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智慧故事大揭秘!曹冲称象、田忌赛马、晏子使楚你了解多少?

更新:05-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名人有智慧

1、曹冲称象

曹冲年约五六岁,其智慧与理解力已达成年人的水平。当时孙权曾送来一头巨大的象,太祖想要知道它的重量,便询问手下众人,但无人能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曹冲说:“将大象安置在大船上,然后测量水面上升的高度,再用物品装载,这样就能计算出它的重量了。”太祖听后非常高兴,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践。

2、田忌赛马

田忌在比试中未曾超越众公子,而孙子观察到他们的马匹实力相差无几,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子对田忌说:“您可以放心再次进行比试,我有办法让您获胜。”田忌深信不疑,便与国王和其他公子们一同参与了千金之赌。比试开始前,孙子提出了自己的策略:“请用您的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他们的下等马。”经过三轮比赛,田忌一负两胜,最终赢得了国王的千金。随后,田忌将孙子推荐给了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3、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大门旁边开设了一扇小门,以此迎接晏子。晏子却拒绝进入,并说道:“若是出使狗国,自当从狗门而入。如今我出使楚国,岂能从这扇门进入?”随从便更改了路线,引领晏子从正门进入。

晏子前往拜见楚王。楚王问道:“难道齐国没有人才吗?为何派遣你来担任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城内共有三百闾,人们张开衣袖就能形成一片阴凉,挥洒汗水便能化作一场细雨,人们肩并肩、脚挨脚地行走,如此人潮涌动,哪里会没有人呢!”楚王又问:“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派你出使?”晏子回答道:“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其主。贤能之人被派往贤明的君主那里,不才之人则被派往不才的君主那里。我晏婴最为不才,因此最适合被派往楚国。”

4、当机立断

在渑池的道路上,车辆装载着瓦瓮,堵塞了道路。由于天气寒冷,冰雪覆盖,路面非常滑,车辆无法前进。太阳快要落山时,官府和私人的旅客队伍,带着数千个铃铛,纷纷聚集在后面,感到十分无奈。这时,有一位名叫刘颇的客人,挥动马鞭赶到,询问道:“车上的瓦瓮价值多少?”对方回答:“大约七八千。”刘颇随即从口袋中取出丝绸,立刻付清了钱。他命令仆人上车,解开绳索,将瓦瓮全部推到山崖下。不久,车辆变得轻便,可以继续前行,众人纷纷喧闹着向前赶路。

5、包拯断牛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士。起初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外放担任建昌县知县。因父母年迈,他辞去了职务。后来,他被任命为和州税监,但父母不愿他前往,于是他辞去官职回家赡养。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墓前守丧,仍徘徊不忍离去,乡里的父老多次前来劝慰。经过一段时间,他被调任天长县知县。有盗贼割了别人的牛舌,主人前来告状。包拯说:“你先回去,杀了牛然后卖掉它。”不久,又有人来告发私自杀牛的人,包拯则问:“既然知道是割牛的,为何还要告发?””盗惊服。(《宋史•包拯传》)

古代成语故事

1、刻舟求剑

楚地有位渡江之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立刻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便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船停了下来,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然而船已经继续前行,而剑却未能随船移动,如此寻找剑,岂不是令人困惑?(《吕氏春秋•察今》)

2、郑人买履

郑人打算购买鞋子,他首先量了自己的脚并记下尺寸,然后坐下来。当他来到市场时,却忘记了携带尺码。买到鞋子后,他才说:“我忘记携带尺码了。”于是返回家中去取。等到他回来时,市场已经关闭,最终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何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他回答:“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韩非子》)

3、鹬蚌相争

蚌儿暴露在外,鹬鸟趁机啄食其肉。蚌儿闭合壳口,用钳子般的力道夹住了鹬鸟的喙。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么你这只蚌就会死去。”蚌儿也对鹬鸟回应道:“今天不出来,明天不出来,那么你这只鹬也会丧命。”双方都不愿放弃对方,结果被一个渔夫捕获,一并擒拿。

