闺阁,却与一位初识的男子一见钟情,沉溺于情事,不久便对那男子念念不忘。最终,她香消玉殒。死后,她化为孤魂,仍旧无法自拔,直至最终得以重生。
然而,当她重获生机,重返现实,便无法再与柳梦梅同床共枕。她身为凡人,又是一位纯洁无瑕的少女,却想要与这位男子共度时光,这该如何是好呢?唯有通过婚姻一途。
结婚之事在那个时代需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因此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此刻,我们可以倾听一下这部戏的结尾部分,我将继续引用白先勇先生执导的青春版《牡丹亭》中最后一出戏的片段。
青春版《牡丹亭·圆驾》选段
这一部分内容颇为遗憾,因为青春版《牡丹亭》在制作过程中为了简化剧情,删减了一些内容。尽管如此,其中被删去的一些元素,我认为它们对于整个作品来说至关重要。
那刚刚所见的场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即便是青春版的《牡丹亭》,对其解读也都是认为故事就此画上了句号。皇上都说了:“你们没问题了,可以出去成婚了。”甚至已经下达了旨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我们之前已经探讨了《牡丹亭》如何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向现实权威发起挑战,为了追寻一份纯粹真挚的情感,一份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容身的情感。然而,结局却让人意外,似乎依旧带有封建色彩,最终还是要得到父母的认可。若父母不点头,最终还需由皇帝来做出裁决。你感觉这段内容并不完全符合人鬼恋的常规,而且它还涉及到了梦中的恋情,但最终,这样的关系必须在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中得到认可。
若从这一视角审视,《牡丹亭》在终章仍显得较为保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们必须关注到,在这部剧本中,最为保守的角色正是杜丽娘的父亲——杜宝。那么,杜宝又是如何表现出他的保守态度的呢?
你不妨设想一下,当柳梦梅找到他,激动地告诉他、大声呼唤他作为岳父的身份:我女儿死而复生,如今她已成为我的妻子。那么,杜宝又是如何回应的呢?他的女儿已经离世三年,他的首要想法并非女儿如何能复活,而是坚信女儿早已不在人世。不仅如此,他的第一个疑问是:你怎可能是她的丈夫,因为我从未将女儿许配给你。
我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你的女儿是否已许配于你。身为父亲,我拥有这样的权利。一个守规矩的姑娘,理应得到父母的同意,以及媒人的介绍,方能与男子成婚。而你,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男子突然出现在这里,声称要娶我已故的女儿,我无法接受。
在那个时代,女儿若不幸离世,确实能够通过冥婚的方式成婚。因此,当杜宝表示“我并未将女儿嫁给你”,这种说法并非全无根据,尽管这显然与常人的情感相悖。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观察,书中其他几位角色,实则多少显得有些平庸。若你认为杜宝略显平庸,那么柳梦梅亦可能同样如此。
柳梦梅究竟有多俗气呢?他之所以取名为梦梅,缘于他曾有过一场梦,梦中见一位女子立于梅花树下,对他言道:“才子啊才子,若你遇见我,此生定能得佳人相伴,功名亦指日可待。”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梦梅,以期有朝一日能遇见那位梅花树下的女子,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果不其然,他最终邂逅了杜丽娘。
也就是说,他的这份情感,起初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世俗的功利目的。他固然并非不喜爱杜丽娘,然而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状元。
这本书里面,其实真正最至情至性、感人至深的是杜丽娘而已。
夫妻关系VS亲子关系
在这群人中,众人皆恪守规矩、遵循礼法,尤其是杜宝。他面前站着的是自己亲生女儿,他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接纳。最终,此事闹到了皇帝面前,正如我们刚才所见,皇帝说道:“我已经核实,你女儿确实尚在人世,她所言之事皆为实情。你们二人应当成婚,同时你们双方的父母也应相互认可。”
然而在刚才那段表演结束之后,书中紧接着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内容。即便皇帝已经发表了意见,杜宝依旧没有改变立场,他依然固执己见。
在审视那场景之前,一旦皇帝确认杜丽娘所言非虚,她确实是由鬼转化为人,重获生机。于是众人都对此充满好奇,想知道她在阴间都遭遇了些什么。尤其是那些曾经逝去的、历代的皇帝以及大臣们。杜丽娘回答说:“是的,我曾遇见过那位陷害岳飞的秦桧。”她补充道,秦桧在地狱中浸泡油锅中、攀登刀山,那种痛苦实在难以忍受。
这实际上揭示了阴间地府的规则与人世间的规则如出一辙。在人间,常有善人不得善报,恶人亦未尝遭受恶果;然而,一旦踏入地狱,如同秦桧那般的人物,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当众人都对此事表示关注之际,杜宝究竟作何回应?在皇帝面前,皇帝已经证实了此事的真实性,并且已经开始聆听故事,然而杜宝却出乎意料地询问他的女儿,若是人间有人私奔,那将触犯法律。那么,在阴间,这种情况又作何解释呢?
