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别老友时的惆怅你能体会吗?

更新:05-0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友在黄鹤楼西侧与我告别,踏上了三月份烟雨蒙蒙、繁花似锦的春日之旅,前往扬州。我目送着孤舟的帆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碧蓝天空的尽头,眼前只见长江波涛滚滚,流向天际。

译文:

老友在黄鹤楼西侧与我挥手告别,踏上了三月份那烟雨朦胧、繁花似锦的春季,前往扬州。

孤帆的轮廓逐渐变得模糊,最终在碧蓝的天空边缘隐没,而此时,只见长江波涛滚滚,朝着远方无尽的天际奔流不息。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此诗开篇两句描绘了友人沿江东行至扬州的景象,“烟花”二字勾勒出柳丝如烟、花朵似锦的明媚春色,诗人送别友人时那份淡淡的忧伤情绪不经意间流露。接下来的两句则着重刻画友人西去的情景,一叶孤舟伴随诗人的朋友驶向水天相接的遥远之地,直至帆影在碧蓝的天空边缘渐行渐远,诗人却依然站在楼头,目光凝视远方,不愿离开。诗篇并未提及离别之情,然而字句间却透露出对友人离去的哀愁与不舍。诗人在其创作中,将深沉的情感融入了对美好景物的细腻描绘,使得情感与景色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赏析一:

李白,一位对自然情有独钟且热衷于结交朋友的诗人,他一生钟爱游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创作了大量赞美自然风光、颂扬友情的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千古传唱的佳作,记录了李白在离开蜀地畅游时的创作,诗中流露出他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美丽画卷。

起句“故人离别黄鹤楼”紧贴主题,既揭示了送别的地点,也阐明了诗人与被送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故人”二字透露出两位诗人之间深厚的友谊。“黄鹤楼”作为名胜古迹,历来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也是传说中仙人乘鹤飞升的圣地。此刻,两位风度翩翩的诗人在此告别,更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的氛围。“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紧随前句,描绘了送别的时节以及友人即将前往的目的地。“扬州”作为东南地区的繁华都市,自古以来就盛名远扬,而“三月”正值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美好时光。诗人以“烟花”来形容“三月”,生动地勾勒出春雾缭绕、繁花似锦的阳春景象,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当时正处于开元盛世中的扬州,那里花团锦簇、绣户珠帘,呈现出一派繁荣与和平的景象。孟浩然所前往之地实乃胜地,出行时机亦恰到好处。李白对于友人的此次旅行自然心生艳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清新明快的诗篇,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憧憬。然而,李白亦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在友人扬帆离去之际,惜别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查阅《李太白集》便能发现,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存有许多相互赠答的诗篇。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李白这样表达了他的情感:“我敬重孟浩然,他的风采闻名于世。他舍弃了荣华富贵,年老时却安卧于松云之间。”这充分展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深敬意,以及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

诗篇的第三、四句,描绘了李白在送别诗友之际流露出的依依不舍之情。“孤帆远去的轮廓在碧蓝的天空尽头渐行渐远,只见长江之水在天际奔流不息。”初读此两句,似乎仅仅是描绘景色,然而,其中却蕴含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刻画。“孤帆”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长江上仅存的一叶孤舟,实则表达了诗人的全部精力和情感都凝聚在了那位友人乘坐的帆船上。在黄鹤楼畔,诗人目送友人登舟起航,风帆扬起,船影渐行渐远,轮廓逐渐变得模糊,直至仅剩下一抹轮廓。最终,那身影彻底没入水天交汇的远方。诗人却依旧久久站立,凝视着流向远方的江水,仿佛要将满腔情意寄托于流水,伴随友人的舟船,直至送达目的地。这两句诗虽未直言“友情”,却将那份深厚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巧妙地将依依不舍的深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之中,使得情感与景色完美融合,达到了不显山露水却韵味悠长的境界。

此外,在韵律的运用上,诗人巧妙地挑选了“楼”“州”“流”这三个音韵悠长的韵脚,吟咏之时,余音缭绕。这恰与孤舟远航、江水连绵至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远去、情感依依不舍的神情相得益彰。而且,诗中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宏大开阔,使得这首诗越读越觉得喜爱,百读不厌,难怪能够千古流传。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一书中,对李太白的七言绝句艺术特色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这种诗体以言辞贴近情感却又不直接表露为上乘。它仅以眼前景象和日常口语,便能传达出言外之意,让人心驰神往,而李白的七绝诗正是如此。在诗坛上,李白的七绝诗确实独树一帜。

(郑伯殷)

赏析二:

这首离别之作蕴含着独特的情感韵味。它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少年意气风发的离别情绪迥异,亦与王维的《渭城曲》中深情细腻的离别情感大相径庭。此诗所展现的,乃是一种洋溢着诗意的美妙离别。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因为它描绘了两位才情横溢的诗人的别离场景。这次离别之所以充满诗意,不仅因为它与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一个繁华的地区紧密相连,而且在愉快的道别中,还融入了诗人李白对远方的向往。

李白与孟浩然的结识,恰逢他初离蜀地,正值青春年华,彼时他眼中的世界宛如黄金般璀璨。而比李白年长十余岁的孟浩然,此时诗名已传遍四海。在李白心中,孟浩然仿佛沉醉于山水之间,生活得自在而快乐。因此,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如此描绘:“我敬重孟先生,其风流才子天下闻名。他弃官从隐,白发苍苍,仍卧松云之间。”此次分别恰逢国家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正值烟花绽放的三月,春意盎然。从黄鹤楼至扬州,沿途皆是繁花似锦的景象。扬州更是当时东南地区最为繁华的都市。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热爱游历,因此此次离别便是在浓郁的诗意和畅想之中展开。李白心中并无忧伤与不快,反而觉得孟浩然的此次旅行充满了欢乐,他既渴望前往扬州,又对孟浩然心生向往,因此在送别之际,他的心也随之飘向远方,胸中涌动着无尽的诗意,仿佛随着江水的波动而荡漾。

“昔人离去黄鹤楼”,此句不仅点明了主题,而且黄鹤楼作为我国著名景点,或许是两位诗人常去相聚之地。提及黄鹤楼,便自然联想到诸多充满诗意的生活画面。至于黄鹤楼本身,它是传说中仙人腾空而去的圣地,这与李白心中孟浩然前往扬州的愉悦之旅相映成趣,进一步增添了那种欢快、畅想的氛围。

“烟花三月,扬州之旅”,在这“三月”二字前添上“烟花”两字,使得送别的氛围中诗意盎然,气氛愈发浓厚。所谓“烟花”,便是那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景象。它带给人的感受,并非仅仅是一片土地、一朵花朵,而是一望无际、难以尽览的春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绽放的季节,然而在开元时代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一片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风光,而且也显露了当时的时代氛围。此句意境深远,文辞华美,被清代学者孙洙赞誉为“千古佳句”。

孤帆的轮廓在碧蓝的天际渐行渐远,长江的流水却似乎在天边悠悠流淌。诗的末尾两句,表面上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实则蕴含着一段富有诗意的细节。李白曾将友人送至船上,船只扬帆远航,他却依然站在江畔,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远去的帆影。他的视线紧随帆影,直至其逐渐变得朦胧,直至在碧蓝的天空尽头消失,这足以看出他目送的时间有多么漫长。帆影已无踪迹,但李白依旧伫立远眺,这才察觉到那江水浩荡,正奔流不息地汇入遥远的天水相接之地。“只见长江向天际流淌”,这景象映入眼帘,然而,谁能断言这仅仅是描绘景色?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他的向往之情,不正在这充满诗意的凝视中流露出来吗?诗人心中的波澜起伏,不正如同那滚滚东逝的江水一般?

总体而言,这场极具浪漫色彩的两位才子挥别的场景,对李白而言,更是一次满怀憧憬的别离。诗人巧妙地借助阳春三月绚烂的景色,长江放舟的壮阔画卷,以及目送孤帆远去的细微瞬间,将这一幕刻画得淋漓尽致。(余恕诚)

赏析三:

李白的这首诗作于他初到安陆之际。他离开四川不久,刚从江南吴越的旅行归来,此时结识了比自己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相见恨晚。在送别孟浩然前往扬州的路上,李白提笔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杰出诗作。

