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九年,刘禹锡在二十一岁那年金榜题名。他才华出众,深得丞相杜佑的青睐,得以在朝廷中担任监察御史一职。不久,以围棋技艺闻名遐迩的王叔文赢得了唐顺宗的信赖,掌握了朝政大权。王叔文对刘禹锡同样青睐有加,甚至将他视为未来的宰相人选。随后,王叔文着手推行改革,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均投身其中,成为改革集团的一员。然而,这场被称作永贞之变的变革却遭遇了众多反对者,尤其是宦官集团中的俱文珍等人,他们迫使唐顺宗退位,并拥立唐宪宗即位。因此,这场历时一百余日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叔文被贬谪并最终丧命,刘禹锡同样被贬,起初被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再度被贬为朗州司马,自此开启了他长达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涯。在这长达二十余年的岁月里,他历任朗州、播州、连州、夔州等偏远地区的官职,那段岁月里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磨难,恐怕唯有他自己方能深刻感悟。
公元826年,刘禹锡奉旨返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邂逅了著名诗人白居易。两人畅饮欢谈,于酒宴间,白居易挥毫泼墨,创作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予刘禹锡:为我斟满酒杯共饮,携手执筷击打盘盏吟唱。诗中赞誉你为国手,却无奈命运多舛,头顶压力难以摆脱。放眼望去,风光无限,而你却长久孤独;满朝文武,唯有你官职蹉跎。纵然才名显赫,二十三年间,你的才华已折损太多。诗篇中赞颂了刘禹锡的卓越才情,同时对于他遭受贬谪二十三年的艰辛历程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流露出深深的同情之情。刘禹锡在阅读后,亦提笔创作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以此向白居易表达感激。在这首诗中,“酬”字意指以诗歌进行回应。而“乐天”则是白居易的字,用以称呼他。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巴山楚水之地,一片凄凉,刘禹锡在此度过了二十三年的流放生涯。他曾被贬至朗州和夔州等地担任地方官员。夔州隶属巴郡,朗州则位于楚地,这两个地方在唐朝均属偏远荒芜之地。自首次被贬官以来,直至重返洛阳,他的贬谪生涯已历时二十三年。所谓“弃置身”,即指那位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此诗所蕴含之意,乃是在巴山楚水这等地域荒凉之处,作者历经了二十三年的流放生涯。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无尽的忧伤与对命运不公的强烈不满。
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吟咏着听到的笛声,仿佛又回到了往昔。在西晋那个年代,向秀与嵇康,两位竹林七贤中的好友,彼此间情谊深厚。嵇康因反抗司马家族的统治而遭不幸,命丧黄泉。而向秀在经过嵇康故居时,恰逢旁人吹奏笛音,那悠扬的旋律勾起了他与嵇康共度美好时光的回忆,于是挥笔写下《思旧赋》一篇。刘禹锡在此处引用此典故,用以怀念那些曾经的旧友,如王叔文、柳宗元等。
王质前往乡间,仿佛成了枯朽的柯木之人。在南朝梁的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有一则故事如此记载:在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王质的男子,他手持斧头前往石室山伐木,途中目睹了几位童子正在下棋、吟唱。他驻足观看,其中一位童子赠予他一枚类似枣核的物品。王质将此物含于口中,顿时饥饿之感消散。不久,那位童子询问王质为何迟迟不离开。王质这才意识到情况,当他站起身准备离开时,惊讶地发现手中的斧柄(柯)已经全部腐朽。回到村庄后,他方才得知自己已经度过了百年时光,与他同龄的人早已不在人世。此后,那座山便被命名为烂柯山,位于现今的浙江省衢州市。这两句诗表达的是:怀念旧友,徒然吟咏闻笛之赋,归来后却发现自己宛如那把斧柄腐朽的王质。这里的“翻”用作副词,表示“反而”。此典故可作“犹如”解,亦或称作“仿佛”。作者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被贬谪二十三年的感慨,同时,也借此故事传达了世事变迁,人事已非,晚年归乡宛如隔世之感。
沉船之畔,千帆竞发,病树之侧,万木争荣。其中,帆象征着船只。此诗寓意深远,诗人通过描绘生机勃勃的景象,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他对仕途沉浮、世事变迁的乐观态度和宽广胸怀。人们现在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经常用它来阐述新的事物终将取代旧的事物,社会始终在进步,未来无疑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今日聆听君吟唱一阕歌,暂且借助杯中佳酿提振心神。其中“歌一曲”指的是先前白居易赠予刘禹锡的那首诗作。“长”字寓意着增长、振作。此句意谓:今日有幸听闻你为我吟咏的诗篇,姑且借助这杯美酒激发斗志。这既是对友情的感激之情,亦是与友共勉,彰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全诗情感深沉,起初流露出被贬后的愤怒、忧伤与失落,随后在结识友人后转变为开朗、积极的心态,既在忧郁之中透露出豪迈,又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智慧,同时亦具备显著的艺术魅力。
【真题演练】
1.诗歌颔联运用 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被贬归来的感触。
在沉没的船只旁边,千帆竞发;在枯萎的树木前方,万物复苏。这一联诗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来传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首联中,“凄凉地”与“弃置身”二词,透露出诗人长期流放他乡的苦楚之情,以及长久积压在心中的愤懑情绪。
