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背诵《进学解》,得先把文章的字词搞定,大意搞定!
请注意:原文及注释中的字体大小有差异,若您所看到的版本字体未做区分,那可能是系统出现了问题。您可以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主页进行阅读。
闲话不说,开始!
国子先生于清晨踏入太学,召集学生们于馆舍之下集合。需知,国子监乃唐代主管教育之最高学府,其下设有七所学堂,分别为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以及算学。韩愈担任的是国子学博士的职务,而非太学博士。这里的“太学”并非指代七学之一的太学,实际上是指国子监。在汉代,太学被誉为最高学府,而到了唐代,这一称谓被延续并用来指代国子监。因此,“国子先生晨入太学”这句话的准确翻译应为:国子学博士韩愈于清晨时分步入国子监。
诲之曰:“勤奋能使学业精湛,而玩乐则可能导致学业荒废;思考与反省有助于品行的塑造,而盲目跟随则会毁掉一个人的品行。所谓嬉,即玩乐;随,则是指因循守旧。”
当今圣贤齐聚一堂,各项治理措施均已完善。所谓圣贤,指的是英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宰相。治具,即是指法律法规。全面推行,毫无遗漏。铲除邪恶势力,提拔和尊重优秀人才。提拔,即是指选拔。尊重,即是指尊敬和推崇。对于具备微小优点的人,大多都会被录用;而对于精通一门技艺的人,无人不被任用。具备,即是指拥有。微小优点,即是指微小的长处。大多,即是指大部分。录用,即是指吸纳。技艺,这里指的是儒家经典,也就是六艺,即六经。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与进士科并驾齐驱。名一艺,指能通一经,解为有一技之长亦可。庸,任用。
挖掘筛选,精心打磨。挖掘,指深入发掘;筛选,进行挑选。精心打磨,意味着精心培养。挖掘筛选,意指精心挑选人才。擦拭污垢,去除污点。磨至光亮,使表面光滑。擦拭污垢、磨至光亮,表示对人才的精心培养。或许有人因偶然机遇而得选,但谁又能说才华横溢的人不会受到举荐呢?其中,“谁”指代不确定的人,“多才”指多才多艺,“显扬”指被推举。学子们常担忧技艺不能精通,却无需忧虑考官的判断不清晰。行动上若担心不能达成目标,也无需担忧考官的评判不公。”这里的“患”指的是担忧、忧虑,“有司”指的是负责选拔官员的部门或人员。技艺精通、行动成功与上文相呼应。
话尚未讲完,就有站在一旁的人笑了起来:“先生您这是在戏弄我吗?我已经跟随先生学习多年了。话还没说完,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些年。到现在,这已经有些年头了。”
先生对六经的篇章诵读不绝于口,对诸子百家的著作翻阅不停。其中“绝”意味着中断,“六艺”指的是六经,“披”则是翻阅的意思,“百家之编”则是指除六经之外的各家学说。撰写史书的人必须提炼其中的要点,编纂言论的人必须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奥哲理。所谓“纪事者”,是指编写史书的人,“纂言者”则是指编纂古言的人。而“钩”意味着深入探究,“玄”则指那些深奥的道理。他追求博学而力求全面掌握,不遗漏任何细微之处。追求广泛涉猎,阅读众多书籍以求有所收获,这并非贬义之词。其中“贪”字可以理解为“探”,意指探求、探索,这样的解释在此处是适用的。然而,“贪”字与“探”字在古文中的搭配较为罕见,这里仅作为一个备选说法。舍弃之意为“捐”,不论知识大小,都不应舍弃。点燃油灯以延续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其中,“膏油”指的是灯烛,“晷”是指日影。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形容勤奋不懈,终年如此。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御异见,摒弃佛道之教。抵御和摒弃均含有排斥之意。所谓异端,系指与儒家经典相悖的学说,主要涉及佛教与道教。修补缝隙,彰显深奥微妙之处。其中,“苴”指鞋中草垫,因古时草鞋质地简陋,置鞋垫可加固鞋底,故“苴”亦寓意修补、填补。正如刘向在《新序•刺奢》中所言:“今民衣敝不补,履决不苴。”补苴,即修补、填补之意。缝隙与缺陷,它们显露无遗。张皇其词,扩大其范围,使之更加明显。幽深莫测的,是那些儒家思想的微妙深奥之处。
