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柳解析《庄子·内篇·逍遥游》(2)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深柳行解#
大: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鲲原本是微小的生物,但在此处却以大鱼的名称出现,这恐怕是故意为之,以打破大小之间的界限。
为何强调“大”这一概念?因为在《易经》中,“大有”一词象征着丰富与包容。
不知:字面意思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
然而。什么,不知也?
这描述的只是大致的范围,用以表达其广阔。古人在形容众多时,便已使用“百”字,更不用说“千”字了,此处含有“强调”之意,表示极其广大。
在这里,我深信这是一种迷惑视听的词语技巧。连续阅读时,它传达的是前面的含义,然而若将词语分开来看,其含义又截然不同。
几:微也,殆也。《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千:一、等同于“阡”,指的是道路。二、除了象征广阔,还代表数量众多,同时还能引申出千变万化的含义。
里:内也。内部。
化而为鸟
变,即变化之意。《易经·系辞传》中阐述了变化的规律。虞翻注解道:“在阳位称之为变,在阴位称之为化,四季的更替即是变化。”而荀子则认为:“春夏之时为变,秋冬之际为化,坤卦化育万物。”
《说文》所述,教化之道。《荀子·七法篇》中提到,教化是逐渐渗透、顺应自然、广泛传播、持久影响、使人服从、提升品德的过程,这些特点合称为教化。
鸟类,属于脊椎动物门下的一个纲别,体温恒定,产卵方式为卵生,全身覆盖着羽毛,具备行走能力的是其后肢,而前肢则演化为翅膀,通常情况下具备飞翔的能力。其原始含义,是对飞行鸟类的一种统称。
这里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何选用“鸟”而非其他生物?除去前人的见解,我想补充几点:其一,鸟儿在水中游弋,其生存依赖于水域。其二,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其动力来源于空气。这种一上一下、一阴一阳的态势,正是其独特的存在方式。
鹏:《说文》:朋,神鸟也。朋,古文凤。鹏,亦古文凤。
凤:传说中的鸟王。《说文》:凤,神鸟也。朋,古文凤。
需留意,“鹏”这一汉字,在古文献记载中,其首次出现的大致源头当属此处。
为何要在鸟字边上加一个朋字而称其名为“鹏”。
我认为在此处选用“朋”与“鸟”组合,除了表达凤凰、鸟中之王的意思之外,还着重想要彰显“朋”字的深层含义,并举例说明。
明代德清在《庄子内篇注》中提到:“鲲化为鹏,这正是比喻圣人的境界。虽然鲲体积庞大,但不过是一块孤立的物体,谁能知晓它的庞大?只有当它化身为鹏,我们才能看到它的巨大。鹏的翅膀如同悬挂在天空的云朵,与鲲在海洋中的巨大相比,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里面竟藏着这般深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