颔联描绘了诗人重返久别的故土,尽管物是人非,但内心却充满了喜悦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如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尾联揭示了酬赠的主题,既是对朋友关照之情的感激之词,也是与朋友相互激励的共勉之语。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历来备受赞誉,若从诗人的内心情感及蕴含的哲理两方面来探讨,我的理解如下:
诗篇中提到的“闻笛赋”与“烂柯人”这两个历史典故,共同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何种思想与情感?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7.对全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我自被贬居于巴山楚水这片荒凉之地,至今已有二十三个春秋。
颔联不仅透露了被贬谪的漫长岁月,还描绘了世事无常的景象,以及重返故地后那份陌生与哀愁的情感,其内涵极为深邃。
颈联通过沉舟与病树的对比,勾勒出一幅千帆竞逐、万木争艳的充满活力的画面,同时抒发了诗人对于官场起伏、世事无常所感到的无奈、哀愁和感慨。
在伴侣的深情关照中,刘禹锡写下了他决心振作,重新投身于生活的篇章,这一尾联充分展现了诗人那坚定不移的意志。
8.本诗标题中的“乐天”是指 。
9.用“/”划分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0.这首诗的颈联蕴含了什么哲理?
11.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
12.这首诗的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13.阅读下面两首诗,进行诗歌鉴赏。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日上奏至九重宫阙,次日便被贬谪至潮州八千里外。立志欲为圣上除去弊端,却又不忍心浪费余生之岁月。
秦岭云雾缭绕,家在何方?蓝关雪压,马儿停滞不前。深知你远道而来必有深意,愿你在瘴江边妥善安放我的遗骨。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略)
乙诗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位人物分别是向秀和王质。
(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14.对全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首联中的“凄凉”二字,轻描淡写,却道尽了无数苦楚!其中“弃置身”一词,鲜明地揭示了贬谪与被遗弃的境遇,字句之间无不透露出无尽的忧伤与凄楚。
B、诗人借助闻笛赋与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自己被贬后归来的感慨;往日的知己,多数已经离世,如今他独自归来,面对物是人非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悲痛与怅惘之情。
颔联诗人将自己比作千帆和万木,巧妙地选取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作为对比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天地间万物不断更新、永不停息的生命力。
尾联凸显了答谢的深意,与首联相呼应,既流露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又蕴含着相互鼓励的寓意。整首诗情感真挚,既在沉郁之中透露出豪迈之气,又在奔放之中蕴含着哲理思考,具备极强的感染力。
15.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首诗作是作者对白居易的回应,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因政敌的打压而遭受长期流放至偏远之地的愤懑与不满之情。
回首往昔,诗人感慨万千,书法之中不仅流露了对过往的怀念,更巧妙地点出了酬答诗题的意境。他巧妙地从时空两个维度入手,描绘了自己被贬至偏远之地的景象,以及那段漫长贬谪岁月的深远影响。
C、在第三、第四两句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典故来传达自己归来的心情。通过《闻笛赋》这一典故,作者表达了对有人相念的深切怀念;而《烂柯人》这一典故则抒发了作者对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的感慨。
长精神,亦即振奋精神,这一表达彰显了诗人渴望重返生活舞台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白居易对这首诗的颈联赞不绝口,称之为“神妙”。此联巧妙地将景物、情感与哲理融合,将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以下从某一角度对这一联进行赏析。
17.请说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的妙处。
这首诗的作者情感丰富且多端,其情绪从悲痛与失落逐渐转变为深沉的惆怅,最终情感真挚流露,于沉郁之中透露出豪放的气息。
今日聆听您的歌声,其中所提到的“您”是指谁。而“暂凭杯酒”中的“长”字,其含义为提升或增强。
在诗篇中,刘禹锡并未直接表露自己无辜遭受长期贬谪的苦楚与愤怒,却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充满情感色彩的词汇,使得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其中的情感。
古人品鉴此诗时曾言:“看似寻常的结尾,实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容忽视。”接下来,我们不妨来细细品味尾联中的“长精神”这三个字。
22.题目中的“酬乐天”是什么意思?
