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冬云
太行山脉连绵起伏,犹如巨斧劈砍而成的高墙,矗立在华北平原的边缘。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太行山划分为北太行、南太行和西太行三个部分。其中,北太行坐落在河北省境内,西太行则位于山西省,而南太行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安阳、新乡、焦作等地区。北太行和西太行地区水资源匮乏,唯有南太行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且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该地区位于八百里太行山脉,是开发较早、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被誉为太行山中最迷人的风景带。
南太行之所以风光旖旎,关键在于其丰富的水资源。林州,这条山脉的穿越之地,更以“人工天河”红旗渠闻名遐迩。
南太行因优质水源滋养,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林州地区,众多古村落星罗棋布,其中任村镇的任村,作为典型的古村落之一,颇具特色。该地于2013年荣登“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的春天伊始,天空湛蓝,杨柳枝头初现嫩绿。登上任村西券门楼,放眼望去,村子的东西北三面环绕着连绵起伏的山丘,而南边则是开阔地带,任村坐落在这样一个藏风聚气的山谷盆地之中。往西北方大约14公里的地方,便是著名的红旗渠。这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河流滋养了整个村落。
其外观让人联想到卫辉狮豹头乡的小店河村,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国传统村落”,均位于山间的小盆地之中,且都完好地保存着广阔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散发着相似的历史文化韵味。
河南《文物建筑》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往昔岁月里,豫西北地区与晋东南地域均隶属于南太行文化圈,它们是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该地区的建筑文化形成了独立而鲜明的风格,具有显著的特点。
古时人们重视地灵则草木繁盛,居所吉利则人丁兴旺。任村与小店河村的历史民居在选址上,均彰显了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且均满足了“背靠青山,面朝流水”藏风聚气的条件。任村古民居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和建筑特色,更蕴含多重价值。其布局序列遵循“北屋为尊,东西厢房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辅”的原则,井然有序。其古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级别分明,这些都映射出封建宗法伦理的深刻内涵。其牌匾上的文字、门楣处描绘的福禄吉祥图案,无不流露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任村古民居内,石榴树与柿子树繁多,石榴树寓意着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而柿子树则象征着事事顺利、事事如意的美满寓意。这些小细节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情怀。
任村古民居内,亦保存着丰富的红色传说。这里曾为太行山根据地的商贸要地,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德兴贸易货栈等机构曾设于此,同时,中共林北县委旧址、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亦坐落在此。
古街
马状布局
任村全境的村落布局,按照老一辈的说法,宛如一匹骏马的轮廓。翰林府与进士第分别代表着马的身体,而东大街与西大街则象征着马的双腿。至于西券门和昊天观,它们则分别对应着马头的部分。至于全村人共用的北大池和三沟池,它们仿佛是马的双眼。这是村中长者彭德兵所讲述的。
任村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冀晋豫三省的交汇地带,享有“鸡鸣可声闻三省,马嘶能震动八方”的盛名。当郑州大学的郑东军教授一行人前来考察时,他们甚至将任村描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骏马图案。
漫步于村庄,注意到每户老宅门前都摆放着上马石,沿街的墙壁上镶嵌着石制的拴马桩,村中还有诸如马石台、跑马地等地名,而村中的石牌楼,村民们称之为“马鞍子”。据专家分析,任村采用以马为形的布局,或许与商人们追求“马上得福”、“马上发财”、“马上封侯”的美好愿望有关。
任村村名来历,说法多种。
《任村志》中提及,该村庄的建立可追溯至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因任氏兄弟自河北邯郸迁至此地定居,因此得名任村。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任村原应称作“仁村”。昊天观内保存的清代《重修昊天观碑记》中,便将地名写作“仁村”。在民国的《重修林县志》后记中,“仁村”这一名称出现了三次。随着时间的流转,“仁村”这一名称逐渐被误传为“任村”。
