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译文
我在黄鹤楼与友人依依惜别,彼时正值阳春三月,柳絮飘飞如烟,繁花似锦,他即将前往扬州进行一段悠长的远游之旅。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我国知名的名胜古迹,其遗址位于现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的黄鹤矶之上,地处长江下游区域。据传,三国时期,费祎曾在此地得道升仙,乘黄鹤离去,因此得名黄鹤楼。原楼已不复存在,如今所见之楼乃1985年修缮而成。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老友孟浩然,年岁长于李白,诗坛上声名显赫。李白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两人之间情谊深厚,故以“故人”相称。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在心中勾勒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感受朋友间那份真挚的友谊。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同时培育他们课外自发积累诗歌的优良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古诗吗?一起背一下。
学生齐背。
师:这首诗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生:李白。
老师:今天我们继续研读李白的一首送别佳作,现在我将课题写在黑板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老师问:“各位,你们对黄鹤楼有所了解吗?”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它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三大楼之一。这座楼的历史悠久,已有超过3000年。在唐朝时期,它是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这些作品通过PPT图片得以展示。
广陵,没错,它就是现今的江苏扬州市,那可是唐朝时期最为热闹的都会,其繁华程度堪比今日的上海和广州。
你是否熟悉孟浩然这位才子?不妨简要地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他的信息吧!
导师适时指出:孟浩然乃唐代田园诗坛的杰出代表,与王维并称,合称“王孟”。诗坛泰斗杜甫曾对孟浩然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诗句清新,每一句都足以流传千古。试问,又有几人能背诵他的诗作呢?
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相当丰富,查阅资料也是领悟古诗的一种途径,题目中的关键词汇我们都已知晓,那么,有谁能将这些词汇串联起来,解释一下诗题的含义呢?
师过渡:确实如此!两位杰出的诗人即将在黄鹤楼畔各自离去,诗仙李白以二十八个字将这“千古难逢的离别”永久铭记。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指名几个学生读,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在朗诵古诗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力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现在让我们共同尝试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教师指出,在古人的诗歌阅读中,特别注重节奏与停顿的处理,对于如七言诗这样的体裁,我们可以按照特定的方式来划分停顿点,其中斜线符号所标识的位置即为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总结道:同学们,表现相当出色,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你们已经成功进入了第二个层次——能够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
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老师:要理解古诗词,一个很有用的方法是参考书中的注释。请问同学们,能否借助注释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前两句分别描绘了什么内容?以及后两句又表达了什么?
老师总结道:前两句主要讲述故事,接下来的两句则是描绘风景,这样的分类可以认同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深入诗歌的内涵,细致地鉴赏,理解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所寄托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
学生:孟浩然
那么,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结为挚友的呢?老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他们之间的传奇故事。
同学们,你们有所不知,那位风度翩翩、才情出众的李白,对山水游历情有独钟。当他行至湖北襄阳时,有幸结识了当时声名远播的京城大诗人孟浩然。尽管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但这并未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两人初次见面便情投意合,相谈甚欢,常常携手畅饮,诗酒唱和。孟浩然在诗歌领域对初涉诗坛的李白倾注了大量的耐心与关怀,因此李白将他尊称为——一位兄长,亦是一位导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展示地图后,可知黄鹤楼位于长江中段,而广陵则坐落在长江下游。孟浩然若要沿着长江自西向东航行,那么在告别时,他的方向自然便是朝西,因此他称之为“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
老师问:昔日好友即将告别黄鹤楼,踏上小舟,驶向扬州,李白曾用何种词汇描绘三月扬州的景致?
生:烟花。
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为什么说用烟花来形容三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三月?
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
师:好一个百花争艳
老师:在这百花斗艳、花朵繁盛、充满春天气息的美好时节,如此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尽情地朗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老师:长江之畔,繁花似锦,老友旅途,风顺无阻,吟——烟花绽放的三月,漫步扬州城。
三月春光无限好,两位情趣相投的诗人,一对日夜相伴的挚友,他们本可以尽情享受怎样的时光呢?
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
2.理解后两句
是啊,人生何其畅快!诗人理应与老友孟浩然畅饮佳酿,挥毫泼墨。然而此刻,载着孟浩然的舟船正顺流而行,李白却独自站在楼头。
(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味这两句诗,你是否能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呢?学生如此说道。
(2)理解“孤帆”、“唯见”。
老师:听你这么一说,我似乎能想象到李白站在江畔,急切地朝着东方眺望,然而,当你再次审视那些诗句时,你是否对其中某些地方有所疑惑呢?
生质疑
老师评价道,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出色。在古代,水上交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自古以来便是水上交通的关键通道。往日里,船只众多,可以说“帆影重重”,然而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孤帆”的形象,这是为何呢?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老师问:你难道是李白的知音吗?他心中所想唯有孟浩然,这不正应了那句“历经千帆而不见,唯有孟浩然一人相伴”吗?现在,有谁愿意来朗读这句诗呢?
此时此刻,李白立于岸边,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那些波涛汹涌的情感定然难以言表。
学生: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份情感是多么的浓烈啊,让我们怀着对挚友无尽的眷恋,再次吟诵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是啊,在这片江水滔滔、时光荏苒的此刻,我们心中涌动的不仅是长江之水的奔腾,更有对孟浩然先生的深切怀念。全体同学,请你们起身,跟随李白先生的脚步,一同站在江畔,让我们共同缅怀并送别我们的友人孟浩然。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凝望着帆船缓缓驶离岸边,它逐渐消失在视野中,友人身影不再可见,然而他仍深情地吟咏着:
此刻此地,河岸边的花朵悄然垂泪,江面上的沙鸥亦停下脚步。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阅读。
千里送行,终究要分别,此刻的李白虽面容平静,但内心却波涛汹涌。他凝视着那孤帆渐行渐远,江水滚滚东流,心中定然有许多话语想要对远行的孟浩然倾诉。不妨一同聆听李白那深藏心底的感慨。
学生1:如此不舍
学生2:这样的祝福
学生3:这样的情深意重
教师: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
学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老师:无尽的别离之情,无法尽述的深厚友谊,这种情感,这种友谊,李白仅用两句诗便描绘得淋漓尽致。
五、吟诗抒情
老师:此刻,满腔的依依不舍之情已无法再隐藏,心中千言万语也无法完全表达对李白的敬仰与留恋,这些无尽的思绪最终凝聚成了一首广为传颂的佳作。同学们,让我们深情地抒发这份依依惜别的情感,有感情地共同朗诵这首诗吧!
老师:同学们,请大家注意,李白的这首诗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其中提到了黄鹤楼、烟花绽放的三月、孤舟、远去的帆影、碧蓝的天空、辽阔的天边,这些景象都在描绘什么呢?
诗人把离别的哀愁融入于辽阔的碧空与奔流的江水之中,使我们在心中深切地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依依不舍。
是啊,所有的景物描写都蕴含着情感的表达,那份深厚的情感便隐藏在景色之中,这正是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诗仙李白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技巧,创作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读来让人深受感动,肺腑皆颤,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歌吧!
师总结:此诗描绘了名楼送别名士至名城的壮丽场景,在诗坛享有“千古一别”与“三名一别”的崇高声誉。古人赞誉其为千古绝美之句,离别时的绝妙篇章。今日,老师将分享李白的另一首离别佳作《赠汪伦》,让我们一起领略其无尽的魅力。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 碧空尽
借景抒情
喜欢就在文章右下角给我点个赞,谢谢您。素材来源网络,侵删。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深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