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壮举震撼世界!巴蜀大地这些战斗历程你知道吗?

更新:05-0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位于松潘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树摄

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史上空前的壮丽事业。在这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面前,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的一、二、四方面军以及第二十五军英勇地踏上了长征之路。这一壮举不仅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战争史诗,更锻造了不朽的长征精神,使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之中。

毛泽东以“红军不畏远征之艰难”这句名言,精炼地描绘了长征途中遭遇的种种困苦与挑战,展现了红军勇往直前、克敌制胜的战斗历程——包括巧妙地渡过金沙江,勇猛地横渡大渡河,迅猛地夺取泸定桥,以及翻越雪山和穿越草地等。这些激战之地,位于巴蜀,是中央红军行程最长、地域最广、战役最频繁的区域。这些富含象征意义的地理标识,转化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生动地展现了震撼人心的长征历史印记。

壹四渡赤水出奇兵

1935年1月,红军成功夺取了贵州第二大城——遵义。随后,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一次扩大会议,这一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遵义会议结束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展现了极高的机动性和主动性,灵活变换战术,四处出击。从1月末至3月下旬,红军共四次横渡赤水河,其中,第二次和第四次渡河行动均发生在古蔺县太平镇的太平渡口附近。

杨尚昆,时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回忆起渡过赤水河后的情景,原本计划经古蔺、叙永前往长宁,并在宜宾附近北渡长江。然而,他们很快意识到追击的敌人已经逼近川南,而川军也部署了40多个团在长江北岸进行防守。于是,2月7日,军委决定改变方向,前往鸡鸣三省的云南扎西,并在川黔边境建立新的根据地。陆定一和贾拓夫在《长征歌》中唱道:“二月里抵达扎西,部队改编整齐有序。”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1955年,郭化若荣获中将军衔,他创作了《四渡赤水》一诗,诗中描绘了:初架小桥,渡过天兵,巧妙地避开敌军主力,击其虚弱之处。娄山关下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桥前的火把此起彼伏,交织成一片。

贾若瑜在1955年荣获少将军衔后,创作了《浪淘沙·过猿猴(元厚)红军渡》一词。词中他信步猿猴山,自得其乐,虺江四次渡河拯救危难之舟。川黔之地辽阔无垠,他袖中藏有奇谋。面对何种忧虑可以消解?他再次擦拭吴钩。娄山关一役震动全球。巧妙地渡过金沙江,如同巨龙入海,成就千秋伟业。虺江,即赤水河的古称。而元厚红军渡,则是红军在渡过赤水时,右路纵队的主要渡口。

1955年,欧阳文荣获中将军衔,他创作了《长征》一诗,诗中描绘了:遵义会议扭转了困境,全军将士欢欣鼓舞。重新占领遵义,计谋巧妙;再次夺取娄山,展现神威。四次渡过赤水,歼灭顽敌;三路白军化为乌有。夜间渡过乌江,逼近贵阳,军威震慑蒋介石。

1955年荣获上将军衔的肖华,倾力打造了史诗般的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该作品后来被改编为《长征组歌》。在这部作品中,第四首诗描绘了这样的场景:横断山脉险峻,道路难以通行。敌军重兵压境,黔境陷入紧张。战士们踏遍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制胜。乌江天险再次飞渡,兵临贵阳,逼近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追击,继续前行。调虎离山之计,毛主席用兵如神,金沙江之战,敌军败退。此诗描绘了红军在横断山脉艰苦跋涉的情景,展现了中央红军四次渡过赤水,灵活穿插,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卓越的运动战,高度赞扬了毛泽东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

贰红旗直指金沙江

1935年三月下旬,红军成功渡过乌江,并假装进攻贵阳。此时,正在贵阳指挥军队的蒋介石,急忙将滇军的主力从云南紧急调往贵阳。红军迅速离开贵州,分三路大步向西进发,先锋部队假装攻打昆明。留在云南的滇军急于集结兵力保卫昆明,导致滇北各地及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变得薄弱。红军于是转向北方,在五月初成功抢渡金沙江。