4、滥竽充数

齐宣王派遣人吹奏竽乐,每次都是三百人。南郭处士主动请求为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高兴,于是赐予他与其他数百人相同的粮食。然而,宣王去世后,新立的湣王却要求亲自逐一聆听,南郭处士因此逃离了。

5、画蛇添足

楚国有一位祠堂主人,他赐给了他的舍人一壶酒。舍人们相互商量说:“这么多人一起喝是不够的,一个人喝则绰绰有余。不如我们画蛇为戏,谁先画完就可以喝酒。”其中一人率先完成了蛇的画作,拿起酒壶便开始饮用,接着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并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然而,他的蛇画还未完成,另一人的蛇已经画好,便抢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完,他喝了那壶酒。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庄子,字周,战国时期来自宋国的他,曾担任过漆园一职,担任的是漆园吏的职务。

庄子堪称我国古代最擅于编织故事的高手,其言辞犹如辽阔的海洋,无边无际;又似奔腾的江河,浩瀚不息。他的想象力非凡,时而梦见自己化身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时而幻作背负苍穹的大鹏,翱翔于九万里高空,尽情享受逍遥自在的旅程!

他的作品汇编成册,书名直接命名为《庄子》,因而后世将他与老子并尊为“老庄”学派。历经千年,众多文学巨匠与诗人均深受庄子思想的熏陶。特别是李白,对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情有独钟,自称“大鹏展翅,翱翔八荒”!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庄子》的魅力,进入庄子的梦幻世界吧!

1、庄周梦蝶

往昔庄周曾梦见化作一只蝴蝶,其形态生动活泼,宛如真蝴蝶一般,自认为与蝴蝶合得来,心满意足!却不知自己曾是庄周。突然醒来,又恢复了原本的蘧蘧(qú qú)之态。于是心生疑问: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既然庄周与蝴蝶有所区别,这就叫做物我两化。

——节选自《庄子•齐物论》,题目为编者所加

提示:

往昔,庄子于梦中幻化为蝶,轻盈飞舞,心旷神怡,竟至忘却了自身的真实身份。醒来之后,对于自己仍是庄子的事实感到困惑。深思之后,不禁疑问:究竟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庄子与蝴蝶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种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现象,被称作“物化”。

朗读时,第一句需饱含惊喜之情,第二、三句需带着沉思的语气,语速不妨放慢一些,第三句语气需带有疑问,且声音要上扬,第四、五句则需以平稳的语调进行。

2、北冥有鱼

北方海域中栖息着一种鱼,名叫鲲。鲲的体型极其庞大,其长度难以估量,恐怕有几千里之长;它变化成鸟后,名为鹏。鹏的背部同样巨大,长度同样难以测量,恐怕也有几千里的长度;当它愤怒地振翅高飞时,其翅膀宛如悬挂在天空的云朵。这种鸟,若遇到海上的风浪,便会迁徙至南方的海域。而那南方海域,被称为天池。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题目为编者所加

提示:

《庄子》开篇之作的首段中,“北冥”代指浩瀚的北海,那里传闻无边无际,水色深沉且幽暗。“鲲”是远古神话中的巨鱼,“鹏”则是巨鸟的别称。看那“鲲”体型庞大,其长度恐怕有千里之遥,而且它还能变化形态,一旦变为“鹏”,依旧体型巨大。它振翅高飞,其翼如同天际的云朵!当狂风骤起,它便振翅南飞,直奔南方的天池。

你是否目睹过如此庞大的鱼类?你是否目睹过如此巨大的鸟类?当它翱翔于天际,其景象定是无比壮丽!阅读此段文字时,务必营造出磅礴的气势,提高音调,力求声音传得更加遥远。

3、濠上之辩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梁上漫步。庄子说:“鯈鱼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动,这便是鱼的快乐。”惠子反驳道:“你并非鱼,怎么能够知晓鱼的快乐?”庄子反问:“你也不是我,怎么就能断定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接着说:“我确实不是你,自然无法了解你;而你确实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理所当然的。”庄子最后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已经表明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然后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领悟到这一点的。”