任村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上溯至战国时代。自那时起,这里交通便捷,商旅络绎不绝。进入明清时期,任村的商业活动尤为兴盛,太行山地区的山货被运往平原,而平原的棉布、烟糖则被销往太行山区。在古代,运输主要依赖人力和驴驮,每日行程有限,不超过百里。因此,往来客商都必须在任村停留休息,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商品的集散中心。
漫步在任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寺庙众多。这里不仅拥有古老的进士街和连片的古民居,还坐落着多座佛教与道教的建筑。这些建筑承载着乡村的精神支柱,构成了传统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任村村北坐落着昊天观,该地乃河南省重要的文物保护场所。在采访期间,恰逢其正在进行全面的修缮工作。昊天观又称北庙,是一座道教宫观,其建造可追溯至元代,并在清代进行了重建。昊天观的南北长度为45米,东西宽度为38米,占地面积达到1350平方米。该观由两个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有戏楼(下方为山门)、拜殿和玉皇殿,而在东西两侧则分布着龙母殿、五龙殿等建筑,共计40余间房屋。
昊天观位于林州,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元至清代古建筑群。它沿袭了元代地方建筑的特点。院中的碑刻文辞优美,书法精湛,生动展现了任村镇辉煌的古代文化。《林州田野文物精华》一书中有所记载。
在任村西北方不足一公里的地方,坐落着大般若寺,该寺创建于唐朝,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寺内现存的建筑群,是在1993年按照原址进行了重建。整个建筑群分为三进院落,殿宇巍峨壮观,古风依旧,堪称典型的佛教寺院。在任村村中南券周边,还分布着多座小型庙宇。这些庙宇构成了任村众多的村庙,它们承载了乡村社会的各种功利愿望,成为村民祈求庇佑和寄托愿望的圣地。
古寨门
古民居
古街沧桑
数百年间,任村汇聚了众多才子,魏氏与张氏两大家族,均涌现出众多进士及显赫官员。魏氏与张氏两家,在约500米长的明清时期古街上,建造了广阔的宅邸。此街名为任村西街,民间称之为进士街。
古街与古民居,让人叹为观止。郑东军教授在其文章中指出,在河南省内,保存着如此规模宏大、品质上乘的古民居群落以及堡寨式聚落,实属罕见。
进士街路面由青石铺成,建筑材料包括土、砖、石、木等。从东至西,古街依次分布着进士第(得名于魏家武进士魏五魁)、翰林府(得名于张家文进士、翰林院编修张家骏,亦称张鸿逵庄园)以及西券门楼。古民居多建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其中两家进士宅院东西相邻,世代相邻相依。
进士府第,包括九座套院与九座独立院落。建筑布局紧密且井然有序,装饰精美,木雕工艺随处可见。主院设有屋宇式金柱大门,与倒座相接,二门将宅院划分为两个区域,内院由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带有明三暗五结构及廊檐的客厅构成。在巷道深处,还设有魏氏宗祠。
魏五魁,进士第的创始人,乃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考取的武进士。他对兵书和阵法颇为关注,热衷于阅读《春秋》和《通鉴》。他曾四次随皇帝銮驾出行,白天驰骋疆场,夜晚警戒,尽职尽责。不幸的是,他在44岁时因病去世。据林州的文史资料记载,魏五魁曾多次获得嘉庆皇帝的嘉奖,而林州市至今仍保存着嘉庆皇帝赐予他的多份圣旨。
自东向西走到进士街中段,就是张家翰林府了。
翰林府的建筑群南北延伸达153米,东西方向超过90米,占地面积超过20亩,由6个套院和38个单院组成,总计拥有359间房屋。各个院落自成一体,每套院落的主要建筑包括前厅、后楼院和后花园,此外还配备了数量不一的侧院和跨院。
翰林府的创始人包括张丞实(本名张鸿逵)及其子侄辈。张丞实,道光年间的五品官员,以其“刚正不阿,廉洁自守”的品格著称,为人处事从不随波逐流。
踏入张丞实所居之院落,抬眼可见其高约一米的台基之上,坐北朝南的明三暗五客厅映入眼帘,其内部进深达二间,地面铺设着金砖,共有12扇格扇门,而彩画插屏则安置在明间的正中央。院落的东、西两侧各分布着三间厢房,这些厢房均配有穿山鹿顶耳房和抄手游廊。
穿过彩绘的屏风,步入后面的院落,院中正堂的楼阁,正是张丞实的居所。居室内隔断门上,雕刻着“不欺室”三个大字,这无疑彰显了他对人格追求的执着与坚持。
张丞实的宿舍格局依旧,不过那间老旧的屋子光线昏暗,空间狭小,对于现代人来说居住体验可能并不舒适。
张广红,张家后人,现年52岁,居住在此地。他讲述道:“据传,皇上曾命令张丞实征收赋税,而张丞实所上交的税额总比他人为多。皇帝亲自到张家探访,见到家中简陋之状,深感感动,遂赐予银两,命其建造房屋。”到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丞实的孙子张家骏考取了中文进士,并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务。因此,民间将张家宅第更名为翰林府。
张家骏擅长书写行草,据传他能够用双手书写梅花篆字,他的书法技艺,在清末时期在京津地区声名鹊起,一时无两。
行走在翰林府中,院套院,院连院,初来者会觉得像迷宫一般。
从翰林府继续往西行进,便可抵达进士街西段村口,那里伫立着西券门楼。这座楼始建于明代,采用石质结构,形似城门,与西寨门相仿。券门深度约为10米,券洞的高度与宽度大致相等,均在3米左右,遵循了山西地区拱券建筑的惯例。门楣上雕刻有兽面图案,券洞内部则刻有二龙戏珠的图案,而券楼之上亦装饰有龙形石雕。此外,任村还拥有南券,它坐落在大街南端与南大街的交汇处,同样始建于明代。南券由大块青石砌成,其南北两端各设有券额,券额中央雕刻着一条蛟龙,而在其下方稍处,又雕刻着一条云龙。
