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智意在言外,零落成泥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解读(1)
黄丰收
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这首诗以“咏梅”为主题,通过咏物来寄托情感,传达了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怀。在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物为喻,或是以物来比喻他人,甚至从女性的视角来描绘自己,这些都是类似的写作技巧。濂溪先生(周敦颐)曾以莲花来比喻自己,而本诗的作者也以梅花来象征自己。陆游在《落梅》一诗中曾赞颂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直接描绘梅花生长的周围环境,然而,却突然展现出一幅梅花绽放的横截面画面。在中国文化中,简洁至关重要,而简洁往往意味着省略。因此,我们必须还原梅花生长的全貌,才能领悟到它的真实心声和言外之意。只有真正理解并体会到作者的心声,才能成为知音,与之产生共鸣。
梅花,天生独树一帜,高洁清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亦不随波逐流,凭借自身实力,彰显其精神风貌。立于驿外断桥之畔,那驿外、断桥,更在边缘。这原本是梅花茁壮成长的理想之地,自由自在,充满生机,然而地处偏僻,鲜有人至,无人赏识。然而梅花并未沉溺于孤芳自赏,它渴望将自身的美丽贡献给这个世界!
有所追求,随之而来的便是伤害。那三个用以描述生长环境的地点状语,虽简短,却蕴含着无尽的悲凉之情。
无人问津的寂寞。梅花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在严寒中傲然绽放。然而,无人照料的事实,也无声地透露出它对主人的渴望,渴望被赏识、被重用!梅花并非只为自己的心灵而存在,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这正是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所谓“不士无义”,学得文武艺,最终是为了献给帝王之家。横渠四句道出了真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因此,人们才会感受到孤独,这种孤独源于才华无处施展,英雄无地施展才华,生命价值无法得到彰显!
具备才华,自视甚高,有所追求,若目标无法达成,便会心生不满,抱怨不已,仰头长叹,感叹时运不济!却未曾深思,自己的才华是否为他人所需。只是不停地抱怨命运不公,抱怨无人发现并赏识自己的才华!
李白昂首大笑,踏出门去,我们这些人又岂能如草芥般微不足道!一旦受到召唤,便欣喜若狂。若能遇见东山谢安石,便能轻松谈笑间平定胡沙!玄宗自然有自己的见解,难道你只是文人墨客的夸大之词,真有实际才能吗?难道国家会轻易让你带领几十万军队一试身手?若你手握《美芹十论》,若你有可行性报告,或许还能让人对你产生信任。
梅花,亦如陆游等才子,他们目光所向,旨在社会中彰显个人价值,实现一番作为!绝不可能满足于现状,选择隐逸于尘世之外!当然,陆游自身亦拥有“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的传奇经历和远大志向。
那愁绪似乎超出了常人的承受极限,此刻的情感已经达到了顶点。尽管周围环境显得格外严酷,但它依旧绽放出了生机。正如道源所言,“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又如杨维桢所描绘,“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首句描绘了梅花生长的境遇,实则巧妙地映射了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想。其所处环境颇为凄凉,而作者的心态则清晰可见。
黄昏时分,我独自沉浸在忧愁之中,风和雨更是增添了几分凄凉。这无疑揭示了社会环境的悲凉。黄昏,象征着天色渐暗,也代表着人生步入暮年。怀揣才华却无人赏识,一生充满失望。这样的郁闷,该有多么深重,多么漫长。如此美好的才华,未曾有过一次闪耀的时刻,既未照亮长空,也未抓住昙花一现的机会,怎能不让人愤懑!因此,愁绪不言自明。我所忧愁的,并非个人,而是国家,是为才华无法得到施展而忧虑。你问我心中能藏有多少忧愁,那恰如悠悠江水,永不停歇地向东流淌。原本,日复一日,这样的忧愁也会变得习以为常,然而,它却愈发伴随着风和雨。风雨无情,不愿让这美丽得以留存,不愿让美好之物得以生存。它们肆虐狂风暴雨,相互交织,共同摧毁。于是,这便演变成了外界对美好事物的无情排斥,这便揭示了世界的阴暗与不公,嫉妒才能,排斥打压。
我们才能更加明确地感知,目标需聚焦于一点。所有的问题并非源于自身,而是源于那些黑暗势力的排斥。
美好的事物无法左右世界的走向,也无法掌控自身的命运轨迹。世间的不公与黑暗,实乃一种常见的现象。
上半部分,描绘了梅花生长之地的凄惨与严酷。其内在因素固然存在,但外在的社会因素才是关键所在!
周颐曾言:“词作之妙,在于淡雅而深远,虽仅描绘景物,却能让意境自然流露于文字之外,此乃词坛高手之作。”(《蕙风词话》)换言之,作者之所以不惜笔墨描绘众多“景物”,正是为了捕捉梅花的“神韵”;正如田同之在《西圃词说》中所言:“擅长抒情的词人,其精髓恰在于对景物的精妙描绘。”上阕的四句词,可谓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读者能从这连串的景物描写中,深切感受到作者在特定情境下所抒发的愁绪。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卜算子·咏梅赏析解读?带你领略陆游孤高雅洁的志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