——节选自《庄子•秋水》,题目为编者所加

提示: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称:“我与您并非同一人,自然无法了解您的想法;同理,您与鱼非同类,那么您对鱼的快乐一无所知,这一点显而易见。”

庄子回应道:“咱们不妨从源头开始谈。你问:‘你如何知晓鱼的愉悦?’这表明你已经意识到我懂得鱼的快乐,所以向我提问。现在,我将向你揭示,我是站在濠水的桥梁上领悟到这一点的。”

惠子本名惠施,与庄子交情深厚,他们之间的对话颇为风趣,只有以辩论的腔调去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若能同桌搭档,分饰两角,效果更佳。

4、望洋兴叹

秋天河水按时涨满,众多河流汇入黄河。泾河水量浩大,两岸的沙洲与河岸之间,连牛马都难以分辨。河伯因此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达北海,面朝东方望去,却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天空,对着海神若感叹不已!

——节选自《庄子•秋水》,题目为编者所加

提示:

秋日河水平涨,众多溪流之水汇聚成黄河,波涛翻滚,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难以辨认。河神因而得意洋洋,认为自己拥有了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沿着水流向东行进,抵达北海之滨,面朝东方远眺,却不见水之边际。这时,河神才收敛了先前那得意洋洋的神色,抬头对着海神发出由衷的感叹!

这段文字讲述了“望洋兴叹”成语的起源,阅读这段古文时,需留意文章所展现的气势,体会河伯从自满到羞愧感叹的心理转变。

5、庄子行于山中

庄子漫步于山林之间,发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砍伐树木的人站在树旁却未动手。询问其原因,对方回答:“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感慨道:“这棵树正是因为它不成材,才能安然度过自己的寿命。”

孔子离开山间,选择在老友家中暂住。老友十分高兴,便吩咐家中小厮宰杀一只鹅来烹饪。小厮询问道:“其中一只会叫,另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回答:“那就杀那只不会叫的。”

来日,门徒向庄子提问道:“往日山林中的树木,因无用而享尽自然寿命;而如今主人的鹅,却因无用而丧命。先生您打算如何自处?”庄子微笑回应:“我打算游走于有用与无用之间。”

——节选自《庄子•山木》,题目为编者所加

提示:

这个故事颇为有趣,“大木”因其无用之身得以永生,而“雁”则因无法发出鸣叫而被处死,这恰好体现了庄子所倡导的对待事物应持灵活态度,不可拘泥于一隅。

这一段要以讲故事的口吻来读才好。

古代书信

1《报任少卿书》

——西汉司马迁

古时,许多富贵之人名声虽盛,但最终消逝无闻,难以计数。唯有那些非凡之才,才被后人所铭记。比如,西伯侯被囚禁时,演绎了《周易》;孔子身处困境,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是写下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问世;孙子遭受膑刑,却修订了《兵法》;吕不韦被贬至蜀地,留下了《吕览》;韩非在秦国被囚禁,写出了《说难》和《孤愤》。《诗经》中的三百篇诗歌,大多是贤圣们因愤懑而创作的。

2《答苏武书》

——西汉李陵

子卿足下:

宣扬美德,砥砺名节,荣耀与问候源源不断,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身处异国他乡,古人常感悲凉,遥望故土,心中充满思念,怎能不依依不舍!昔日之情未曾遗忘,远方之辱得以回应,关怀与教诲无微不至,胜似亲人,我虽才疏学浅,又怎能不感慨万千!

自始至终,我身处困境,独自一人坐在愁苦之中。整日不见亲友,只见异乡之人;身披粗布斗篷,用以抵御风雨;食用腥膻的肉和乳酪,以此解饥止渴;抬头望去,笑语盈盈,却无人与我共享欢乐。在这荒凉的胡地,冰封千里,边土裂开,只听见悲凉的秋风呼啸;到了凉爽的九月,塞外的草木枯萎,夜晚无法入睡,侧耳倾听,远处传来胡笳声声,牧马悲鸣,群群吟啸,边塞之声此起彼伏。清晨静坐聆听,不禁泪流满面。唉,子卿啊!我为何独坐愁城,怎能不感到悲伤呢!