小村落中的龙雕装饰风格独特,达到了高水平的艺术成就。相传这种装饰风格的形成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神宗皇帝的长女荣昌公主嫁给杨耳庄(位于任村附近的一座古村落)的驸马都尉杨春元有关。同济大学的研究生薛岩在其文章中如是描述。
穿过西券南券幽深的门洞,深深的乡愁油然而生。
中共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旧址
红色底蕴
任村历史悠久,村内分布着众多红色历史遗址,红色文化内涵丰富。进士第主宅,这里曾是中共林北县委的办公地点。翰林府,这里则是中共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
1940年2月,中共太南地委作出决策,将林县以姚村为分界点,将其划分为两个行政区域,即林县与林北县。林北县委的办公地点选在了进士第主宅,而如今,这座宅院已成为魏建平一族的住所。
林北县委领导全县人民,与八路军129师紧密协作,成功赢得了磁县、武安县、涉县、林县反顽战役的辉煌胜利。当时,依据“三三制”原则,对农村政权组织进行了改造与重建,全县72个村庄均进行了选举,并成立了新的农民政权。同时,积极开展屯粮工作,并展开反贪污、反恶霸的斗争,从而巩固并发展了根据地,扩大了我党的地方武装力量,有力支援了百团大战。
1942年至1943年间,林北县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此背景下,县委和县政府采取了减免公粮、借贷粮食以赈济灾民的措施。同时,他们还推动了整风运动,以净化党的组织。此外,他们与八路军正规部队协作,成功解放了林县全域。与此同时,他们还派遣干部南下豫西,为尚未解放的区域提供支援。《红色印记》一书中有所记载。到了1944年10月,县委机关迁移,标志着这一地区已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在古村落内,存有两处极具意义的红色历史遗址,其一为八路军总部在豫北的办公旧址,其二则是德兴贸易货栈的遗存地。
沿着狭窄的巷子前行至尽头,那里有一扇仅剩门洞的古老大门。从那扇大门向北走,又是一条狭窄的巷子,巷子的尽头是二道门,那座小巧的门楼,其狭窄的双扇木门背后,便是豫北办事处的历史遗址。在东跨院的北屋,有记载表明陈毅曾在此居住。而在东跨院的西屋,据记载刘少奇也曾在此安家。
林州市位于三省交汇之地,自1938年起便成为八路军创建的抗日基地。当年秋季,中共北方局作出决策,决定在此设立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
《红色印记》中提及,办事处肩负着承担前总情报处交通联络职责的重任,致力于在豫北地区敌伪控制的区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时负责打通通往晋冀豫及冀南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路,保障干部往来,以及军需物资的运输等工作。
豫北办事处设立了以任村为核心的交通网络,该网络西连辽县(左权县)麻田,东至内黄井店的北路、中路、南路三条秘密交通线路。在这段时期,即1941年至1945年,这些线路成功护送了5000多名党政军干部,确保了他们在各根据地间的安全往返。《走遍林州》一书中对此有所记载。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方抗日军民与日军、伪军以及顽固派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与有效的反封锁战。位于任村的德兴贸易货栈,是共产党在该地设立的一处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
1940年5月,山西省第五专署派遣了共产党员赵有德来村中负责开设德兴贸易货栈。该货栈拥有五十余位员工,占据了村里数处宽敞的大院,其规模颇为可观。从1940年至1945年,德兴贸易货栈积极推动山货出口业务,促进了流通活跃,稳定了市场物价,并采购了药品、食盐、布匹等解放区急需的军需物资,从而成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边区建设贡献卓著。到了1945年,德兴贸易货栈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随后搬迁离去。
《红色印记》中提及,德兴贸易货栈于安阳增设了分栈,并在林北、安阳、平顺、壶关等区域开设了山货行,涉县和左权县则设有店铺,同时在临近敌占区的边缘地带搭建了流动的商业网络。此外,还派遣人员进入沦陷区建立商业机构,并拓展了新的贸易途径。
除了德兴贸易货栈之外,任村境内还设有由八路军129师管理的“宏昌盛”货栈,以及由豫北办事处负责的新华饭馆和同仁商店等设施。
1942年4月的调查显示,当时共有公私商店147家,这些店铺与货栈主要经营山货,并将商品输往日占区及国民党统治区域,换取了根据地急需的药品、食盐等物资,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显著贡献。《走遍林州》一书中有所记载。
任村商业繁荣景象显著。那些曾在任村参与革命斗争的老干部,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将任村赞誉为“小北京”、“小上海”以及“小天津”等。
(绘图:王伟宾)
2019年3月29日《河南日报》第11版
【太行山中最美一段为何在南太行?珍贵水源与古村藏秘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