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南园》是一组诗篇,共计13首。请问您是想了解其中的哪一首?在这组诗中,最为知名的是第五首,它表达了诗人的抱负,并且广为流传,历经久远。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此诗以两个疑问句为骨,情感跌宕起伏,既直率地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充分展现了家国之痛与个人命运之悲。
该设问既是一般性的提问,又带有自我反思的意味,其中蕴含着“国家兴衰,匹夫亦担重任”的壮志豪情。“男子汉为何不身披吴钩”,这句起始便显得急切有力,紧接着的“收复关山五十州”一句,宛如激流瀑布,自高处倾泻而下,气势恢宏。“身披吴钩”象征着从军的决心,手持利刃,投身战场,那气魄何其豪迈!而“收复关山”则是从军的宗旨,面对山河破碎、百姓疾苦,诗人又怎能甘于隐居乡野,无所作为呢?因此,他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效力。前两句诗,十四个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激昂的情绪和迫切的心情极为吻合。首句中的“何不”二字极具表现力,不仅形成了特定的句式(疑问),还强调了反问的语气,大大增强了诗句表达情感的效果。诗人面对战火纷飞、战乱频仍的景象,焦急不已,恨不得立刻手持宝刀,投身战场,捍卫国家。何不如此呢?自省深思,其中透露出势在必行的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军情紧急和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不仅如此,它还让人体会到诗人长久郁积的愤懑之情。李贺身为书生,早已享有盛名,按理说本可通过才学步入仕途,然而,封建礼教中的“避父讳”却无情地阻断了他的道路,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何不”一词,透露出他内心的无奈。一个“取”字巧妙运用,轻松自如,犹如破竹般迅猛,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迫切的救国愿望。然而,要“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的豪情壮志,自然无法成就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摆脱眼前的凄凉境遇,又非得投身沙场,经历战火,杀敌立功不可。这种矛盾之处,鲜明地展现了诗人激愤不平的情感。
诗人邀请友人登上凌烟阁,不禁发问:在那绘有功臣画像的凌烟阁上,难道就没有一位是出自书生之家的?他采用设问的形式,使得心中的不满情绪更加鲜明。显而易见,诗人看似从反面强调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则是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从激昂高亢的旋律转变为深沉忧郁的调子,既展现了对比的技巧,又彰显了旋律的跌宕起伏,于紧迫之中展现出悠扬的风采。诗人便以此方式,将自身纷繁复杂的情感融入诗歌的韵律之中,使得读者在韵律的感染下,对主题有了更深的领悟和体会。
李贺的《南园》组诗,通常描绘园中与园外的风光,以此来抒发他的生活情感。然而,这首诗并非从所见景物入手,而是直接抒发感慨,于豪放之情中流露出愤懑之意。或许,这仅仅是因为它是同一时期创作的,随意拼凑汇编而成,不能仅凭题目来界定其内涵。
【李贺南园(其五)凭何直抒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你知道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