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岁游学长安略有名气,30 岁却一事无成?綦毋潜的京漂有多难

更新:05-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暑期创作大赛#

盛唐诗坛 / 开天小名家綦毋潜

[id_20754527[id_360608888]]

[id_491010961]

01

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无家作路人。

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

——《早发上东门》

开元八年,江西籍的綦毋潜未能金榜题名,带着失落的情绪回到了家乡。回顾自己从十五岁开始西行至长安,至今已过三十载,却依然未能有所成就,他将这一切归咎于命运的坎坷。“布衣空染洛阳尘”这句诗,源自于陆机的名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它描绘了一千多年前那些漂泊在京城的人们的艰辛,与今日的京漂生活并无二致。

王维在20岁之龄便跻身大唐王朝的当红“小鲜肉”行列,他凭借卓越的音乐才能和诗情画意,一时之间声名鹊起,频繁出入于岐王宅邸以及公主府等显赫的王侯府邸。綦毋潜自15岁起便在长安游学,其诗歌也颇受赞誉,他与王维交往颇深。

王维目睹好友失落归乡,心中不忍,于是挥毫泼墨,以诗篇鼓舞其心志,“我之谋略虽未得施展,切莫以为知音难觅”,以此宽慰他振作精神,继续前行。青年之心,清澈透明,意气风发,一开口便吟唱“圣朝无隐逸,英灵皆归附”,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总感觉未来如同头顶的骄阳般光明,那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直冲九霄。

02

倒是真被王维说中了。

在开元十四年(726年),三十四岁的綦毋潜重返江湖,历经考验,最终金榜题名。与他一同荣登榜首的,还有才华横溢的诗人崔国辅和储光羲。

公务员一旦成功晋升,其仕途相对平顺,起初被任命为宜寿尉,随后又升迁至左拾遗。在开元十八年左右,正值张说掌管集贤院,广纳天下英才,素有才名的綦毋潜也得以进入集贤院担任待制,成为著作郎。

开元二十一年,张文宗已故去数载,冬日里,储光羲诗人卸任归隐,众多诗友纷纷前来送别。此情此景,激发起綦毋潜的归隐念头,他毫不犹豫,年底便离开了长安。

开元二十一年,綦毋潜已步入不惑之年,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阶段。他毅然放弃了那份来之不易的官职,却无法如李白那般洒脱地挥一挥衣袖。他没有李白那样的家境,无法做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在綦毋潜的身上,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刻想要逃离现实,却又身不由己。这种“社畜”的悲哀,似乎千古以来都是如此。

03

卸任之后,綦毋潜在江淮地区漫游了数年时光,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这一带所有的名山大川。在这个时期,他的个人诗作达到了创作的巅峰,通过他的诗作,我们也能推断出他在江浙地区逗留了相当长的时间,《春泛若耶溪》便是他在此期间创作的一首佳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綦毋潜的确具备一定的诗歌天赋,然而,他的诗作总让人感到随意散漫,因此,他的作品常常缺乏精心的布局,结构显得零散,能够完整且出色的作品并不多见。然而,这首《春泛若耶溪》却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描绘了一条蜿蜒曲折、幽静宜人的春溪,晚风轻拂着行驶的船只,伴随着飘落的桃花,一路抵达溪口,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

夜幕低垂,星辰点点,穿越西岭的夜色,抬头遥望天际的南斗星。水潭底部升腾起淡淡的雾气,两岸的树木在月光的映衬下,悄然退至身后。这天地间独有的宁静,让他瞬间沉浸其中,此刻,他放下所有的重担,渴望在此地隐居,成为一名溪边的“持竿翁”。

04

当然,他最终还是抛下了钓鱼竿。

在天宝初年,大约是742年左右,綦毋潜重返了洛阳与长安,重返了朝廷的怀抱。到了天宝十一年,即752年,他被晋升为左拾遗,官职升至八品。

或许升迁无望,又或许是腻烦了沉沦下僚的岁月,他再度归隐。

王摩诘尽管下半身早已深埋于终南山的冻土之下,却依旧前来为他送别。那位青涩少年如今两鬓斑白,往日的热情与活力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在尘烟之中。回想起上次送行的场景,王维曾悠然高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然而此刻的王维已在数十年的无奈时光里学会了与世无争,顺应尘世。

