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书香人生」可快速关注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具体出生地有待考证,但据传他诞生于西域的碎叶城。四岁时,他随父亲迁居至剑南道绵州。李白的诗作流传至今有千余篇,其中《李太白集》尤为著名。他在762年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则分别建有纪念馆以纪念他。
在安陆居住期间,李白与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相识,两人迅速结为知心朋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听说孟浩然即将前往广陵(现今的江苏扬州),便邀请孟浩然在江夏(现今武汉市的武昌区)相聚。数日后,孟浩然乘舟东行,李白亲自将他送到江畔。在送别之际,李白创作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独特的情感色彩。它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少年意气风发的离别情怀迥异,亦与王维《渭城曲》中深情细腻的别离情绪有别。此诗所描绘的,乃是一种洋溢着诗意的美妙离别。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情景,乃是因为它标志着两位才情横溢的诗人的分别,并且这一别与一个盛世、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繁华的地方紧密相连。在这愉快的告别中,更融入了诗人李白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而使得这次别离充满了浓厚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结识之际,正值他初离蜀地,正值青春洋溢之际,彼时他眼中的世界,宛如黄金般璀璨。比李白年长十余岁的孟浩然,此时诗名已响彻四海。在李白心中,孟浩然仿佛沉醉于山水之间,自由而快乐,因此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如此赞颂:“我敬孟先生,风华遍天下。红颜辞官冕,白发卧松云。”此次分别正值开元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正值烟花绽放的三月,春意盎然。沿着长江从黄鹤楼下行,沿途尽是繁花似锦。李白,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热爱游历的人,此次离别便是在这样浓郁的诗意和畅想中展开。李白内心并无忧伤与不快,反而觉得孟浩然的这次旅行充满欢乐,他既渴望前往扬州,又对孟浩然心生向往,因此在送别之际,他的心也随之翱翔,胸中涌动着无尽的诗意,伴随着江水的荡漾。在如画的风光中与朋友道别,心中涌动着独特的情感,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而离别却让人心生哀愁。借景抒情,意蕴丰富,宛如音乐之外的余音,营造出令人陶醉、沉醉遐思的艺术境界。
“诗人告别黄鹤楼”,此句不仅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而且黄鹤楼乃世间名景,或许曾是两位诗人频繁相聚之地。提及黄鹤楼,便自然联想到诸多与之相关的充满诗意的日常生活场景。黄鹤楼更是传说中仙人腾空而去的圣地,这与李白心中孟浩然前往广陵的愉悦之旅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愉悦、畅快的氛围。
“烟花绽放在三月的扬州”,在“三月”之前融入“烟花”两字,使得送别的场景中诗意盎然的氛围愈发浓厚。所谓烟花,便是烟雾缭绕,花朵绚烂。这给读者的印象并非单一的地域或一朵花,而是一片连绵不绝、难以窥透的春天烟景。三月正是烟花盛开之际,而那时的开元时代,长江下游的繁华之地,亦是一片烟花的海洋。“烟花三月”描绘了暮春时节、繁华胜地的迷人风光,同时亦展现了当时的时代氛围。这句诗意境深远,辞藻华美,被清代诗人孙洙赞誉为“千古佳句”。李白对前往扬州的渴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孤帆渐行渐远,其影在碧空之中逐渐消逝,长江之水却依旧在天际滚滚向前。李白的友人登舟远航,他亲自送行至江边,目送那帆影直至其消失在碧空之边际。他的视线紧随帆影,直至其变得朦胧,直至最终在碧空尽头消失不见,由此可见,他目送的时间之久远。帆船的影子已不见踪影,但李白仍旧伫立远眺,这才察觉到那江水春意盎然,正浩浩荡荡地奔流至那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
“只见长江向天际流淌”,这一幕景象不仅映入眼帘,更非单纯的景物描绘。李白的深情厚谊,他的向往之情,均在这充满诗意的凝视中得以体现。诗人心中的波澜壮阔,恰似那奔腾不息、向东流去的春江之水。这场离别,诗意盎然,两位才子风度翩翩,对李白而言,更是一次怀揣着无限憧憬的别离。诗人巧妙地运用阳春三月绚烂的景致,生动描绘了扬帆长江的壮阔景象,以及目送孤帆远去的细腻情感。
【李白送别孟浩然,这背后竟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