3《陈情表》

——魏晋南北朝李密

臣密陈:我自幼遭遇不幸,早岁便遭遇了家庭的变故,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便离我而去。四岁时,舅舅违背了母亲的意愿。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伶仃,亲自抚养我成人。我自幼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独无依,直到成年。既没有伯叔,又缺少兄弟。家族衰败,福祚浅薄,晚年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亲近的亲戚,家里也没有能够应门的仆人。我孤独一人,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而祖母刘氏,自幼便身患疾病,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服药,从未离开过她。

4《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听闻,若要树木生长旺盛,必先稳固其根基;若要水流长远,必先疏通其水源;若要国家安定,必先积累德义。若水源不深却想水流长远,根基不牢固却想树木生长,德义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愚昧,亦知其不可行,更何况是明智之人呢?君主肩负着国家重任,居于天下至高之位,若不居安思危,不戒奢侈而崇尚节俭,这就像是砍伐树根以求树木茂盛,堵塞水源而想水流长远一样。

5《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万物若不处于平衡状态便会发出声响。草木本是无声,却因风的吹拂而发出鸣叫;水亦然,静默的水面在风的扰动下泛起涟漪。野地中的水波,有时是被激起;水流的趋势,有时是被阻碍;水沸腾时,有时是被加热。金石本是无声,却因敲击而发出声响;人说话亦是如此。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会开口,其言辞中蕴含着思考,其哭泣中包含着怀念。所有从口中发出声音的,难道不是都有不平静之处吗?

路曼曼其修远兮

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传世之作《离骚》被誉为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宏伟的抒情长诗,与《诗经》齐名,合称为“风骚”。

1屈原列传(节选)

西汉司马迁

屈原,字平,乃楚国王室同宗之人。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博学多才,志向远大,对国家治理有深刻见解,擅长辞令之道。在内,他与怀王商讨国家大事,制定政策;在外,接待宾客,应对各国诸侯。怀王对他非常信任。上官大夫与他同列,却因争宠而心生嫉妒,暗中嫉妒他的才能。怀王命屈原起草宪令,屈平正在草拟,尚未完成,上官大夫见到后,企图夺取草稿,屈平并未同意。于是他诬陷屈平说:“大王让屈平起草宪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每当他发布一项政令,便夸耀自己的功绩,宣称‘除了我无人能及’。”王对此愤怒不已,于是对屈原产生了疏远之情。

屈原,字平,与楚国王室同宗。他担任了楚怀王的左徒一职。他学识渊博,记忆力超群,擅长处理国家混乱的局面,精通辞令之道。在朝中,他能够与国王商讨国事,颁布政令,对外则能接待宾客,应对各国诸侯。楚怀王对他非常倚重。上官大夫与他共事于朝堂,却因争权夺利而心生嫉妒,羡慕他的才华。楚怀王命屈原起草宪令,而屈原所编写的草稿尚未完成定稿。上官大夫一看到这个机会便跃跃欲试,企图将其据为己有,然而屈原却婉拒了他的请求。于是,上官大夫便跑到怀王面前诽谤屈原:“大王,您让屈原拟定宪令,此事无人不知。每当一条新法颁布,屈原便炫耀自己的功绩,仿佛天下无难事,独他一人能为之。”怀王闻言怒火中烧,遂对屈原产生了疏离之意。

才德兼备却遭人嫉妒,屡次被贬谪流放,最终在汨罗江投水自尽——两千多年来,屈原的悲惨遭遇始终让人深感惋惜!

2渔父(节选)

屈原被流放之后,便在江潭一带游荡,边走边吟咏,他的面容显得十分憔悴,身形也显得枯槁。一位渔夫看到他这般模样,便上前询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屈原回答道:“整个世界都污浊不堪,唯独我保持清醒;众人皆沉醉于迷梦,唯有我独自清醒,因此才会被放逐!”