金沙江的两岸遍布着险峻的悬崖峭壁,其高度超过300米,在这里建造桥梁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而且,江水奔腾不息,航行风险极高,极易发生翻船事故。然而,当地的船工们毫不犹豫地主动伸出援手,协助红军渡过江面。从5月3日到9日,历经七天七夜的不懈努力,7艘木船成功地将中央红军的2万多名战士安全送过了金沙江。当敌人得知红军的行动后,尽管他们用了11天才赶到江边,但红军早已顺利完成了渡江任务。

肖华在其作品《渡金沙江》中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山崖峭壁耸立,江水奔腾汹涌。皎平施巧妙布阵,夺取两艘船只谈何容易!他们成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追击,冲破了重重围困。蒋贼望着河流,只能徒然叹息,只能捡起破损的草鞋和破旧的鞋底。

1955年荣获上将军衔的张爱萍在其作品《堵敌》中,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金沙江的波浪猛烈地拍打着,追兵正朝这边赶来;他们穿越枪林弹雨,攀爬陡峭的岩石。在火焰山前,他们巧妙地布置了奇特的阵势,看着敌人一个个慌乱地捡拾破旧的草鞋,不禁露出得意的笑容。

中央红军成功穿越金沙江,抵达了会理地区。在该地,5月12日的下午,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一场重要的会议,这是他们入川后的首次扩大会议,被后人称为“会理会议”。

陈云在其所著《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提及,他们在会理城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休整,并且在此期间,政治局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作出决议,要求部队加快步伐,向北行进,以便与红四方面军实现会师。

之后,红二、六军团长征抵达黔滇边界,并计划在南北盘江地区发起游击战。不久,接到命令,需从金沙江上游渡过江河,前往西康(现今的四川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并继续北上。红二、六军团迅速西行,扫荡云南,直至丽江以西地区,然后渡过江河。

1955年,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随后挥毫泼墨,创作了《北渡金沙江》一诗。诗中描绘了三月盘江烽火连天,铁骑西进忙于调敌。炮火横扫普渡水,红旗指引着通往金沙江的道路。他后来听闻战鼓声,心中忧虑不已,但前方的轻舟到来,又让他欣喜若狂。遥望玉龙山脉,鳞甲舒展,他期待着与战友在康藏北地会师,共同驰骋疆场。

叁彝汉结盟同举义

红军成功穿越金沙江之后,并未对沿途城镇发起攻击,而是迅速向大渡河方向挺进。经过冕宁,红军踏入越西彝族的地域。面对两条可供选择的路径,一条是沿着泸沽东面翻越险峻的小相岭,途径越西县城抵达大树堡渡河;另一条则是选择一条较为隐蔽的小径,从泸沽出发,途经冕宁,穿过彝族聚居的西北部地区,最终抵达安顺场渡河。若选择走大路,可以预见敌人将会摧毁所有可供食用的粮食储备。红军派遣了一支队伍沿主要道路行进以分散敌军注意力,与此同时,其他部队则选择了偏僻的小径,秘密潜入到了彝族人居住的深山区域。

红军严格遵守民族政策,对彝族的风俗习惯表示了充分的尊重。红军先遣队的司令员刘伯承,依照彝族的传统,与小叶丹家族的首领小叶丹进行了歃血结盟。用餐结束后,刘伯承赠予了一面绣有“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字样的军旗,并正式任命小叶丹担任支队队长。当红军准备离开时,彝族人民慷慨地赠送了马匹、牛羊和其他礼物,助力红军顺利穿越彝区。

欧阳文在其诗作《长征》中描绘了红军的英勇事迹:“红军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围攻会理,深入大凉地区。彝汉两族结成联盟,共同起义,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四方。偏远的越嶲与相岭相连,高耸的营盘紧逼大江。欣喜地得到彝族同胞的指引,红军最终胜利地抵达了安顺场。”越嶲,古称,即现今的越西县。相岭,又称小相岭,位于现今越西县与冕宁县之间。

