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收录的十则名言警句,每一句都充满深意,领悟其中,便能受益终身。
北宋时期,尽管史书浩如烟海,长达千余年,然而却鲜见一部能够系统梳理历史、助君王鉴古通今的通史著作。
宋神宗参考了司马光所著的多部史籍,感慨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于是立意以历史经验为教训,强化其统治手段。他赋予司马光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使命,并为这项工作预先定下了《资治通鉴》这一名称。
司马光耗费了十九载光阴,专心致志地编纂了《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全书共计294卷。书中内容主要围绕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关系展开,同时也涉及经济、文化领域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其宗旨在于,通过对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详尽描述,向后世发出警醒。
两代帝师张居正,曾亲自注评《资治通鉴》,为万历皇帝讲解。
康熙帝以其卓越的智谋,将此书视为治理国家、制定方针的关键依据,并在其一生中多次研读,深入领会。
今日选取了《资治通鉴》里颇具代表性的十则名言,每句都寓意深刻,领悟透彻后,终身受用。
《资治通鉴》收录的十则名言警句,每一则都深含哲理!其中第一则言简意赅: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方能洞悉真相;若偏信一方,则容易陷入迷雾。
这句话指出,在对待他人的言辞和观点时,我们需持辩证的态度去审视,需综合多角度的信息,绝不能仅凭一己之见或盲目跟从。正如俗语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单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若能汇聚众人的智慧,相信没有什么难题能阻挡我们。
第二句: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身临其境的体验胜过言语的描述,亲眼所见远比耳闻来得真切。这句话意在传达,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途径。若我们打算相信某事,或某人的言论,务必亲自见证,亲耳聆听,切莫轻信传闻。人生犹如一部书籍,唯有深入阅读,方能领悟其中的深意,而这些真谛并非他人可以告知。
第三句:口有蜜腹有剑。
有些人言辞间满是甜言,实则心怀叵测。这样的告诫提醒我们,切莫轻信他人言辞,人心深不可测,我们难以洞察他人真实所想。故此,不宜轻易向他人倾诉衷肠,更不应轻易将信任全然交付。与人为善,但需留三分余地,务必学会自保。
第四句:喜怒不形于色。
情绪调控对个人至关重要,无论是愤怒还是生气,都是人的自然情感反应。然而,我们绝不能让他人操控我们的情绪,导致做出令自己后悔终生的决定。无论是喜悦还是愤怒,我们都应学会平复内心的波动,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第五句:时刻保持谦虚。
谦虚是一种珍贵的品格,特别是在个人有所成就、他人赞誉之时,务必保持谦逊,这样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如此一来,便不会因喜悦和兴奋而失去理智,从而避免做出错误的行为。
第六句:币厚言甘,人所畏也。
对于那些既擅长献上珍贵礼物又擅长甜言蜜语让你心情愉悦的人,你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因为这种人接近你通常怀有特定目的,也许有一天,你可能会在他们的手中遭受损失。
第七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身处奢华的生活中,常常会孕育出骄纵奢侈的心态,而灾难的到来往往是在人们未察觉之时。这番话提醒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周遭的人和事,世事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人能永远保持富贵,也没有人能永远遭遇不幸。
身处富裕之际,应秉持感恩之心,伸出援手助人;而若陷入贫困,则需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
追究其难以达成的目标,那么那些容易的部分便无需费力也能做到;弥补其不足之处,那么那些原本就长足的部分便无需额外努力即可达成。
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从事何种活动,都应明确任务的先后顺序,遇到难题时,务必优先解决核心问题,随后再逐步解决其他问题。同时,我们应发挥自身长处,用优势来填补不足,在为人处世中懂得凸显优点,规避短处。
第九句: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因此应当发现并赞赏他人的优点和特长,切不可过分纠结于他人的不足。正如俗语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当学会以欣赏的心态去观察周围的人与事。
第十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至关重要,即便某人的才华有所局限,只要他具备高尚的道德,依旧不失为一个普通人。而若某人拥有卓越的才华,却缺乏良好的品德,那么他在未来很可能会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唯有德行与才华并重,方能达到最佳境界。
教导我们应追求全面进步,不能仅仅专注于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品德的塑造,亦不能只重视品德教育而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者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十条关于人生的真谛。许多道理初闻时,你或许体会不深。实则,当时之所以未能深刻领悟,是因为未曾亲身经历。你只是阅读了这些道理,却未能完全领会其深意。待到多年以后,真正遭遇相似境遇,方才真正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
身处火海中的你,四周弥漫着浓烟,却寻不到生路,“出口究竟在何方?”你焦急地高声呼喊。突然,一个声音穿透烟雾传来:“沿着大厅前行,向右拐,沿着楼梯下行,出口便在右手边。”
