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何不带吴钩’?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尽在其中

更新:05-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真正的男子汉,为何不腰间佩剑,去收复被分割在黄河南北的关隘和山川,那五十州的失地呢?你不妨先登上那高耸的凌烟阁,瞧一瞧,又有哪位文人墨客,曾获得过食邑万户的列侯封号?

注释:

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凌烟阁,这座由唐太宗所建,用以嘉奖有功之臣的殿堂,其上供奉着秦琼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扩展资料

此诗以两个疑问句为基调,情感跌宕起伏,真挚地倾诉了家国之痛与个人之悲,表达得淋漓尽致。首句疑问既广泛又自我反思,蕴含着“国家兴衰,人人有责”的壮志豪情。

男子为何不身披吴钩,此句初露锋芒,紧接着“夺取关山五十州”一句,宛如瀑布从高峰倾泻而下,气势恢宏。“身披吴钩”象征着从军之举,手持利刃,投身沙场,那气魄何其豪迈!而“收复关山”则是从军的宗旨,面对山河破碎、百姓疾苦,诗人怎能甘心隐居乡野,无所作为呢?

因此,他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效力。前两句诗,十四个字连贯流畅,节奏感强烈,与诗人那充满激情和紧迫感的情绪相得益彰。首句中的“何不”二字极具表现力,不仅形成了特定的疑问句式,而且强调了反问的语气,从而增强了诗句表达情感和意蕴的力度。

诗人目睹战火纷飞、战乱频仍的景象,心中焦虑难耐,急切地渴望立刻手持利刃,投身战场,捍卫国家。“何不”之声,既是对自身行动的反思,又透露出势在必行的决心,同时亦流露出紧迫的军情和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除此之外,它还让人体会到诗人长久积压的愤懑情绪。

李贺身为一名文人,其诗作早已声名远播,按理说本应凭借才华步入仕途,然而封建礼教中的“避父讳”这一规矩却无情地阻断了他的前程,让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何不”这一问,透露出他内心的无奈。接下来的句子中,“取”字的使用,轻描淡写间展现出破竹之势,生动地描绘出诗人迫切想要拯救国家的强烈愿望。

然而,要想实现“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谈何容易?书生们的意气风发,自然无法成就收复关山的伟业。若想摆脱眼前的凄凉境地,非得历经沙场生涯,与敌军交战建立功勋不可。这种矛盾的心理,鲜明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与不平。

【‘男儿何不带吴钩’?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尽在其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15 岁游学长安略有名气,30 岁却一事无成?綦毋潜的京漂有多难 下一篇:惆怅栾城旧朋执?作者对其赞美敬仰之情究竟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