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字的精妙之处,不仅体现在它承载了悠久的历史记忆,而且还在于字里行间所展现的古人对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
常见的山名各式各样,变化多端,你熟悉的有哪几个?比如丘、陵、峰、岭,虽然都指代山,但各有其特点。为何同是山,却有着如此繁多的名称,真是让人头疼,头疼,头疼……面对考试,学生们苦恼于难以记忆,那该怎么办呢?别急,这份文言文学习指南或许能给你带来帮助,你的好运即将到来!
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都承载着过往,深入挖掘其内涵,究竟有何差异,这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一番。
山水雅称知几何?
山川绵延,水道蜿蜒,我行走在通往榆关的途中,夜色深沉,千盏灯火照亮了营帐。在古人的文字中,对远方山水之美的描绘屡见不鲜,而对于具体是何种的山峰、何种的流水,文人们总是不惜工笔,细细推敲。
“横看山脉连绵起伏,侧看则峰峦叠嶂”,山的形状千变万化,由此产生的名称也各不相同,这些词汇相互映衬,精确地描绘了山的独特魅力。在规模上,小的隆起部分被称为丘,高大雄伟的则被尊称为陵,它们共同描绘出波浪般起伏的地貌轮廓。以大家熟知的《归园田居》为例,“少年时没有迎合世俗的韵致,本性中就热爱丘山”正是描述这样的景象。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山脉,可以区分出山峰与山岭的差异。那些顶端直插云霄的,被誉为峰,例如举世闻名的珠穆朗玛峰;而那些连绵起伏、高大壮观的山脉,则被称作岭,它们有的险峻难攀,有的则平缓易于攀登。古代文人墨客在山水间徜徉时,往往因山势之秀美而激发出诗意,提笔落墨之际,便创作出“春水荡漾于四泽,夏云缭绕于奇峰”等佳句,亦或是“野竹隐于青烟之中,飞泉悬挂于碧绿山峰之上”,此类佳作数不胜数。
《说文解字》中提到:“峦,指的是那些小巧而尖锐的山峰。”据此可以推断,峦通常是指那些细长且尖锐的山峰,它们镶嵌在山脉之中。在白居易的《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一诗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岛屿间的树木与林峦交织,云散雨气渐消。”而岑,这种小而高的山,最初也是泛指山峦,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高山或山顶,比如普陀山,它因西汉末年隐士梅福在此地修道而得名为梅岑。相类似的,还有李白诗中的“仙人骑彩凤,昨下阆风岑”。
高山之中,高耸且险峻的称为峭壁,高耸且险恶的称作山嶂,高耸且雄伟的则称为岳山。在孟郊的《巫山曲》中,有这样的描绘:“巴江上峡层峦叠嶂,阳台之峭壁有十二峰。”这样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纸上。险峻的山峰之所以被称为嶂,正是因为它们如同屏障般直立,形象生动。而“重峦叠嶂”这一词语,正是源于徐光溥在《题黄居寀秋山图》中的诗句:“高低起伏无不显,重重叠叠的山峰,何等雄壮。”提到岳,自然无法避开我国五岳之尊——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以及中岳嵩山。杜甫在其诗作“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中,便以西岳华山为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以及世事无常的诸多感慨。
在两座山峰之间,流淌着形成峡谷的河水,这些声名远播的峡谷奇观,诸如三峡、虎跳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都展现着雄伟壮观的景象。峡谷与山谷常常相伴而生,山谷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其上部宛如流水潺潺流出,下部则似山间狭窄的通道,其原始含义是指两山之间狭长且具有出口的地带或水道。峡中险峻已克服,江面波涛趋于平静,这不仅象征着地理景色的转换,更是心灵旅途的体现,暗示着经过重重磨难之后,人们终将回归宁静,迎接一片宽广平坦的道路。
除了依据山体的形态和具体位置产生的特定词汇之外,还可以根据山上植被的茂密程度,将山划分为植被稀疏的屺和植被繁茂的岵。“屺岭崔嵬直插云霄,行人汗流浃背如喷泉”,缺乏草木的遮蔽,攀登山峦的过程自然增添了几分艰辛。
山岳的雄伟与壮丽相互映衬,水以其独特的温柔细腻,在古人的笔触中流淌出无穷的风采。从浅滩到浩瀚大海,每一个与水相关的字眼都蕴含着独特的意志与情感。无论是表达深厚感情的“潭水深千尺”,还是抒发豪迈情怀的“大江东去浪淘尽”,都凭借精准且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动且充满意境的水之世界。
除了那些常见的江河湖海,我们能在细微之处发现其中的真实面貌。根据大小来区分,小水坑被称为洼地;而大水坑则称作池塘。在杜甫的《过南岳入洞庭湖》一诗中,有“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洼”的描绘;而在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则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境。池塘与洼地的差异,一目了然。
山间的水流,仔细观察,那些细小而深邃的称为潭,宽广而深邃的则被称作渊。正如“鱼潜在渊,或在于渚”所描绘的,渊的深邃和神秘得以显现。从水域的深浅来看,宽广但较浅的称为淀,宽广且深的则是湖。在欧阳修的《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中提到的阳城淀,以及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便是这种区别的体现。