23.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心情酸楚而愤懑。
B、颔联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沉舟、病树呼应了首联。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参考答案】
1.用典(运用典故)
诗人以“沉舟”、“病树”之喻抒发了对命运多舛的深切感叹与难以平复的情感;同时,又以“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描绘了其刚毅向上、乐观积极、胸怀宽广的人生态度。
3.B
此联描绘了诗人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守坚定的意志和充满活力的乐观态度。(亦或是即便身处困境,他并未沉沦消极,反倒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坚定不移的坚韧精神。),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陈旧的事物终将消亡,新兴的事物必将崛起,社会在不断发展,未来充满无限希望。(亦或是蕴含着事物更迭的规律,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1)怀念故友(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该文主要传达了作者在悲伤之中仍能展现出乐观与豁达的情感;尽管作者通过描绘凄凉之地、被遗弃之身、听笛赋诗、朽木之人、沉没之舟、病态之树等手法来抒发内心的苦闷,然而千帆竞发、万物复苏的景象更是彰显了作者乐观与豁达的胸襟。
7.C
8.白居易
9.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0.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2.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13.(1)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
共同之处:均展现了遭贬谪后难以言表的悲愤情绪。差异之处:甲诗虽充满哀愁,却蕴含着豪迈之情,彰显了为消除弊端不惜耗费晚年精力的坚韧意志;乙诗则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官场起伏的豁达与乐观心态。
14.C
15.B
这两句诗蕴含着一种关于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通常用以阐述:无论是衰落的事物还是其衰落,新兴的事物都会依照其内在的法则继续前行。个人的得与失并不重要,社会始终在向前迈进,新生的力量终将取代陈旧的事物。未来充满希望,前景一片光明。
诗人以描绘沉舟之侧仍有众多帆船竞相前行的景象,以及病态之树前依旧生机勃勃、万物争艳的春景,传达出自己在困境中仍保持自信、乐观、豁达与洒脱的内心情感。
在沉舟之侧,千帆竞相驶过;在病树之前,万木争相茂盛,共同勾勒出一幅视野辽阔、充满生机的景象,令人倍感振奋。
诗句借助闻笛赋与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被贬后归来的深切感触。昔日投身政治革新的众多好友,如今均已离世,独自归来,面对物是人非的景象,恍若隔世,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悲痛与怅惘。
18.心酸愤懑 慷慨激昂
19.白居易 振作
20.凄凉地 弃置身
长精神意味着振奋精神,这一表述彰显了诗人坚如磐石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或者说,这三个字透露了作者的心态,他并非沉溺于消极和气馁,而是决心振奋精神,奋发向前,重新投身于生活之中。
22.酬答白居易。以诗赠答白居易。
23.B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就寝,恰好月光透过门户洒入屋内,让我心情愉悦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欢乐的人,我便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尚未入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地面宛如一池清澈的积水,水中的水草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甲:这首诗是刘禹锡赠予友人的应和之作,他以此自喻。【乙】该文则描绘了作者在被贬至黄州期间的日常点滴,作者自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向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根据上面的诗文,填写下表。