《渔父》一诗的作者身份,历来众说纷纭。“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即便遭受放逐,屈原仍旧坚守着那份崇高的节操!

3离骚(节选)

战国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tì)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长叹一声,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心中对民众的困苦生活深感同情。对于我真心热爱的事物,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也绝不后悔。坚守清白和节操,为了正义而牺牲,这在古代被视为圣贤所赞誉的美德。前方道路漫长而遥远,我将继续不懈地追求我的理想。

屈原怀揣着纯真的情感,深切地挚爱着历经磨难的国家与人民。按照诗中的节奏,不妨再次吟诵,用心感受屈原为理想所展现出的坚定不移、九死无悔的信念。

4离骚(节选)

战国屈原

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jí)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róu)兮,唯昭(zhāo)质/其犹未亏。

我要将翠绿的荷叶精心剪裁,制成高雅的上衣;再将洁白的荷花巧妙拼接,制成优雅的裙子。纵使无人知晓,我也无怨无悔,只要我内心保持着那份纯净的芬芳。我要将头上的花冠佩戴得越来越高,项下的饰品挂得越来越长,尽管香气与尘埃交织,我的清白之身却毫发无损。

诗人描绘的芬芳花卉与翠绿香草,以及那高耸的冠帽与奇特的服饰,以及那玉制的鸾鸟与美玉制成的佩饰,它们并非仅仅是某个具体物品,它们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品格与追求。

5九歌(节选)

战国屈原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手握长剑,挥舞秦弓,纵然身首分离,亦无怨无悔。真乃英勇无比,武艺超群,你永葆坚强,无人能敌。躯体虽逝,却将化神显灵,你是鬼界中的英雄,魂魄坚定不屈!

《国殇》这首歌曲,是对楚国英勇捍卫国家捐躯者的崇高颂扬。高声吟咏其中,能感受到其激昂振奋、豪迈悲壮的气势。

史家之绝唱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倾注毕生心血创作了这部辉煌的巨著《史记》,该书详实记录了从远古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初期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轻轻敲响历史的大门,探寻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奥秘。

1报任安书

西汉司马迁

若我遭受极刑,就如同九牛失去一毛,与蝼蚁又有何区别?然而世人并不将我这种坚守节操的人与那些轻易死去的人相提并论,他们只是认为我智穷罪极,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最终走向了死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一贯以来的行为和立场导致的。人终究难免一死,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这取决于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同。

若我遭受法律的严惩,被判以极刑,那对于我来说,就如同九头牛失去了一根细毛,与蝼蚁之死又有何异?世人亦不会将我与那些视死如归者相提并论,他们只认为我智识已尽,罪孽深重,无法自救,最终走向了死亡。这其中的原因,实乃是我平日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人生终有终结,有的人之死重于泰山,有的人之死轻于鸿毛,这皆因他们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了不同的生死抉择。

《报任安书》乃司马迁在中书令任上致友任安之信。信中,司马迁满怀激愤之情,倾诉个人所受之耻辱,阐释其“忍辱偷生”之缘由,并展现其矢志不渝,致力于完成《史记》之坚定意志。

2指鹿为马

西汉司马迁

赵高意图生乱,唯恐群臣不从,于是先行试探,他带着一头鹿献给二世,宣称:“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反问:“丞相您是不是弄错了?把鹿当作了马。”他询问身边的人,有些人为了迎合赵高而说是马。而有些人坚持说是鹿,赵高便暗中利用法律陷害那些坚持说是鹿的人。自此之后,所有的大臣都对赵高心生畏惧。

赵高图谋叛乱,担忧群臣不会遵从他的意愿,于是先设下计策进行试探,他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声称:“这是匹马。”二世笑着纠正道:“丞相犯了一个错误,把鹿误认为是马。”他询问两旁的大臣,有的保持沉默,有的则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则明确指出是鹿,赵高便暗中利用法律陷害那些指出是鹿的人。此后,众大臣都对赵高心生畏惧。