知晓出口的方位就能确保安全吗?当然不行,你还得迅速奔向那里才能成功逃离,倘若你对出口一无所知,那么必然会被火焰吞噬。
明白真理之后,若不及时采取行动,纵然未必能确保获救,但至少还有一线生机;相反,若对真理一无所知,或者不去探寻真理,那么获救的可能性便不复存在。
因此,时常翻阅《资治通鉴》,有助于我们培养出更加清澈的内心,从而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经典的习惯,能对其心智与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广袤的书海中,经典著作众多,其中史书尤为能够滋养孩子的成长。阅读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开阔其胸怀,而这些正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谈及历史书籍,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几乎成为了每个中国儿童的必读书籍。这部著作正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
在历史的长河中,《资治通鉴》充当了诸多帝王的一面映照之镜,其中“鉴”字蕴含着借鉴、警示与教诲的深意,恰似一面能映照出真相的镜子。
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而言,这部作品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过往的历史,其中蕴含着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包含着治理国家的原则,还富含着人际交往的智慧,正因如此,它被誉为后世的经典之作。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我之所以建议孩子们阅读《资治通鉴》,首要原因在于,从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文史课程中,《资治通鉴》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在。诸如《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孙权劝学》、《赤壁之战》、《商鞅变法》等,都是我们必须深入学习的经典篇章。
再者,鉴于社会变迁无常,课本中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远远不足以保障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资治通鉴》这部著作,却能赋予孩子们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并教会他们更多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
若孩子能早点领悟《资治通鉴》的精髓,便能够更早地掌握学习文科的宝贵钥匙。
尽管大家普遍认可《资治通鉴》的珍贵,但它的篇幅实在过于庞大,摆放开来几乎能占据几个书柜的空间!即便是现代印刷的纸质本,其厚度也相当可观!
内容如此繁杂,即便是成年人,能坚持把全部内容阅读完毕的寥寥无几,更别提孩子们了,他们该如何去阅读呢?
近期,我在挑选书籍时发现了一套专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孩子易于理解的资治通鉴》(共四册),其视角独到,内容讲解生动有趣,并且配有精美的插图,阅读体验令人焕然一新!
这套书籍与市场上常见的版本不同,它采用叙述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传授历史知识,囊括了多达120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波澜壮阔的千年历史巧妙地串联起来,极具观赏性。
在刘邦与项羽的争斗中,鸿门宴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尽管教材中对此有所提及,然而在这套书籍中,紧张刺激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特色,无疑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书中还融入了生动的历史典故来阐释成语,这样一来,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无法理解成语的内涵了。此外,将这些素材加以收集,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无疑会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那些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都能让小朋友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苏武牧羊的故事描绘了苏武面对强权毫不畏惧、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孩子们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深切体会到深厚的爱国情怀,同时它也映射出了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轻易放弃的宝贵精神。
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不仅孩子们爱不释手,即便是身为成年人的我,也沉浸在阅读中无法自拔。即便某些章节我已经多次阅读,每次仍能有所收获。
而且,这套书籍特别为每一篇故事配备了大师级的插画,数量多达400余幅,其精美程度无与伦比,细腻生动,仿佛将孩子们带入历史现场,让他们重新感受那些扣人心弦的历史瞬间!
更为令人兴奋的是,这本书竟是一本可以聆听的历史教材!只需扫描书背面的二维码,便能享受到引人入胜的音频故事,并有专业教师相伴,一同领略历史的风采。
全书内容丰富,价值极高,适合低年级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则完全能够独立阅读,这对他们未来在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学习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北宋司马光历时 19 年编撰资治通鉴,帝王将相为何皆视其为珍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