1955年荣获中将军衔的莫文骅,创作了《鹧鸪天·安顺场有感》一诗:“内乱激愤,率孤军西征,蜿蜒行进至西南。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损伤了英勇的战士,汗水和泪水交织,哀悼着英勇的英灵!时势变迁,举起新的旗帜,红军飞渡激流,惊涛骇浪!彝族人民纷纷支援,山谷中掀起浪潮,敌人溃败如同鸟巢倾覆。”诗中提到的倮,即是现今的彝族。诗的上半部分描绘了石达开兵败的情景。接下来的部分,不仅详细描绘了红军战士勇敢地横渡河流的场景,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倮支援掀谷浪”的英勇举动。

肆安顺场边孤舟勇

1935年5月23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抵达了现今的石棉县筲箕窝地区。其中一部分部队从晒经关出发,抵达大树堡,并在那里假装准备渡河,同时放出风声,声称将进攻富林,进军雅州,以及解放成都。到了5月24日,中央红军的先遣部队经过擦罗,于深夜抵达了安顺场,并在那里发动夜袭,成功夺取了一艘渡船。

大渡河的河岸两侧,峭壁高耸,河水湍急。众多人都在担忧红军是否会重蹈石达开的覆辙。到了5月25日,红军的17位勇士乘坐小船,勇敢地横渡大渡河,成功夺取了渡口,并迎接后续部队过江。

1955年荣获元帅称号的聂荣臻,当年亲自指挥了这场激战:“大渡河波涛汹涌,我非石达开可比。铁骑疾驰至天际,历史不容重复!”“安顺迅速抢渡,大渡桥英勇夺回。两军对峙江上,泸定桥一决胜负。”

肖华在其作品《飞越大渡河》中描绘道:水流湍急,山峰陡峭。险峻的关隘,凶猛的豺狼。英勇的战士巧妙地渡过金沙江,各兄弟民族沿途夹道欢迎。安顺场边,孤舟勇士英勇无畏,踏波逐浪,击败敌军。日夜兼程,行程达二百四十里,猛烈攻击,穷追不舍,夺取泸定。在铁索桥上,英勇之师彰显威风,勇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强渡大渡河行动完成后,中央红军便开始分批进行渡河。然而,由于大渡河水势汹涌,深不可测,无法搭建桥梁,且仅有三艘渡船可用,每艘船往返一次耗时约一个小时。因此,要确保三万余人马全部成功渡河,大概需要耗费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5月26日,中央纵队顺利抵达安顺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听取了刘伯承、聂荣臻等人关于强渡大渡河的详细汇报。考虑到敌军正逐渐逼近,形势十分危急,他们果断作出决策,决定将渡河的红一师和干部团编为右路军,沿着河东岸向北进发;同时,将红二师编为左路军,沿着河西岸向北进军。两路军队并肩作战,共同直指泸定桥。

伍铁索桥上威风显

1935年5月28日拂晓时分,红军左路军先遣队的二师四团接到军委的紧急电令,命令他们务必提前一日抵达泸定桥。然而,当时他们与泸定桥相隔240里路程,道路崎岖,行进艰难,沿途还遭遇了敌人的阻挠。要在短短不到一昼夜的时间内完成这段征程,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1955年荣获上将军衔的杨成武,曾是红四团的政委。在《忆长征》一书中,他如此描绘:“那场雨势猛烈,电闪雷鸣,雨水如瓢泼般倾泻而下,不断浇在我们头顶。天空变得漆黑如锅底,伸手不见五指,唯有闪电划破黑暗,才能辨认出山与路的轮廓。”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记载,队伍中因极度疲惫,有人站立时竟不觉入睡,险些失足落入河中。情急之下,他果断地解开绑腿,逐条拼接,前后相连,以此方式继续前行。

