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有一位诗人,字叫子同,原名龟龄,是兰溪人氏。他在十六岁时便进入大学深造,凭借明经考试的成绩脱颖而出,向肃宗献上策略,因而深受赏识和重视。他被任命为翰林待诏,并授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的职位,同时赐予他名为“志和”。后来,因故被贬为南浦尉,但他并未赴任,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因亲人去世而不再出仕。他乘坐小舟垂钓,祭祀三江,畅游五湖,自称“烟波钓徒”,并撰写了《玄真子》十二卷,共计三万字,因此以此作为自己的号。鹤龄兄担心志和遁入空门不再归来,便在越州(今绍兴)城东建造了一座茅屋。志和入住后,有官吏派遣他担任淘河工,他亲自拿起工具辛勤劳作,毫无抱怨之色。观察使陈少游听闻此事,特地前来拜访,每次都坐上一整天,并将他的住所题名为馆真坊。又因草堂的椽木上,树皮纹理依然清晰可见,完全没有斧凿的痕迹。门前的巷子狭窄,门对着的流水,十年间没有桥梁,于是他出资稍微扩建了住所,并建造了一座桥,当时被称为回轩巷、大夫桥。肃宗赐予每位奴婢一人,志和便将他们配为夫妻,并为他们取名为“渔童”和“樵青”。若有人询问其缘由,他会回答:“渔童负责捧着钧收起渔线,在芦苇丛中敲击以驱散鱼群;樵青则负责砍伐苏兰薪木,并在竹林中煎煮茶水。”陆羽和裴休询问他们有何人来往,他答道:“我们共同居住在太虚之室,夜晚以明月为灯,共同照耀。我们未曾与四海的各位君子分离,何来往来之说?!”颜真卿担任淤州刺史时,张志和乘坐破旧的船只前来拜访。颜真卿有意为他打造一艘新船,但张志和却表示:“我愿以这艘渔船为家,漂泊江湖,游历于茶香四溢的水域之间,这便是我最大的快乐!”他的言辞风趣,辩论敏捷,常常如此。
张志和才高八斗,擅长歌、词、诗、画。酒足饭饱之际,他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间便能完成。曾于颜真卿的宴席上,与众宾客共同吟唱渔夫词,张志和率先吟唱:“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飘落溪水潺潺,鱼儿肥美。青色的竹笠,绿色的蓑衣,斜风细雨中,无需归家。”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一同创作了二十五首词。张志和再次挥毫泼墨,描绘风景,片刻间便完成了五幅作品。文章中描绘的景象、人物、舟船、鸟兽,以及烟波和明月,无不与文字相映成趣,将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卿与宾客们相互传阅欣赏,连连赞叹不已。《唐朝名画录》一书中,朱景玄将张志和列为逸品三人之一。而在董其昌的《画旨》中提到:“古时人们将逸品视为神品之上,历经岁月,唯有张志和堪称当之无愧。”
张志和不仅隐居山水之间,作品深奥难懂,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仙人一般的存在。正如《续仙传》中记载,玄真子“坚守本真,修养气息,即使卧于雪中也不觉寒冷,即使入水也不会沾湿。”唐代李德裕评价张志和说:“他隐居却名声远扬,显赫却不涉世事,既不贫穷也不显赫,堪比严光。”这评价可谓是十分贴切。
渔歌子
渔歌子,曲牌名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真名为龟龄,字号为子同,籍贯为金华,现今属于浙江省。其生卒年份未详。在唐肃宗时期,他担任了翰林待诏的职务。后来,由于某些事情,他被贬谪,对仕途失去了兴趣,选择隐居在江湖之中。他自称为玄真子,还有烟波钓徒的别号。他所创作的书籍也以《玄真子》为名。
【注释】
此曲源自唐代教坊,分为单调与双调两种形式。单调部分由二十七个字组成,采用平韵,其中张氏创作的此调尤为知名。双调则由五十个字构成,使用仄韵。《渔歌子》亦称《渔父》或《渔父乐》,源自民间渔歌。作者共创作了五首《渔歌子》,此为其中之一。据《词林纪事》所载,张志和曾拜访湖州刺史颜真卿,因船只破旧,请求颜真卿协助更换,并因此创作了《渔歌子》。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描绘了江南水乡春季涨水时捕鱼的画面。画面中,山峦与水色交相辉映,渔翁的形象栩栩如生,宛如一幅以诗歌形式绘制的山水画卷。
“西塞山前,白鹭翩翩起舞”,此处描绘了地点,而“白鹭”则象征着闲适,描绘了其悠然飞翔的景象,从而衬托出渔父的恬淡生活。接着,“桃花盛开,江水奔腾,此时鳜鱼肥美”,这句话传达了桃花与江水相互映衬的美丽景色,展现了暮春时节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进一步渲染了渔父所处的环境。三四句描绘了渔翁垂钓的情景,他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似乎忘记了回家的路。“斜风”指的是轻柔的风。整首诗色彩鲜明,语言生动,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渔翁悠闲惬意的生活情致。
在这片美丽的水乡景致与渔民的梦幻生活中,作者将对自由与自然的热爱融入了词中。词中最为吸引人的,并非那身披蓑衣、悠然自得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时,春江水势高涨、烟雨朦胧的景象。雨中的青山,江上的渔船,天空中的白鹭,两岸盛开的红桃,色彩鲜明却又不失柔和,氛围宁静却又洋溢着生机。这既彰显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独具匠心,同时也展现了他那超脱尘世、豁达淡泊、飘逸脱俗的审美情趣。此词问世后,不仅吸引了众多同好竞相和鸣,更远播海外,为日本东邻的汉诗创作者指明了填词的道路。其中,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七首应和之作,便是以这首词为蓝本进行创作的。此外,关于旧有的注释中提到西塞山位于湖州的说法,恐怕并不准确。张氏的《渔歌子》词共有五篇,分别描绘了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的景色,畅谈江湖间渔钓的乐趣,而这些地方并不位于湖州。依据陆游在《入蜀记》中的记载,西塞山即是鄂州的道士矶,那里有一座名为西塞山的矶石,正如玄真子在《渔父辞》中所描述的“西塞山前白鹭风”。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也曾游览过这片土地,他曾感叹:“玄真子的语言非常清丽,遗憾的是他的曲调未能流传下来,我尝试将他的诗句融入《浣溪沙》的歌词中。”苏轼在《浣溪沙》中描绘:“西塞山前白鹭翩翩起舞,散花洲畔孤帆若隐若现。”散花洲位于长江中央,与西塞山遥相呼应。徐俯在《鹧鸪天》中也提到:“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随流水飘落,渔夫捕鱼丰收。若朝廷欲寻访隐士元真子,晴日里他在长江边垂钓。”同样指出西塞山坐落在长江之畔。
【曾受肃宗赏重的唐代诗人张志和,为何甘愿做淘河夫毫无怨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