篇目
作者自我排遣的方式
作者相同的生活态度
【甲】
喝酒振奋精神
②
【乙】
①
4.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甲诗的开头部分揭示了被贬谪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乙文则首先进行了叙述,详细说明了夜晚游览的时间、地点以及其起因。
甲诗情感跌宕起伏,既显露出深沉的忧郁,又不乏豪迈的气概;乙文巧妙融合了多种表达手法,细腻地描绘出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甲的诗与乙的文均创作于作者遭受贬谪之际,其文字之中流露出的苦涩与凄凉之感溢于言表。
甲的诗篇与乙的文章均流露出深沉的情感,既是对自我的激励,亦是对朋友的相互鼓励。
【参考答案】
1.白居易 病树(沉舟)苏轼 闲人
庭院里的月光宛如积聚的清水,清澈透明,水中的藻类与荇菜交织错落,原来那是竹与柏的倒影。
3.①寻友赏月 ②乐观豁达
4.C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至巴陵郡担任地方官。到了第二年,当地政治清明,民众和睦相处,各项事业得以全面恢复。于是他决定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其原有规模,并在楼上刻写了唐代及当代名家的诗词文章。他嘱托我撰写文章来记录此事。
巴陵的壮丽景色,尽收洞庭湖一湖之中。它怀抱远山,吞吐长江,波涛汹涌,无边无际;晨曦与夕阳交替,景象千变万化。这便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前人的描述已经详尽。然而,它北连巫峡,南接潇湘,迁客与骚人常在此相聚,观赏景物时的情感,难道不会有所不同吗?
若雨势连绵,数月未见晴朗,阴风猛烈呼啸,浑浊的波浪冲天而起。日月星辰隐藏光芒,山岳隐没其形。商旅无法前行,船帆倒下,船桨折断。黄昏时分,一片昏暗,虎啸猿啼声声入耳。登上此楼,便会心生离乡背井之愁,忧虑被人诽谤和嘲笑,眼前一片凄凉,感慨万分,悲痛不已。
若逢春光明媚,景色宜人,湖面波澜不兴,天空与水面相接,一片碧蓝无边。沙鸥在空中盘旋,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水中游弋。岸边芷草与汀上的兰花郁郁葱葱,一片青翠。有时烟雾消散,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波光闪烁,静影沉璧。渔夫的歌声此起彼伏,相互应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登上这座楼台,心情豁然开朗,荣辱皆忘,举杯对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嗟乎!我曾探寻古代仁者的心灵,或许与这两种情感有所不同。这是为何呢?他们不因外物而喜悦,也不因个人得失而悲伤。身处朝堂之上,他们忧虑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之远,他们又担忧君主的安危。无论是进取还是退隐,他们总是忧虑重重。那么,何时才能感到快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先为天下的忧患而忧虑,后为天下的乐事而欢愉”啊!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将归属于何处呢?
该诗的创作人是来自(朝代)的刘禹锡;而那篇文章的作者则是(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列对两篇作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甲诗乃作者为答谢友人所作,乙文则是作者受友人之邀而创作。
乙文与甲诗均流露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所感受到的辛酸与不满情绪。
甲诗的颔联通过描绘景物,传达了人生的智慧,实现了景色、情感与道理的完美融合。
乙文在描绘景物并抒发情感之后,巧妙地转向了议论,其中隐晦地透露出了作者的个人生活理念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两篇作品均与作者遭受贬谪的经历紧密相连。【甲】诗在结尾处,尾联句与【乙】文在结尾段落,二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甲】诗与【乙】文在创作动机上存在共通之处,二者均传达了(1)的情感内涵。
甲诗的结尾部分透露出作者即便遭受贬谪,仍旧保持着(2)的人生态度;而乙文的最后一句则显现出作者即便身处江湖的遥远之地,对“古仁人”依旧怀有(3)的深厚情感。
学习经典知识,成就大好人生!
二十年专注文言,读经典,学文言!
【才华横溢的刘禹锡为何会被贬官?贬官生涯竟长达二十多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