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至金门远⑹,孰云吾道非⑺。
江淮度寒食⑻,京洛缝春衣⑼。
置酒临长道⑽,同心与我违⑾。
行当浮桂棹⑿,未几拂荆扉⒀。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⒁。
吾谋适不用⒂,勿谓知音稀⒃。
词语注释
綦毋姓,潜为其名,字称孝通,亦有一作季通,出自荆南地区,即现今的湖北江陵,且与王维关系密切,互为好友。
⑵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⑶英灵:英华灵秀的贤才。
⑷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此处泛指隐居的贤才。
商朝末期至周朝初期,伯夷和叔齐两位兄弟选择在首阳山隐居,靠采摘薇草为食,因此后来人们便将“采薇”一词用来象征隐居的生活方式。
君门深不可及,意味着难以觐见皇上。亦称作“金门遥”。金门,即金马门,是汉代皇宫中的一座著名宫门。此处是汉代贤士们期盼皇帝召见的地方。
《孔子家语·在厄》中记载,楚昭王曾邀请孔子,孔子前往,然而陈蔡两国却派兵围困了他。面对此境,孔子感慨地说:“这既非犀牛也非老虎,却在这荒野中四处游荡。难道我的主张真的错了?为何我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这番话流露出孔子对自己主张无法实现的叹息,以及半途遭遇阻挠的无奈。
⑻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
京洛,即东京与洛阳的合称,亦有一说称作京兆。江淮之地,涵盖长江与淮水,是綦毋潜行旅途中不可或缺的水路。
⑽临长道:一作“长安道”。
⑾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⑿行当:将要。棹:划船的用具,此处用以指代船。
⒀未几:不久。
⒁孤城:一作“孤村”。
綦毋潜此次的失利被视为一种偶然的失败。正如《左传》中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他马鞭,并说:‘你无需认为秦国无人可用,我的计策只是暂时未被采纳。’”这里的‘适’字,便是指偶然之意。
⒃知音稀:语出《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白话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就连你这个隐居东山的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到京城君门遥远难叩,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你将经过江淮去度过寒食节,到东京洛阳时滞留缝制春衣。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知心朋友如今又要与我分离。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作品赏析
这首离别之作不仅流露出对友情的关怀、同情、安慰与激励,而且展现了诗人积极投身世事的情怀。诗中情感真挚且温暖,诗人对友人落榜感到遗憾,对友人所经历的困境深感同病相怜,然而整首诗的基调并未沉溺于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的离别诗无疑会给朋友带来安慰和力量。品读这首离别之作,心中涌起阵阵感动,倍感温馨,不仅因诗人那深情款款的告别之词而动容,更因他给予朋友的深切慰藉而心生暖意。
现今正值国家繁荣昌盛之际,世人不再选择隐居山林,而是踊跃参加科举,踏上仕途之路。“圣代”二字,饱含着对李唐王朝的深切信任与期盼。“尽来归”,这句充满激情的话语,是那些刚刚步入仕途、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学子投身科举的激励,劝诫綦毋潜不要沉溺于隐居生活,而应振奋精神,坚定信念,争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五、六句中,对綦毋潜的慰藉之情溢于言表:纵然此次未能成功踏入仕途,但选择科举之路无疑是一条正途,只要持之以恒,终将迎来曙光。七至十句则是劝慰綦毋潜暂时归家。“度寒食”与“缝春衣”,不仅从时令角度提醒对方,更蕴含着深厚的关切之情。“江淮”与“京洛”,则在路线选择上给予建议,流露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意。设宴饯行,同仇敌忾,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綦毋潜的深厚情感和满怀期待。从第十一句到第十四句,诗人想象着对方归乡的便捷与旅途中的美景,让人心生暖意,其目的是为了宽慰对方,让他不要因落榜而背上沉重的负担,要心情愉悦。在最后的劝慰中,他提醒对方,此次的失利仅仅是自己的才华暂时未能得到主考官的青睐,切不可因此将责任归咎于这个开明的时代,更不要抱怨命运不公,切勿误以为朝廷中赏识人才的人寥寥无几。这番充满同情与鼓励的话语,极大地抚慰了对方的心灵,鼓舞了綦毋潜继续追求仕途的理想。
【圣代无隐者 既至金门远,吾道何去何从?知音又在何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