安史之乱即将来临之际,王维一心向往田园生活,却未曾料想,即便是最低微的愿望,亦可能因命运的转折而化为泡影。綦毋潜选择隐居,却并未回到故乡,而是在江淮流域游历,动乱发生后,他的下落便成谜。

05

内心的迷茫与犹豫,使得綦毋潜频繁踏足寺院,寻求心灵的慰藉。在他的26首传世诗作中,有11首描绘了寺院禅房,5首则是游历并题赠于隐居庄园之作,足以被誉为那个时代“寺院与禅房之歌”的代表。

然而,必须承认,他笔下的寺院禅房诗作并不算特别出色;尽管他擅长捕捉景物间的细腻联系,但在融入佛寺活动或表达禅宗意境时,却常常显得平淡无奇;这种为了宗教而谈宗教的生硬,用力过猛,反而让宗教教义束缚了他的手脚。

唯有一首七绝《过融上人兰若》写的可圈可点。

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禅室位于山巅,僧袍轻轻悬挂,窗外寂静无声,唯有溪边鸟儿悠然翱翔。此处无华丽辞藻,亦无细腻景致描绘,仅以禅画般简洁的几笔,便勾勒出那幽静脱俗的境界。黄昏时分,下山途中回望,兰若寺隐于苍翠之中,不见其影,唯有悠扬的钟声缓缓飘来。

这便是唐人奉为圭臬的“羚羊挂角”之妙义。

06

《河岳英灵集》中的评价是:他的诗作高洁峻峭,词句优美,擅长描绘超脱尘世的情感,尤其是“松覆山殿冷”这样的佳句,实属难得。然而,綦毋潜虽然怀揣一颗向往超脱的心,却始终在出尘与入世之间徘徊不定。结果,他既未能在山水之间找到心灵的归宿,也未能在世俗之中有所建树,就这样在犹豫不决中度过了一生。

他的寄赠和送别诗倒还算写的不错,往往会有些质朴豪健的句子。

《送宋秀才》一诗中,诗人描绘了长剑倚靠在天际之外,短书却承载着万言的意境。秋风送别之际,江上景色显得格外凄凉,令人黯然销魂。《送郑务拜伯父》一诗中,他运用了“一川花送客,二月柳宜春”的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他提到“奉料竹林兴,宽怀此别晨”,透露出对别离时刻的豁达与释然。《送章彝下第》一诗中,诗人描绘了长安渭桥路上行客离别的情景,以及献赋温泉后的感慨。他既以牢骚宽慰朋友,又以感同身受的肺腑之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诗歌的品格映射着诗人的品格,在綦毋潜的诗歌里,我们不难发现他内心的迷茫与无奈,綦毋潜一生的悲哀,便源于他的犹豫不决。他既没有王维那般坚定的信念,亦缺乏崔国辅的隐忍自制,更没有储光羲的果断决绝。他既不愿投身仕途,又对隐居生活心怀不甘,就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虚度光阴,岁月如梭,一晃而过。

人生之路,自当不以功名利禄来评判得失,正如他在《题栖霞寺》一诗中所吟”今日观身我,归心复何处“。无论身份地位,无论是显赫一时的帝王将相,还是平凡无奇的普通人,无论身处富贵还是贫贱,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找到一个心灵的归宿。然而,綦毋潜即便走遍众多名寺古刹,依旧未能找到那片心灵的净土。简而言之,他不过是一个被命运束缚,无法自主的棋子罢了。

他始终没有明白:人生,非左既右。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15 岁游学长安略有名气,30 岁却一事无成?綦毋潜的京漂有多难】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你知道知止足这个成语吗?它竟蕴含着这样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男儿何不带吴钩’?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