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邕》一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李邕,字公佐,江苏扬州人,生于678年,系唐朝名臣、书法大家李善之子。他出身于江夏李氏家族,自幼聪颖,才华横溢,少年时期便已声名鹊起。早年担任校书郎,后升迁为左拾遗,再转任户部郎中,再调任殿中侍御史,再迁任括州刺史,又转任北海太守,因其在北海的政绩,被后人尊称为“李北海”、“李括州”。李邕于747年离世,其作品以《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著称。李邕,这位历史人物,以侠义豪迈著称,才华横溢,他热衷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晚辈也给予了极大的关照。李白和杜甫都曾与他有所交往。
公元719年至721年期间,李邕担任了渝州(现今的重庆市)的刺史一职。在这段时间里,李白游览渝州时,特地前往拜访李邕,这标志着李白与李邕的首次见面,也是诗仙李白初次见到李邕的时刻。
李白行为不拘小节,在交谈中言辞激昂,这让主人感到很不高兴。因此,他对这位年轻访客的态度也显得颇为冷淡。于是,在告别之际,李白创作了《上李邕》一诗,以年轻时的傲慢之气,向对方进行了回应。
全诗起笔气势磅礴,前四句均以“大鹏”为喻。在李白的诗作中,“大鹏”这一形象常被用来比喻自我,它不仅代表着无拘无束的精神,还象征着震撼人心的理想与情趣。
李白借大鹏展翅之姿,描绘了神鸟振翅高飞、降落时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流露出他内心激荡的情感和对攀登高峰、追求卓越的壮志豪情。
在诗篇的第三、四句中,李白如此描绘:“若风停息,仍能掀动沧海之波”:即便狂风止息,大鹏鸟降落,仍能在江湖之上掀起巨浪。若将李白比作翱翔天际的大鹏,那么李邕无疑便是那助其飞翔的狂风。在此,李白意在表达,即便缺少李邕的助力,他亦能在政治舞台上掀起波澜。这种非凡的勇气,唯有“狂”字方可概括。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所表现出的轻慢态度的回应:“世人”一词涵盖了当时的普通百姓,自然也包括李邕本人。然而,由于这首诗是直接赠送给李邕的,因此在措辞上显得相对委婉,表面上似乎只是在指责“世人”。而“殊调”则指的是与众不同的言论。李白的远大志向往往难以被世人所领悟,常常被当作夸大其词而遭到嘲笑。李白对李邕这位知名人士与普通人持有相同见解感到十分惊讶,于是,他便讲起了古代圣人发现并提拔后辈的故事,以此来对李邕进行讽刺。
孔圣人都承认后辈们的威慑力,李邕你怎敢自诩胜过先贤?男子汉气概,切莫轻慢了年轻一代。这番话对李邕而言,既是戏谑,亦含讽刺,更是对他傲慢态度的反击,态度中透露出青年人的锐气。
自然,在诗仙的后续创作里,我们仍旧发现了李邕的身影,然而,李白的情感,似乎已从当年的狂放不羁,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获得赦免,遂乘舟返回江夏,特地拜访了李邕的故居,并创作了另一首诗:“我家北海宅,位于寺南江畔。庭院空旷无玉树,高殿之上幽居者静坐。书带草留有青翠,琴堂之上覆盖着尘埃。平生种下桃李,却寂寥无春意。”此诗流露出对李邕的深切怀念。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李白也对李邕给予了高度赞誉:“君不见李北海,当年的英姿豪气如今何在?”经过观察,我们注意到,他们在初次见面后,显然仍保持联系,并且彼此间的情感,从最初的互不欣赏,逐渐演变成了相互倾慕。
附录: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
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唐诗仙首次拜见李邕?他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