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这首诗以描绘儿童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蓬头稚子”学习钓鱼的故事,“他侧身坐在莓苔覆盖的草地上,身影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路过的行人向他招手,意图询问一些事情,然而那孩子却“害怕惊动鱼儿,因此不敢回应”。这一幕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既展现了形貌,又传达了神态,充满了趣味。在艺术成就上,这首诗与杜牧的《清明》相比,毫不逊色。
本诗分为垂钓与寻路两个部分,其中首两句着重描绘垂钓的景象(形态),而第三、四句则着重于表达询问道路的意境(生动传神)。
稚子,即是幼童。“蓬头”描绘了孩子稚嫩的外貌,凸显了其天真顽皮、纯真可爱的气质。“纶”指钓鱼用的线,“垂纶”便是钓鱼的意思,与题目中的“垂钓”同义。诗人未对垂钓孩童的形象进行任何修饰,直接展现了山野孩童头发散乱的真实模样,让人感受到其自然、可爱且真实可信。“学”字是本诗的精髓。这个小孩刚开始学习钓鱼,因此格外谨慎。垂钓之际,采取“侧坐”的姿势,绿草映衬着身影,那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呈现。“侧坐”一词,意味着随意而坐。这种姿态,与孩童初涉钓鱼之道时的轻松心境不谋而合。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孩童在钓鱼时那份全神贯注、不拘小节的专注模样。“莓苔”一词通常用来指代那些紧贴地面、在潮湿阴暗处生长的低级植物。提及“莓苔”,我们便能推断出小孩挑选钓鱼地点时,所选之地阳光稀少,人迹罕至。这样的地方不仅鱼儿不易受到惊吓,而且人们也能避免烈日的暴晒,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钓鱼场所,同时也为后文提到的“担心鱼儿受惊而不上钩”的情景做了很好的铺垫。“草映身”这一描绘,不仅是对孩童形象的细致刻画,而且在篇章结构上,与下文“路人借问”一节存在着紧密的连贯性——之所以路人会向孩童询问,正是因为他们能够目睹孩童的身影。
小儿仍是“遥招手”这一动作的主导者。面对路人的询问,他因担心惊扰到鱼群,选择保持沉默,远远地挥手示意。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小儿的谨慎与机智,更凸显了他心中的计谋与谋略。小儿之所以不用言语回应,正是出于对鱼群不被惊散的顾虑。他的“遥招手”动作,实则表明他对路人的提问并非无动于衷。在小孩完成“招手”动作之后,他接下来是如何向过路人悄声细语的,这属于读者的想象范畴,诗人已经没有必要再进一步描述,因此,在阐释了“远远招手”的缘由之后,这首诗便就此结束了。
唐诗中儿童题材较为罕见,故而显得尤为珍贵。此七绝描绘儿童垂钓,别具一格,趣味盎然。诗中不事雕琢,色彩不浓,宛如出水芙蓉,清新可人。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纯真无邪、童趣横生以及专注的神情。这首诗堪称情景交融、形神俱佳的儿童题材佳作。
【小儿垂钓凭啥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背后原因惊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