湖连湖的水域成为停泊之地,刘禹锡在《秋亮晚泊》一诗中描绘了“秋色渐浓,江面映照着晴朗的余晖”;溪流汇聚而成的湖泊,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赞颂了“水气蒸腾,云梦泽波涛汹涌,撼动着岳阳城”;两山之间的水流形成山涧,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句诗,更是广为传颂。
从其成因来看,自然界中自然流淌的河流通常被称为溪流,正如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所描绘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而由人工挖掘而成的水道则称作渠,朱熹在《观书有感》中那句广为人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便是例证。
古人在诗词歌赋中常常歌颂山水之美,将无尽的情思赋予自然以雅称。山,作为大地的支柱,被赋予了翠微、崇阿、峭崿、峻岑、峦岫、玉嶂、嵬岌等众多美誉,用以描绘其雄伟与秀丽的景象。水,辽阔无边、深不可测,沧渊、沧溟、沧瀛、洪溟、九溟、巨浸、溟蒙等词汇均展现了水的浩瀚与苍茫。这般做法,不仅对山水自然之美进行了艺术化的提炼,而且展现了古人对山水寄情、超脱尘世的情感。
百姓原是贵族裔?
古文在细致刻画自然景观的同时,亦在人物称呼方面彰显了其独到之处,揭示了宗法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等级、身份地位以及声望等方面的内涵。从尊敬长辈至晚辈,从上级至下属,每一项称呼均严格恪守宗法礼仪与社会等级的规范,同时亦体现了谦逊的处世之道。
自达官显贵至普通士绅,诸如搢绅、金紫、纨绔、珠履等名号繁多。搢绅是指古代仕宦和儒者腰间佩戴的大带,笏则是臣子面见君主时手持的笏板,因此插笏于绅的搢绅常被用作官宦或儒者的别称。金紫则是指金印和紫绶,自唐宋时期起,金鱼袋和紫衣成为高官显爵的象征。纨绔,古时以细绢制成的裤装,因其多由富贵人家子弟所着,故而诗句中有“岂知纨绔子,重裘拥柔肌”之描绘(出自于石《丁亥冬大雪》)。而珠履,则是鞋面缀有明珠的款式,用以指代权贵之家的宾客,正如李白在《江上赠窦长史》中所言“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此词亦由此衍生出“珠履三千”的成语。
从普通民众至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贵族阶层,这些百姓在最初被视为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贵族群体,正如《国语·楚语》所记载:
民众中担任官职的众多。那些王公贵族的子弟,若其资质优秀,善于言辞且能洞察官职要义,便会赐予他们姓氏,用以监管其官职,从而成为百姓。
在四千多年前的时代,黄河流域的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携手联合,与东夷部族并肩作战,成功击败了从南方入侵的九黎部族,并俘虏了众多敌军。这些被俘者最终沦为炎黄部落的奴隶,他们被统称为黎民。与之相似的称谓还有黎首、黎庶、黎元等。而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在诗中表达了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忧虑,感叹自己内心的炽热之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另外,“藜藿”这个词语,原本指的是粗陋的饮食,由于贫民生活艰辛,常常只能以野菜为食,因此人们便用“藜藿”来象征普通百姓,与那些锦衣玉食的贵族形成强烈对比。在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十九)》一文中,他不禁感叹:“为何那些享受美食的人却失去了方向,而那些只能吃野菜的人却四处奔波。”
古时民众的服饰多样,他们常以黑色或青色头巾作为装饰,因此得“黔首”这一别称。这一称呼自战国时期便开始广泛流传,并在《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众多经典文献中有所记载。由于民众普遍穿着麻布制成的衣物,布衣便成为了普通百姓的别称;由兽毛或粗麻编织成的短衣称作褐衣,这种衣物是贫苦百姓所穿,因此褐夫也就等同于平民。《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在古代,未踏入仕途的人士身着白衣,住所也不进行彩绘装饰,因此他们又被称为白衣、白身、白士、白丁、白屋。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里的匹夫,指的是普通的男性平民,同时也广泛地用来代表广大民众。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庶民、编伍、氓隶、刍荛、闾阎等不同的称谓。庶民意指众多百姓,编伍一词源于古代户籍制度,是以五户为单位的编组管理模式;氓字多用来指那些失去土地而迁徙至他乡的居民;刍荛最初指的是割草打柴的人,后来逐渐演变为指那些见识不广的普通百姓;闾字通常用来泛指门户或人家,在古代,每二十五户人家组成一个闾,贫穷的人家位于闾的左侧,而富裕的人家则位于右侧,因此闾左也常被用来代指贫困的民众。这些称呼不仅彰显了古人对官职和地位的看重,而且在无形之中传达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伦理理念。
道与路有何不同?