赵高操控着阴谋的巨轮,踏着他所留下的腥风血雨之路,攀升至权力的顶峰。然而,结局却是:尽管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却害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3刎颈之交

西汉司马迁

相如言:“即便秦王威严无比,我亦曾在朝堂之上斥责他,令其群臣受辱。我相如虽非英勇之辈,难道独独畏惧廉将军吗?然而我深思熟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仅仅是因为我们二人尚在。如今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这样做,乃是因为我将国家大义置于私怨之上。”廉颇听闻此言,便赤身背着荆条,亲自拜访蔺相如府上,向他道歉,说:“我等粗鄙之人,不知将军胸怀如此宽广!”士兵们彼此欢聚,结成了生死相依的深厚友谊。(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言:“秦王威严无比,我竟敢在朝堂之上对他大声斥责,甚至侮辱他的臣子。纵然我才能平庸,难道就真的畏惧廉颇将军吗?然而,我心中有个疑问: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我国,只因我们二人尚在。若如今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让步,乃是因为我始终将国家大义置于个人私怨之上。廉颇闻言,即刻脱去衣衫,裸露脊背,身背荆条,在门客的引导下,来到蔺相如府前请罪。他感慨地说:“像我这样粗鄙低微之人,竟不知将军对我宽容至此!”最终,两人冰释前嫌,结为生死与共的至交好友。

一位以宽容大度著称,另一位则以勇于改正错误闻名。赵国在这两位文臣武将的带领下,凭借他们宽广的胸怀和忠诚于国家的精神,共同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敬仰与赞誉。

4破釜沉舟

西汉司马迁

项羽斩杀了卿子冠军,楚国的声威大震,名扬各国。于是派遣当阳君和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兵渡过河流,援救巨鹿。虽然战事进展有限,陈余再次请求增兵。项羽于是亲自率领所有军队渡河,船只全部沉没,锅碗瓢盆被打碎,房屋被烧毁,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以此向士兵展示必死的决心,没有一人有返回的念头。

项羽斩杀楚军统帅宋义,威名远播,各国诸侯皆闻其名。他先是派遣当阳君和蒲将军,率领两万精兵,渡过漳河,前往巨鹿支援。尽管战事取得了一些小胜,但陈余再次请求增援。于是项羽亲自率领全军渡河,将船只沉没,锅碗砸碎,军营烧毁,仅携带三天的口粮,以此向士兵展示其必死无疑的决心,毫无退缩之意。

破釜沉舟,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决心啊!项羽勇武,今古无双!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西汉司马迁

范增起身,走出帐外,召唤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慈悲为怀。你进去向君王敬酒,敬酒结束后,请求舞剑,趁机在座位上刺杀沛公。如果不行,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项庄于是进入帐内敬酒。敬酒完毕后,他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允许我舞剑。”项王应允道:“好吧。”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他时常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沛公,使得项庄无法下手。(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起身离座,唤来项庄,对他说:“君王性情慈悲,不忍心下手。你进去为他敬酒,待酒过三巡,再请求舞剑助兴,趁机将刘邦推倒在地,将他除去。否则,我们所有人都将落入他的手中!”项庄随即进入室内敬酒。酒过之后,他提议:“君王与沛公饮酒,营中缺乏娱乐,不如让我舞剑助兴。”项羽点头答应。项庄挥剑起舞,项伯亦随之舞剑,且时常以己身保护刘邦,使得项庄终究未能得手刺杀刘邦。

鸿门宴之刻,项羽放走了早已陷入陷阱的刘邦,从而错过了统一天下的绝佳机会。他那份豪迈的性情,既助他成就辉煌,亦预示了他的败局。

▍编 辑:小诵

▍标 签:必备文言小文

小学阶段应重视朗读教育,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名人智慧故事大揭秘!曹冲称象、田忌赛马、晏子使楚你了解多少?】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红旗渠热播!31集讲述修渠壮举,你看了吗? 下一篇:巴金十二三岁能背几部书,章太炎称所读之书百分之九十五可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