追寻那即将没落的儒学遗绪,我独自广泛搜寻并延续其传统。所谓“绪”,指的是事业,功业。而“坠绪”则是指那些正处于衰落边缘,即将失传的儒学事业。这个“茫茫”一词,描绘的是其悠久而模糊,难以追溯的特质。这里的“旁”意味着普遍、广泛,“绍”则是指继承。因此,我的目标是寻找那些年代久远、即将失传的儒学道统,并独自广泛地搜寻和继承古代圣贤的遗业。如同阻挡百川使其东流,我将扭转那些已经倾覆的狂澜。旨在封堵汹涌澎湃的河流,使之循着东方的方向汇入浩瀚的海洋;同时,引导狂风巨浪回归正确的航道。对于儒家学说,先生可谓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潜心钻研,品味文章精华,这部作品家喻户晓。钻研,即深入其中细致感悟。文章的意味如同醇厚的酒香。精华,即文章的精髓。品味文章精华与潜心钻研含义相近。作为一部文章,其书遍布家中,既可以理解为写成文章后,家中藏书丰富,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过程中,满屋的书籍为参考。
遵循古制,姚姓虞书与夏姓姒书,其内容深奥而广博;周代之《大诰》与《康诰》等篇,文辞繁复且晦涩难懂;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之书严谨而庄重,却略显夸张;易经之文,奇妙且合乎法度;诗经之词,端正且华美;至于先秦诸子,如庄周、屈原,以及太史公所记载的篇章,以及子云、相如之作,虽风格各异,却各具匠心。所谓“规”,即取法之意。其中,姚姓虞书与夏姓姒书,即《尚书》中的《虞书》与《夏书》,虞舜为姚姓,夏禹为姒姓。所谓“浑浑无涯”,意指深广无边。周代之《大诰》与《康诰》等篇,即《尚书》中的相关篇章。殷盘,即《尚书》中的《盘庚》篇。佶屈聱牙,亦作诘屈聱牙,形容文字晦涩难明,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佶与诘均可,发音均为 jí。谨严一词,用来形容《春秋》中的文字严谨且简练,蕴含着褒贬之意。而浮夸则用来描述《左传》中文字的铺陈与夸张。易奇而法,指的是《易经》中文辞的奇幻与法则并重。诗正而葩,则是说《诗经》的思想纯正,文辞亦华美动人。逮、及、到,三者意义相近。至于先生在文学上的造诣,可以说是内涵丰富,外显豪放。闳博且深奥,肆放而奔涌。闳与肆相结合,正是对韩愈文章风格的精妙描绘。
早年便懂得学习,敢于大胆行动。长期践行正道,各方面都能应对自如。所谓正道,即是为人处世的恰当方式。各方面都能应对自如,意味着处理各种事务都能游刃有余。在为人之道上,先生可谓已臻成熟。
然而他在公众面前缺乏信任,在私下里也未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常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稍有不慎便招致责难。所谓“跋”,意指踩踏;“疐”,亦称跌倒。所谓“跋前疐后”,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此语源自《诗经•豳风•狼跋》中的诗句:“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描述的是一只老狼向前踩住自己颔下的肉瘤,向后却又被尾巴绊倒的情景。
初任御史之职,随即被贬至南方的边陲之地。这里的“暂”指的是刚开始、刚刚,“窜”则意味着被放逐,“南夷”特指阳山县,即现今的广东省阳山县,而非潮州。尽管阳山和潮州同属广东省,但将“南夷”解作潮州在历史上并不准确。韩愈被贬至阳山是在803年,而《进学解》的创作时间为813年,至于被贬至潮州则是在819年。综上所述,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刚刚被任命为御史,便又被贬谪到阳山担任县令。在那里的三年间,他虽身居闲散的职位,却并未见到任何治理成效。见治,显现出政绩。然而,在三年间,出现了争议,是“三年”还是“三为”?韩愈曾三次被授予博士职位,但每次任职均未满三年。这一难题难以解开,或许只能从古文中常见的“三”作为虚数这一特点来解释。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语气,似乎“三为”更为合适。尽管他三次担任博士,却并未取得显著成就,弟子们对他的讽刺意味更加浓厚。
命运与仇敌交织,时常遭遇失败。计划与合谋,难以成功。几时,指时不时。意指命运与仇敌相互交织,时不时遭遇挫折与失败。冬天虽然温暖,但孩子却在寒冷中啼哭;年景虽好,妻子却因饥饿而哭泣。头顶光秃,牙齿脱落,直至生命终结,这样的结局又有什么益处呢?童,指头顶无发;豁,指牙齿脱落。终死,即直至死亡。裨,有益。不明白这些,却反而教导他人?”为,语末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意指不明白这些道理,却反而教导别人吗?
