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蜡烛熄灭,光影盈满,我披上外衣,感受到露水的湿润,这描绘了在思念时刻,我神思不集中,不知不觉间从屋内走到了屋外。喜爱月光,熄灭烛火,感受露水的清凉,披着衣物,这一幕幕写尽了整夜无眠的苦楚。
⑵遥夜:长夜。竟夕:终宵,即一夜
⑶怜:爱。滋:生。
⑷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评析
这首诗是怀念远方亲人的著名之作,既描绘了景色又抒发了情感,二者相得益彰。诗人目睹皎洁的月亮,便不禁想起那远隔千里的亲人,此刻或许也在凝望同一轮明月。那些思念远方的人,往往整夜难以入眠,沉浸在无尽的相思之中。坐在屋内,熄灭烛光,月光洒满房间,显得格外迷人;穿上外衣,走出户外,露水滋润着肌肤,月光宛如白练,让人更加沉醉。在这种状况下,我忽然意识到,尽管月光如此迷人,却无法采摘下来赠送给远方的亲人,于是决定返回室内,寻找一个美好的梦境,或许能期待到愉快的相聚时光。
此诗意境深远,画面优美,情感深沉。其层层递进,条理清晰,用词精准,读来朗朗上口。细细咀嚼,犹如品尝橄榄,回味无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绝唱,气势恢宏,胸怀开阔。诗名《望月怀远》,整首诗围绕“望”与“怀”展开,将“月”与“远”作为抒情的核心。诗篇中明月常伴,怀远之情句句显现,月色被描绘得柔美动人,情感表达沉稳内敛,诗中的情感细腻缠绵,却不见丝毫感伤之态。语言流畅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这种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孟浩然、王维等众多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描绘景色时,诗句由景生情。诗人以纯真而真挚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画卷: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从东海之滨升起,呈现出一幅辽阔而壮观的迷人景色。正因为这明月深邃而难以窥透,遥远而难以捉摸,便不由自主地唤起了诗人心中的无尽思念。他想象,那远在天涯的人此刻或许也在对着月亮思念着他。诗中之人并未直接表达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时也在思念着他。构思独到,寓意深远,巧妙地映衬出诗歌所寄寓的深意。诗中运用“生”字,形象鲜明,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生”字,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一句,源自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诗人巧妙地将描绘景物与抒发情感相结合,既描绘了共同欣赏明亮的月亮的景象,又蕴含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深意长的人在这漫长的夜晚里心生怨恨,对着月亮思念不已,整夜无法入睡。这描绘了诗中人物从幻想回到现实,从仰望月亮到转身入眠的矛盾心理。文中详细记录了多情人因思念远方而陷入沉思,因沉思而难以入眠,因难眠而对漫长的夜晚产生怨恨的连续动作,同时也融入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色彩。这声“怨长夜”中蕴含着多么深沉的情感啊!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因思念远方之人,整夜未能入眠。熄灭烛光后,月光洒满屋内,显得格外迷人。于是,他披上外衣,步出室外,独自对着月亮凝望沉思。不知过了多久,直至衣衫被露水打湿,他才恍然大悟。这副模样,要么是因相思而痴狂,要么是因思念而呆滞。这联诗看似描绘赏月之景,实则蕴含着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月光的清辉,最容易引发人们的相思之情,诗人思绪飞扬,幻想月光能化作思念之人的化身,与之相伴相依。诗人多么渴望将这幻想化为真实!于是,“灭烛”之举,便是为了追寻月光的踪迹;“披衣”之行,意在让月华的温柔多陪伴自己片刻。这情景,恰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所言:“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诗中不仅描绘了月光的迷人,更抒发了诗人深远的情思。此联对仗严谨,节奏鲜明。诗中的“怜”与“觉”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既是一种因仰望明月而心生怀念,又因怀念而更加仰望月光的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烛光微弱、月光皎洁,夜深露重、孤身一人思念之苦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望月怀远、幽静清新的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思念远方之人却无法相见,于是面对皎洁的月光,我情不自禁地萌生了将月亮赠予远方朋友的念头。晋代诗人陆机在《明月何皎皎》一诗中写道:“月光照耀有余辉,手揽却不能满。”其中的“不堪盈手赠”便由此而来。紧接着,我产生了追寻梦境的愿望。这无疑是一种无奈的痴心妄想。然而,这种情感恰恰更加凸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使得诗歌的怀远之情更加具体、更加丰富。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海上生明月竟夕起相思?望月怀思名篇,情景交融令人沉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