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备受后世追捧喜爱的一位诗人。
他涉猎广泛,才高八斗,诸多领域均有卓越成就,被尊称为“千古奇才”的苏东坡。
苏轼的个性魅力尤为显著,引人瞩目。他文采飞扬,举止自如,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对生活充满热爱。
正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堪称世间独一无二,难以找到第二人能与之媲美的绝世奇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何时能再见明月?手持酒杯,向苍穹发问。对天宫的宫殿,我竟不知今夜是何年。我渴望乘着风返回故乡,却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的寒气难以承受。翩翩起舞,玩弄着清冷的影子,这样的景象,哪里比得上人间的温馨。
朱阁之影映照,绮户低垂,映照出无眠之夜。本不应心生怨恨,为何总是在离别之时月儿圆满?人生充满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现象自古以来就难以避免。只愿人们长久相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那皎洁的月亮。
此词创作于公元1076年中秋,正值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苏轼因与当权派变法者王安石等人在政治观点上存在分歧,主动请求被外放,于是他辗转于各地担任官职。他曾试图申请调任至离其弟苏辙较近之地,以便兄弟二人能更频繁相聚,然而这一愿望始终未能成真。
在公元1076年的中秋佳节,皎洁的月光洒满天空,苏轼与弟弟苏辙自离别已有七年之久,未能重逢。在这一刻,苏轼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内心激荡不已,趁着酒意正浓,提笔创作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的情感体验,月亮也经历了阴晴圆缺的变化,这样的现象自古以来就难以完全避免。苏轼作为一位豁达的文人,深知世间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事物。因此,面对短暂的离别,我们又何必过分忧伤呢?
苏轼李清照李煜词集
¥49.9
购买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长江之水滚滚东流,波涛汹涌,洗尽了无数英雄豪杰。在古战场的西边,人们常说那是三国时期周瑜所战的赤壁。乱石林立,直插云霄,汹涌的波涛拍打着岸边,激起层层白浪,仿佛卷起了千堆雪花。这壮丽的江山宛如一幅画卷,一时间涌现出无数英勇豪杰。
遥想昔日周瑜英勇,小乔新婚之际,他英姿飒爽。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风生,战船的桅杆和船桨在谈笑间化为烟尘。神游故国,多情之人或许会嘲笑我,过早地鬓发斑白。人生犹如梦境,举杯向江月敬酒。
公元1082年,苏轼在黄州流放期间创作了此词,彼时他已年满四十五岁,自“乌台诗案”遭贬至此已有两年多的光景。内心的忧愁难以言表,他便选择四处游历山水,以此舒缓情绪。
苏轼独自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地风光令他感慨万千,不禁想起了三国时代周瑜那无限的风采,又感叹时光荏苒,于是挥笔创作了这首词。
大江之水滚滚东流,波涛洗尽了一切,那些千古流传的风流人物。然而,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终究被大浪所淘,如此看来,个人的渺小岂不令人感到悲哀?然而,旷达的苏轼却有着不同的见解:既然千古风流人物都无法避免这样的命运,那么个人的荣辱得失,又何须悲叹呢!既然人类最终殊途同归,那么过分追求一时的功名利禄,实在是过于迂腐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勿闻那穿越林间击打树叶的声响,不妨放声吟唱,悠然漫步。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轻盈如马,有何畏惧?披着一件蓑衣,任凭烟雨飘洒,悠然度过一生。
初春的寒风拂面,酒意渐醒,感觉有些微凉;山巅斜阳映照,似乎在热情地迎接。回望那些曾经荒凉的地方,转身离去,既无风雨侵袭,亦无晴空万里。
公元1082年春季,苏轼创作了这首表达情感与回忆的词篇,那时正值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春日里,苏轼与友人一同出游,却意外遭遇风雨,然而词人却显得泰然自若,一边吟咏,一边缓步前行。
持竹杖,踏芒鞋,轻盈地超越马蹄,有何畏惧?披一蓑衣,任凭烟雨飘洒,悠然度过此生。竹杖芒鞋,于风雨中跋涉,本是艰辛之途,然而苏轼行走其间,却显得那般自如、闲适。面对此般生活,他自我勉励道:“有何畏惧?即便人生多风雨,我亦能安然度过”。在政治道路上,苏轼屡遭挫折,贬谪不断,然而在精神层面,他却从未屈服,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与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读苏轼的诗词后,很难不爱他。
他的词里,有生活的美,更有人生的豁达。
如此“千古一人”的苏轼,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永不褪色的传奇。
【千古一人苏东坡?才华横溢背后竟有如此人格魅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