先生感叹道:“哎,你过来听我说!那些粗大的木材用来做栋梁,细小的木材则用作椽子,短柱和矮椽各有所用,而门臼、门中央的短木、门闩以及门两旁的竖木,也都各得其所,这些都是为了构建房屋而精心安排的,这正是工匠们的技艺所在。栋梁,即梁;椽子,即桷;短柱,即欂栌;矮椽,即侏儒;门臼,即椳;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即闑;门闩,即扂;门两旁竖木,即楔。”请注意:上述词汇中,除了“桷”和“楔”之外,其余的用字在古汉语中并不常见,只需略知一二即可。
玉札与丹砂,赤箭与青芝,牛尿与马勃,以及败鼓之皮,这些药材皆被悉数收集,无一遗漏,以备不时之需,这正是医师所珍视的良药。其中,玉札、丹砂、赤箭和青芝被誉为珍贵药材,而牛尿、马勃和败鼓之皮则属于经济实惠的药材。
选拔贤能,兼收并蓄,将曲折巧妙视为美好,将杰出超群视为杰出,权衡长短,根据才能来安排职位,这正是宰相治理国家的策略。提拔,指选拔。巧拙,指敏捷与笨拙之人,其中“拙”指的是笨拙、朴讷,用“笨拙”来翻译并不恰当。纡余,形容心思细腻、委婉曲折,这个词有多种解释,此处因篇幅所限不再详细阐述。卓荦,指那些卓越出众的人物。
孟子昔日喜好辩论,使得孔子的学说得以彰显,他周游四方,直至晚年仍致力于此。周游四方即孟子走遍天下,游历各国,向诸侯游说。晚年时,他在游说途中逐渐老去。荀子坚守正道,其宏大的儒家理论广为传播,因遭受诽谤而逃至楚国,最终在兰陵被废,并在那里终老。宏大的儒家理论,即荀子所弘扬的儒家学说。荀子在齐国遭受诽谤,逃至楚国,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然而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废黜,最终在兰陵度过余生。这两位儒家学者,言辞如同经典,举止被视为典范,超越常人,接近圣贤之境,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是怎样的呢?言辞即指言语,举止即指行为,这里指的是孟子和荀子的言行被后世当作准则。超越同类,意指他们超越了常人。其中,“优”表示充裕、充足,“圣域”则是指圣人的境界。所谓“优入圣域”,即指孟子和荀子的言行不仅足以成为后世的法则,而且进入圣人的境界还绰绰有余,这一说法出自《汉书·贾捐之传》:“尧舜之时,圣德达到巅峰,大禹进入圣人之域,却仍有余力。”颜师古引用臣瓒的注释说:“大禹的功绩足以跻身圣贤之列,然而却不足以使他过于安逸。”那么,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又会有怎样的境遇呢?即便如此,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是如何的呢?
先生勤于学业,却未能全面遵循儒家道统;言辞虽多,却未能准确把握要领;文章虽奇特,却缺乏实用性;品行虽端正,却未能广为人知。治学勤奋,却未能全面继承儒家道统,这主要是因为“由”字的解释不易,暂且译为遵循、继承。所谓“要”,即求得、把握;而“中”则指切中要害。即便如此,每月还需花费俸禄,每年还要消耗粮仓中的粮食。子不知耕种,妇不知织布。骑马出行时有仆从相伴,家中则悠然享用官禄。效仿世俗的劳碌,窥视古人的著作进行剽窃。其中,“踵”意为跟随,“常途”指的是世人所走的道路,“役役”形容辛勤劳作却无所获,亦或是指谨慎小心的样子,“陈编”是指先贤的著作,“盗窃”在此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意指抄袭。随波逐流,纵然辛勤劳作却所得寥寥,古籍中窃取些许古人之言,仅能勉强度日。
然而圣上并未加以惩处,宰臣也未予以斥责,这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惩处和斥责,均指责备与惩罚。一旦有所举动,便会招致诽谤,名声也因此受损。将我安置于闲散之地,这实在是理所当然之事。
至于商议俸禄的增减,计较品级的升降,忽略自己能力所匹配的职位,指责执政者的过失,这就像是责问木匠不用小木桩做柱子,而批评医生不用昌阳来延年益寿,却想要推荐自己认为的良药豨苓一样。訾,即非议和诋毁。谈及延年益寿,有引年之意。昌阳,一种滋补药材,亦能助人延年。而豨苓,虽具利尿之效,却无滋补之功。言及此,若有人只计较俸禄的有无、品级的高低,而忽视自身才能与职位相匹配,进而指责执政者的过失,就如同责怪工匠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或指责医师用昌阳当作长寿药,却推荐使用无滋补之效的豨苓,其荒谬程度不言而喻。
【要背诵进学解?先搞定这些字词大意!速来了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