行人络绎不绝,穿梭于道路之上,脚下之路亦被划分得颇为细致。《尔雅·释宫》中有所记载:
一个通道称为道路,两个通道称为岔路,三个通道称为宽阔的岔道,四个通道称为大道,五个通道称为康庄大道,六个通道称为庄重的大道,七个通道称为壮观的马道,八个通道称为崇高的通道,九个通道称为宽敞的大道。
道路被称为通名,其中宽阔的道路被称作康、庄。这种称呼源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记载:“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由此衍生出的成语“康庄大道”,意指宽敞畅通的道路。关于古代对道路的不同称谓,你了解的有多少呢?
在西周那个时代,对于道路的命名已经非常考究,依据其宽度差异,分别被称作“道”和“路”。若能容纳两辆马车并行,则称之为“道”,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而若能容纳三辆马车并行,则称之为“路”,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路虽与径、途、蹊同义,但三者之间仍存在细微差别。径通常指的是山间狭窄,仅能允许一辆独轮车通过的小道,正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述,蔺相如派遣使者“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正是借助了小径的便捷与隐蔽,迅速且安全地完成了将和氏璧归还赵国的任务。又如杜牧在《山行》中所写:“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也描绘了这样的小径景象。道路相较于小径来说稍微宽阔一些,然而仍旧仅能容纳一辆马车通过,这一点在《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有所描述。而“蹊”这个词汇,专门指代人们长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小径,常言道“人走多了,路自然就形成了”,也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的谚语流传。
《说文》记载:“街,即N通道。”在古代,城内四通八达的主要道路多被称作“街”。这些街道两旁往往聚集着众多商家,例如唐代的朱雀大街、宋代的御街、临安的天街以及明清时期的正阳门大街等。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一诗中,也有描绘街景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街道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巷道通常是指那些弯弯曲曲、狭窄且深邃的小巷。在《说文解字》中,巷被解释为“里中的道路”。辛弃疾在《永遇乐》中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往”这样简练的词语,便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夕阳余晖映照下,草木交织于狭窄巷弄的画面。
深入探究方向性的细节,我们发现道路还有各自的别称。在田野中,南北走向的小径被称为“阡”,而东西走向的小径则称作“陌”。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以及《史记·商君列传》中提到的“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都传达了这一含义。谈论完田间道路的命名,再转向城市,我们发现道路的命名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方位智慧。《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南北走向构成地理的经线,而东西走向则构成了纬线,其中提到:“地形之分布,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中文词汇的细腻程度令人称奇,无论是用以描绘自然景色的意境描绘,还是对人物称呼的精确区分,都充分展现了其在表达上的广阔空间。这也难怪,古代的文言文考生们笔下的文章虽篇幅不长,却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山川湖海的辽阔景象,市井百姓的日常气息,脚下曲折的小径,心中宽广的道路,这些看似平凡的词汇,照亮了当时人们探寻自我与世界的道路,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中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更是我们共同的灵魂栖息地与珍贵资源。在这里,每个人的心灵都能找到共鸣,汲取智慧。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承这份先辈的馈赠,让中文在全球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增进文化交流的关键力量,这无疑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
许慎编撰,(宋)徐铉负责校订:《说文解字》一书,由北京中华书局于1963年12月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出版了《古代对百姓都有哪些称呼》一文,该文发表于《国学》杂志2012年第10期。
【中华文字妙趣多!一文带你揭秘常见山的多样称呼,你知道几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