此诗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其气势磅礴与意境宏大。黄鹤楼位于江夏,与广陵(现今的江苏扬州)相隔数百里之遥,然而诗人却能轻松驾驭,将楚地与吴天的壮丽景色浓缩于短短的四句诗句之中。友人孟浩然告别了黄鹤楼,踏上了东行的旅程。阳春三月,他沿着江边欣赏着沿途的美丽风光。那消失在碧空尽头的孤帆,以及与天空相连的江水,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紧密相连,使得这首诗所描绘的空间显得更加辽阔无垠。此诗每句均以一动词独立,如“辞”、“下”、“尽”、“流”,这些动词从行者和相送者的不同视角出发,展现了时间的连续性,给人以流转不息的印象。加之动词本身所蕴含的动态,使得整首诗气势磅礴,.营造出一种深邃而高远的艺术境界。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的气势,除了诗人本身的才华之外,还有其背后的客观因素。唐代时,黄鹤楼位于武昌西的黄鹤矶之上(即现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附近),它依山傍水,占据着地理要冲。登上楼台,四面八方风起,凭栏远眺,视线可及千里之外,因而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在此楼台之上送别友人,足以激发人的豪情壮志,这便是其中之一。李白结束了对江南的游览不久,正值烟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他前往扬州,这或许与他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有关。随后,他的友人相继前往吴越和广陵,这无疑唤起了他对广陵的诸多回忆,毕竟他对吴越的山水早已铭记于心。正因如此,他的诗才得以横跨吴楚两地,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景象,这便是第二个原因。李白自二十岁起便踏遍蜀地诸多名山大川,至二十五岁,他毅然“执剑离乡,告别亲人,远行四方”,足迹遍布我国东南各地。江汉平原的辽阔壮丽,江南风光的精致秀美,与巴蜀之地的险峻雄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蜀中山水的熟悉,使得李白对于壮阔的自然景观有着极为敏锐的感知和精准的把握,这是他的第三个特点。在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之际,李白正值风华正茂,对未来满怀信心与期待。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这首诗描绘得如此生动而充满活力。在江夏之地,面对同样的离别场景,他晚年的作品《江夏别宋之悌》呈现出一种格外哀婉的韵味。诗中描绘道: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历经磨难之身的李白,已不复当年“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气概,其送别之作亦呈现出与往日截然不同的风格,这充分说明了心境与诗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此乃第四点。

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在于情感的真挚深厚。正如宋方回在评论李白诗作时所言:“在赠答之作中,真情感显露无遗。”(《杂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动人之处主要体现在其最后两句。诗人以自身为视角,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感。“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亦曾见诸“孤帆远影碧山尽”或“孤帆远映碧山尽”的版本。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通行的版本在文字上最为恰当。可以想象,李白目送那叶孤舟缓缓驶向远方,直至在碧波荡漾的蓝天尽头消失,即便如此,李白依旧凝望着友人远去的方向,在那水天相接之处,唯有江水持续地向东流淌。诗人似乎期盼着这东流的江水能够承载着他的深情,一同陪伴友人远行。“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妙,在于它将诗人与孤帆之间的距离拉大,使诗人在远望之际,更能深刻地表达出其依依惜别之情。相较之下,“孤帆远影碧山尽”则以山为参照,限制了诗人与孤帆之间的距离。若将“远影”改为“远映”,则更具体地描绘了船行之景,进一步限制了读者的想象与心理体验。李太白在其另一首名为《送别》的诗篇里,也曾留下过类似的诗句:“遥望帆影却难觅,夕阳映照长江水悠悠”,虽然这些诗句在文风上显得更加朴素,情感上也显得较为忧伤,然而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却能深刻领悟到李白的思维模式以及他的抒情技巧,进而品味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所蕴含的深意。

李白的这首离别之作,其深远意境常被后世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采纳。众多描绘江边送别的场景中,常常有征帆渐行渐远、送行者步步登高的画面,直至送行人登上山顶,独自面对江水的镜头。这一现象亦足以证明该诗艺术生命力的旺盛。正如明代方孝孺在《吊李白诗》中所言:“诗成何须鬼神悲,笔下自有烟云起。”此法恰能概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离别诗的意境,实为恰当之举。(宋红)

赏析四:

李白初离蜀地,正值青春洋溢之际,彼时他眼中的世界充满了可爱与美丽。彼时的孟浩然,年长李白十数岁,早已诗名远扬,李白对他的印象是沉醉于山水之中,那份自在与愉悦溢于言表。

这次别离正值唐朝开疆扩土的鼎盛时期,国泰民安,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正值阳春三月,春意盎然,花香四溢。从黄鹤楼至扬州,沿途繁花似锦,美不胜收。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为繁华的都市。李白素来热爱游历,具有浪漫情怀,因此此次分别对他而言,满载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愉悦的期待;他内心并无丝毫的哀愁与不快,反而觉得孟浩然的出行是轻松愉快的;他既渴望抵达扬州,又对孟浩然充满向往,于是在送行的同时,内心亦随其飞翔,胸中诗意盎然,如同江水般荡漾不已。