红军迅猛行进,抵达猛虎岗山顶,与敌军展开激烈交战;在磨西,面对敌军蓄意破坏的仅剩一座的过河木桥,他们毅然决然地重新搭建桥梁;在杵泥坝,他们巧妙地手持火把,与敌军隔河并行,沿途不断击溃敌人的重重防线,历经重重考验,最终在29日清晨6点准时抵达泸定桥。

此刻,桥上的木板已被国民党军队拆除。红四团一营二连的22位勇士,面对对岸的猛烈炮火,勇敢地攀爬着悬挂在江面上的光滑铁链,奋力冲向对岸,为后续大部队顺利渡过大渡河提供了掩护。

杨成武在《飞夺泸定桥》一书中描绘道,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漫漫长夜,壮阔的长江天险横亘眼前。火把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英勇的战士们奋勇直前,成功夺取了泸定桥。

郭化若创作了《急夺泸定桥》一诗,其中描绘了泸定桥头的铁索透着寒意,桥前的战斗正激烈进行。英勇的部队奋勇前进,驱逐着顽敌,成功夺取了长江的又一重要关口。此外,他还留下了这样的诗句:“金沙江水波涛汹涌,军队行进速度迅猛;泸定桥上余火微弱,仿佛炉火即将熄灭。”

陆夹金六月犹飞雪

红军渡过大渡河后,面临三条路径可选:若向东行进,将面临川军猛烈进攻的巨大风险;若向西行,则可沿着马帮常走的山路前往川西北的丹巴和阿坝地区;而第三种选择则是穿越险峻的夹金山。中央决定避开人口密集的区域,选择向北穿越雪山和草地。

1935年6月11日正午时分,中央红军抵达了宝兴县,这里居住着众多藏族同胞。夹金山位于宝兴县与小金县之间,成为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跨越的第一座雪山。此山地势险恶,常年覆盖着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多变,时而狂风肆虐,时而冰雹骤降。从山脚到山脊,道路蜿蜒曲折,坡度陡峭,路面湿滑。红军所攀登的王母寨垭口,海拔高达4114米。

张爱萍创作了《翻夹金山》一诗,其中描绘了六月夹金山仍飘飞着雪花的景象,红军勇往直前,再次跨越泸水。夜晚在南麓安营,孤月缓缓升起,清晨攀登北峰,冷日斜照。银白色的海洋般广阔,鸟兽皆绝迹,寒风呼啸,让人无法停歇。两军胜利会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欢声如雷,仿佛天地都被震裂。

红军战士中的多数来自南方,他们身着单薄的一件衣衫,未曾遭遇过如此严寒和缺氧的恶劣气候。红三军团副参谋长伍修权在回忆中提到,起初每走一百步就得停下喘息,后来这一距离缩短至五十步,最终进一步减少到三十步。

6月17日清晨,毛泽东手持一根木棍,与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众多中央领导并肩,踏上了徒步穿越夹金山的征途。在这批勇敢的将领中,有八人最终荣升为共和国的元帅,另有七人被授予大将军衔。

杨成武创作了《翻越夹金山》一诗,其中描绘了:“天空中鸟儿不再飞翔,群山间野兽的踪迹消失。红军的英雄们,踏着坚定的步伐,跨越了冰雪覆盖的山峰。”

莫文骅创作了《钗头凤·忆过夹金山》,诗中描绘了狂风呼啸,飞雪纷飞,山间小路结冰,险峻的悬崖峭壁。天空忽明忽暗,变幻莫测。他惊愕地感叹,大家纷纷闭口不言,急忙奔走,拼尽全力坚持前行,互相扶持。他们历经艰辛,战胜了重重险阻,飞越雪山,幸运地未至日落时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之中。

1955年荣获少将军衔的王六生在《有个战友倒下去》一书中记录道:“小辣椒闪烁着红光,行军锅发出清脆的响声。悬崖横亘在眼前,深谷静卧于脚下,狂风卷起飞雪,冰雹从天而降。气温骤降,寒风刺骨,氧气稀薄,令人窒息。一位战友倒下了,他的眼睛似乎合上又似乎张开——同志们,不要悲伤,踩着他的肩膀继续前进!”