杜丽娘该如何作答?她回应道:“确实如此,我在阴间私自逃离,而相应的惩罚却降临在了我的爱人柳梦梅身上,你不是让人抽了他七十鞭子吗?”她这般顶撞父亲,令父亲十分气愤。
在刚才的对话中,皇帝宣布,让他们成婚吧。走出宫殿后,杜丽娘想要去见她的父亲,但她的父亲并未接受她。她的父亲对她说:“若你愿意重新成为我的女儿,那可以。但你必须与柳梦梅解除婚约,我才会接纳你。”那么,杜丽娘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若非柳梦梅将我救活,我恐怕无法重返人世。这番话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们深知,在中国社会中,我们并未像西方那样崇尚个人主义,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员,生活在复杂的人伦关系之中。
了解此人身份,首先需弄明其父、母、配偶的身份,若其从政,需知晓其官职所在。还需搞清其籍贯、所属省份及乡村,以及其亲戚的背景。一旦我掌握了这些信息,便能确切知晓他的身份。
人伦关系在中国人的传统身份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然而,这种关系并非建立在平等之上。以友情与亲子关系为例,显然,后者更为重要。在家庭关系的内部,还需进一步辨析何种关系更为关键。以晚明时期为例,人们对此问题尤为关注:是夫妻间的情感纽带更为重要,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联系更为关键?
“情”是人间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就需要再次提及我们上一集中向大家介绍过的明朝杰出思想家——对汤显祖产生深远影响的李卓吾。李卓吾坚信,夫妇关系至关重要,他首先强调的是夫妇间的爱情、情感,乃至情欲,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被视为最为重要的人伦纽带。
在这部剧中,尤其在接下来的二十回中,我们目睹了两种关系的激烈碰撞。杜宝坚信父女之情应当置于首位,而丽娘则认为夫妻之情更为重要。因此,杜宝最终要求女儿做出抉择:若她愿意被认回为他的女儿,就必须放弃与梦梅之间的那段情缘。
然而,丽娘又是如何说的呢?她表示,若非他使我得以重生,我断然无法重返人间,若不能重返人间,便无法再成为你的女儿。那么,他为何要让我重生呢?那自然是因为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爱意,所以这份爱情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因此,在这个时刻,这部剧本揭示了其表面看似传统的才子佳人、浪漫喜剧以及圆满结局的故事本质,显露出了其真实的一面。剧中的核心人物,那位深情至极、甚至可以为之生死的杜丽娘,她天生就是一个多情种。
她之所以能够重获新生,全赖情感的支撑。及至剧终,看似一切回归到皇帝的旨意和礼法秩序之中,一切事物都回归到了社会现实的本来位置。然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成真,正是因为杜丽娘得以复活。杜丽娘之所以能够复活,是因为她对柳梦梅的爱,柳梦梅也同样深爱着她。这种爱情关系超越了她们之间的父女之情,而按照传统的封建秩序,亲子关系理应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晚明时期,若你认同夫妻情谊至上,那便属于李卓吾的学说,属边缘流派,一种颇为激进的见解。这种激进之见,正是汤显祖所秉持。所谓情,世间情为何物?这乃是我们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也是天地间最先萌生且源源不断的一股力量。
节目文本6000余字,本文节选3000余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情为何物 牡丹亭竟不是悲剧?没看过的人都想错了!背后真相惊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