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赵国正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代表燕国对惠王说:“我这次前来,途径易水,见到一只蚌正出来晒太阳,却被一只鹬鸟啄食其肉。蚌迅速合拢,使得鹬鸟无法再啄食。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只蚌就会死去!’蚌也回应鹬鸟说:‘今天你不离开,明天你不离开,你这只鹬鸟就会死去!’双方都不愿意放弃对方。这时,一个渔夫走过来,将它们一起捉住。现在赵国即将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峙,导致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变成那个渔夫。因此,我希望大王能够深思熟虑。”惠王听后表示赞同,于是停止了进攻。
赵国即将对燕国发起征伐,苏代受燕国之托,前往游说赵惠王。他讲述道:“今日我渡过易水,目睹一老蚌因惧怕日晒而不愿出壳,却遭鹬鸟前来啄食其肉。蚌迅速闭合双壳,恰好将鹬鸟的嘴紧紧夹住。鹬鸟警告说:‘若今日不降雨,明日亦不降雨,你小蚌必死无疑。’蚌则回应道:‘你若今日无法将嘴抽离,明日亦无法,那等待死亡的将是你自己。’”赵惠王表示,两个国家均不愿作出让步,恰逢一位老渔翁路过,将他们两人同时捕获。当前,赵国与燕国之间持续交战,双方均未从中获益。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将会扮演渔夫的角色。因此,恳请大王重新审慎思考此事。赵惠王回应道:“明白了。”随后,便搁置了对燕国的进攻计划。
注释
赵国,亦称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其领土范围大致位于现今河北省南部以及山西省东部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亦称音玉,是一种水鸟,其羽毛呈现出茶褐色调;其嘴部和腿部均较长,主要捕食鱼类、昆虫以及贝类等。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历经千年,深入人心。它警示我们:同仁之间、挚友之间,理应携手同行,共同进退,而非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我们必须明辨是非,合力应对共同的敌人。否则,敌人便会趁机而入,我们双方都将陷入困境,遭受灾难。
【鹬蚌相争两败俱伤,赵国伐燕谁会成渔翁?快来看结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