柒草地一片野茫茫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前锋部队抵达了懋功(现今的小金县)东南部的达维镇,在此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李先念部队成功会师。紧接着,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举行了政治局会议,会议作出决策,红军应集中主要力量向北发起攻势,旨在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八月初,红一、四方面军合并编组为左右两路军,向北方进发。其中,中共中央所属的右路军行进途中,需穿越广袤的草地。最初,他们穿越的是干燥的旱草地,随后则进入了湿润的水草地。在这片水草丛生的地带,下面隐藏着深不见底的沼泽。在浅水处,沼泽足以没过膝盖,而在深水区,则可能将人淹没至头顶。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这危险的沼泽之中。

在草地上,最艰难的挑战无疑是寻找食物。没有粮食可吃,便只能寻找野菜充饥;当野菜也无处可寻时,便不得不开始煮食牛皮带;最终,部队的骡马也成了牺牲品。贾若瑜回忆道,在那长达七天的行军中,他们穿越了大约600里的草地,尽管未曾与敌人交火,但团内却有五六百名战友因饥饿而牺牲。

王六生在其作品《采把野韭菜充饥肠》中提到:“穿越雪山,跋涉草地,只见一片荒芜的景象,人迹罕至,村庄无踪,狂风呼啸,天空一片金黄。以皮带和皮鞋为食,粮食袋空空如也。野韭菜花在草丛中若隐若现,人们争相采摘,以此果腹。革命的道路充满艰辛,即便再苦再涩,也觉得其味无穷。”欧阳文在《长征》一书中描绘:“时而阴雨连绵,时而晴空万里,在广阔无垠的草地上行进。遍地泥泞,树木难觅,粮食短缺,柴火断绝,火星熄灭。”乌云密布,天空不见飞鸟的身影,辽阔的荒野中,任凭雨水无情地倾泻。我静静地坐着,却难以入眠,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期盼着黎明的到来。

1955年荣获少将军衔的张云龙创作了《草地行军有感》,诗中如此描绘:“行军时日早,四周尽是荒野草丛,身着破旧衣衫抵御风雪严寒,以树皮和草根为食,勇敢北上,英勇豪迈。”

1955年荣获少将军衔的李真创作了《咏怀草地》,诗中描绘了:“近处冰雹映照着遥远的天际红霞,宽阔的河流边长满了水草,却不见人烟。夕阳西下,金色的蛇影在空中舞动,营地里的篝火旁,人们自煮茶水。人声与马嘶在劲烈的西风中回荡,露水洗净了湿透的衣衫,却变成了冰凉的瓜果。野草填腹,腿脚因水肿而沉重,面对风露,只能以酒当饮,脸上的瑕疵也因风霜而更加明显。”

张爱萍在《过草地》一书中描绘了这样的景象:辽阔的绿原上升腾着烟雾,蓬蒿丛生,脚下是泥泞的沼泽。他们用水煮野菜来果腹,用燃烧的干草来抵御夜晚的寒冷。就地而坐,可以随意露宿,躺卧观赏天空中行云如浪涛般翻滚。在月光下铺开草席,以刀枪为枕,边谈笑边低吟,憧憬着未来的日子。

肖华在其诗作《过雪山草地》中描绘了红军在艰难险阻中前行的壮丽画卷:“白雪皑皑,旷野辽阔,高原气候严寒,粮食告罄,红军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历经千锤百炼,无畏艰难险阻。巍峨的雪山俯首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草地上的泥毡和草毯成为了他们的营地。面对风雨的侵袭,他们的骨子愈发坚韧,用野菜果腹,意志却愈发坚定。官兵同心同德,共尝苦乐,他们的革命理想高远,超越了苍穹。”此诗生动展现了红军在雪山草地行军时所遭遇的极端困境,彰显了他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捌冲破天险腊子口

