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请先投个票。
收到一位朋友的短信,提及家中孩子的教师提出,在“问渠那得清如许”这句诗中,“那”字应读作nà音,于是让我就此字进行一番论述。按照她的要求,我着手撰写。
池塘中的水为何如此透明?抑或是,这池塘之水缘何清澈如斯?对此,回答是:“因有活水源源不断涌流。”源头的活水持续注入,使得池塘保持清澈。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疑问句。当“那”读作nà时,它作为指示代词使用,例如:那里、那儿、那边、那棵树、那地方等。同时,它也出现在疑问句中,如:“那是个谁?”然而,这里的“那”依旧充当指示代词的角色,“谁”才是真正的疑问词。此外,“那”还能作为连词使用,例如:“那么,你就请务必努力吧!”
总的来说,在当代汉语语境中,“那”字并不用于表达疑问。然而,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时,会发现这样的说明:该字古时与“哪”字意义相同。
“哪”字常用于表达疑问,如询问某人“哪一位”,询问事物“哪几个”,或是询问时间“哪天交作业”。总之,它在日常口语中频繁出现,用于询问“哪个”、“哪里”、“哪门子”等,甚至用于表示轻微的转折或让步,如“哪怕……”。
“哪”这个字的出现并不算晚,《康熙字典》中有所记载,它最早见于《集韵》。然而,它并不单纯用作疑问代词,还有其他用途。
然而,该字义并不常被使用,它占据了一个字形的地位,显得有些浪费。五四时期的学者们考虑到“那”这个字承担了众多读音和意义,负担过重,于是借用“哪”字作为“那”字的分化字,以承担“那”读作nǎ的音节。随着汉字的规范化进程,“哪”字逐渐演变成了表示疑问代词的规范汉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那”读作nǎ时,便被注释为“旧同哪”。
汉字间的这种互相补充、借鉴的情形并不罕见,正因为它们能够相互协作,才得以延续至今,这对我们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启示。
言归正传,考虑到“哪”是在五四时期才替换了“那nǎ”,那么在“问渠那得清如许”这句诗中,“那”理应被读作nǎ。这一点毫无疑义。
这样的读音,比如著名的李波小妹中: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那可逢。
王绩的《古意》中
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
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
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
连拳八九树,偃蹇二三行。
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
去来双鸿鹄,栖息两鸳鸯。
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
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
在这些诗中,都读作nǎ。
这个音,为什么不从了现代汉语的读音呢?
因为,从意义上看,表示疑问;
为何不探讨格律的运用呢?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上声还是去声,它们都属于仄声的范畴。
并且这个位置本身也要求是仄声,所以,考虑了意义。
众人恐怕又对“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字发音产生了疑问,为何不继续沿用古时的发音——对此我无法给出解释,因为我自己至今仍习惯读作“ji4”。
读音的难题,涉及诸多规则,让人感到纷繁复杂,我亦如此,深感困惑。最终,我选择了顺应自己的习惯。
【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那竟读nà?老师的要求对不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