昔人告别于黄鹤楼,此句揭示了离别之地;“烟花三月,扬州城下”,描绘了离别之时,阳春三月,满目皆是赏心悦目的春色繁华。

“孤舟远去,帆影渐隐于碧空深处,唯长江之水,浩荡东流”,此景中蕴含着一份浓郁的诗意与深情。李白亲自将友人送至船上,船只扬帆远航,他却依旧站在江畔,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远去的帆影。直至帆影变得朦胧,直至消失在碧空的边际,这漫长的目送过程,可见其情深意长。帆影既已不见,李白方才察觉到一江春水正奔腾不息,流向那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长江在天际流淌的景象映入眼帘”,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同时也蕴含了李白对友人深厚的情感以及对扬州盛景的无限憧憬。

作者运用了含蓄的抒情技巧,将满腔深情融入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虽未直言情感,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赏析五:

这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作。孟浩然从湖北前往广陵,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创作了这首诗。据推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李白离开蜀地开始漫游之后。李白在27岁至35岁这段接近十年的时光里,尽管四处游历,但他的居住地相对稳定,主要在现今湖北安陆周边。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当时颇具盛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年长李白11岁,原籍襄阳(现属湖北省),他隐居于鹿山门,并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游历。恰逢李白也计划前往吴、越地区,两位杰出的诗人于黄鹤楼一别,留下了传世佳作。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篇开篇即描绘了“故人离黄鹤楼远行”,意指老友即将启程,向东方远赴他乡。黄鹤楼位于广陵之西,故而“西辞”一词暗示了目的地定在东方。紧接着,“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扬州即广陵,从武汉乘舟沿长江而下,故称之为“下扬州”。此句描绘了孟浩然在阳春三月时节,前往那如烟花般绚烂的扬州。扬州素以秀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尤其是春季,花草树木茂盛,景色尤为迷人。因此,李白以烟花之景比喻孟浩然即将前往之地,这不仅表达了对孟浩然即将远行的赞赏,也流露出孟浩然对这次旅行的向往之情。这两句主要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而关于离别的情感尚未详细描述。

孤帆远去,其影在碧空之中逐渐消逝,长江之水在天际流淌,仿佛无尽。“,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独自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那随风远去的帆影。江面上,一艘承载着行人东行的船只,越行越远,直至在碧蓝的天空与水面的交汇处消失不见。此时,所能目睹的唯有那滚滚长江水,诗人的情感亦随视线一同远去,直至那帆影在碧空中完全消失。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凝视着远方长江的潺潺流水,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挚友的依依不舍。这种离别的情感,若非在文字交流的知音之间,很难达到如此深沉的程度。在描绘离别情感时,作者仅选取离别之地眼前的景物作为手法,将情感巧妙地融入景物之中;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却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份真挚而深切的情感。

该诗句在《万首唐人绝句》中被宋朝人记录为“孤帆远影碧山尽”,而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呈现为“孤帆远映碧山尽”,且陆游对其细腻的描绘给予了高度赞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版本中此句的表述各有千秋,但不论哪种形式,都堪称绝妙好诗。

作者介绍:

李白的生平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其少年时期,他涉猎广泛,不仅研读儒家经典,还深入研究了古代的文史名著,同时热衷于剑术。他对道教深信不疑,怀揣着超脱尘世的理想,并且怀揣着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尽管他在蜀地青少年时期创作的诗歌留存不多,但已足以展现出其非凡的才华。大约在二十五六岁那年,李白离开了蜀地,开始了他的东游之旅。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他游历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众多地域,大约在开元十八年(730年)之际,他短暂地抵达了长安,试图寻求政治上的出路,然而并未如愿,最终失望而返。到了天宝元年(742年),他被唐玄宗征召至长安,担任翰林供奉,成为文学侍从,参与起草文件等事务。然而,仅仅不满两年,他就被迫辞去了官职,离开了京城。在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逐渐走向了成熟。在接下来的11年岁月里,他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流域游历,“足迹遍布四海,以诗酒为乐”。他依旧关注国家大事,渴望再次得到朝廷的委以重任。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结为挚友,但次年便各自离去,此后再无重逢。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当时正隐居于宣城(现今属于安徽)和庐山一带。次年十二月,他怀揣着平定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受邀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触怒肃宗,遭到杀害,李白因此受到牵连,被关押在浔陽(现今江西九江)的监狱中,不久后又被流放到夜郎(现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他得以赦免并返回,但那时他已经59岁了。晚年,他流落至江南地区。61岁那年,他听闻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出征临淮,讨伐安史叛军,便北上去准备参军杀敌,却在半路上因病而返。次年,他在本家叔叔、当涂(现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中,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别老友时的惆怅你能体会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2011 年柳青凯拜鲍贤伦为师,书法大家的影响究竟有多深刻? 下一篇:美国史上最大招生舞弊案,体育生为何比学霸更受名校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