右路军历经草地征程,张国焘以河水迅猛上涨及粮食短缺为由,于左路军抵达阿坝之际,拒绝继续北上。同年9月9日,他秘密发电令右路军陈昌浩率部南行。

为执行北进的战略决策,防止红军队伍内部出现分歧,毛泽东等人决定立即带领红一军、红三军以及军委纵队先行向北方进发。与此同时,原属于右路军的第四方面军部队则选择转向南方返回。

红军北上改编成了陕甘支队,成员不过七千余人,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到了9月中旬,陕甘支队成功夺取了腊子口这一险要关隘,进而抵达了甘肃南部地区。

杨成武撰写了《突破天险腊子口》一文,其中提到:“腊子口被誉为天下之险,勇士们奋勇向前,攻克难关。为了开辟通往北方的道路,他们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肖华创作了《突破腊子口》一诗,其中描绘了:“峭壁高耸,云雾缭绕,一线天际;陇蜀之间,千山万壑,峡谷相连。秋风劲吹,夜雨潺潺,腊河波涛汹涌;关隘险要,防御坚固,敌军凶猛顽抗。绝壁巉岩虽险,却阻挡不住神兵天降,飞越万重山峦。横扫白军,葬身深谷;征途上,战士们高歌猛进,直指陕甘。”

欧阳文在《长征》一书中描绘了红军的英勇形象,他们无与伦比,跨越了无数险峻的山川,历经千辛万苦。无论是雪山还是草地,他们都能轻松飞跃,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饥饿困乏,都无法阻挡他们的步伐。他们勇闯腊子口的天险,击败了顽固的敌人鲁大昌。这支铁流般的队伍,行程两万五千里,勇敢地挺进陕甘,为了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长征歌》由陆定一、贾拓夫创作,其中提到:“九月从潘州城启程,陕甘支队向东北进发,顺利穿越腊子口和渭河,既击败了步兵,又击溃了骑兵。”

10月19日,北上红军抵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实现了胜利会师。历经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跋涉,横跨十一省的中央红军长征,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玖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1月,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人的指挥下,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启程,踏上了长征之路。翌年1月,红四方面军南征途中于雅州百丈关遭遇败绩,遂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西进以支援红二、六军团北上。至3月底,部队抵达甘孜县境内。7月2日,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实现了胜利的会师。在胜利会师之际,红二、六军团共同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被任命为总指挥,而任弼时则担任了政治委员的职务。

萧克创作了《高原会》一诗,其中描绘了:“康藏地区的征途上树叶依旧青翠,忽然听到金鼓声,郊外有人前来迎接。高原初夏的风并不温暖,但诗人高歌一曲,脚步轻盈。”

1955年荣获中将军衔的张贤约撰写了《雅江阻击战》一文,文中描绘了雅砻江畔的激烈战斗场景:旗帜在江畔猎猎作响,全师严阵以待,展开了一场顽强的阻击战。两军胜利会师,声威大振,而隔岸的敌军则急忙逃窜。

朱德、任弼时、贺龙等人积极争取,红二、四方面军最终决定共同北上。1936年10月,他们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实现了会师。因此,红军的三大主力部队均成功实现了长征的胜利。

毛泽东在穿越绵延千里的岷山雪景时,心中已预见胜利的曙光。他满怀炽热的激情,勾勒出中国革命辉煌的未来,激励着红军战士以及全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长征精神,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红色基因和精神传承的精髓,已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与精神深处。长征的脚步永不停歇,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全党活动中,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长征使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努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期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交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王军)

【红军长征壮举震撼世界!巴蜀大地这些战斗历程你知道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把俄罗斯当镜子?中国能从中为改革发展开拓新思路? 下一篇:小儿垂钓凭啥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背后原因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