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聆
听
诗
之
美
腹
有
诗
书
气
自
华
读诗书使人灵秀
诗词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系汉族人士,生于唐朝,彭城(今徐州)为其出生地,祖籍洛阳。他不仅是唐朝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子孙。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并成为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在唐代中晚期,刘禹锡以其诗歌成就著称,被誉为“诗豪”。他的家族世代传承儒学,形成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中的关键人物。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与官场起伏的宽广胸怀,彰显了他坚定的信仰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揭示了新事物终将替代旧事物的必然趋势。
刘禹锡的这首应和诗,承接了白居易的诗意,深入表达了他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在白居易的赠诗中,他对刘禹锡的境遇充满了深深的同情,诗的最后两句是:“也明白才华和名声本应受损,但二十三年的损失实在太多。”一方面,他感叹刘禹锡不幸的命运,另一方面,他也对刘禹锡的才华和声望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蕴含着赞美,显得格外含蓄。白居易在其诗作之尾提及“二十三年”,故刘禹锡便在诗篇开端续写道:“巴山楚水之地,凄凉无比,我已流放此地二十三年。”他独自居住在这偏远的巴山楚水之间,岁月如梭,转眼已过二十三年。这种相互间的你来我往,无不彰显了他们之间推诚布公的深厚友谊。
诗人不禁感慨万分,吟咏道:“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听闻笛声,便想起了那篇《闻笛赋》,而当我回到故乡,却发现如同久别的烂柯之人。在外漂泊了二十三年,如今归来,却发现许多老友已离我而去,我只能通过吟诵《闻笛赋》来表达我的哀思。这次归来,仿佛穿越了时空,一切都已变得陌生,不再是往日的景象。”王质烂柯的典故被引用,既暗指了自己被贬谪的漫长岁月,同时也展现了世间万物的更迭,以及重返故地后那种陌生与失落的情感,其内涵极为深厚。
白居易赠诗中提及“举目四望风光无限,独我长年孤寂,满朝文武皆升迁,唯我独守荒凉之地,虚度光阴,实为刘禹锡鸣不平。对此,刘禹锡在回赠的诗中写道:‘沉舟之侧,千帆竞发;病树之前,万木争春。’他以沉舟、病树自喻,虽感忧伤,却也显得颇为豁达。”舟沉岸边,千帆竞相扬帆起航;病树之旁,万物正迎春绽放。他于白居易的诗篇中寻得此二句,却以此劝慰其无需因自身孤独与时光虚度而感到悲伤,对于世态的更迭与官场的起伏,他展现出宽广的胸怀。此二句诗情与白居易之“命运压制头顶无可奈何”、“深知才华终将被名利所折”之意相契合,然而其思想层次却更高,内涵亦更为深远。即便历经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他亦未因此而意志消沉。正如他在其他诗作中所言:“不要说日落时分已晚,晚霞依旧映照天空。”这棵病态的树木依然渴望焕发新生,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两句诗描绘生动,至今仍频繁被人引用,并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用以阐述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沉舟”这一联诗的突然兴起,使得之前的伤感低沉情调得以转变,尾联因此顺势而下,吟出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诗句,明确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旨。诗人并未一味陷入消沉,转而笔锋一转,相互慰藉,相互鼓舞,展现出对生活的信心未泯。尽管诗中充满了感慨,但读来给人的感觉并非消沉,而是充满了振奋。
整体而言,诗歌的开头部分以忧伤而低沉的调子,回顾了诗人遭受贬谪的过往生涯。在接下来的颔联中,诗人通过引用典故,巧妙地暗示了自己被贬的时间之久远,同时传达了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重返故地后对人事变迁的迷茫与惋惜。颈联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所在,亦成为了流传千年的名言。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喻,虽历经贬低,新人辈出,但这也让他感到一丝欣慰,彰显了他宽广的胸怀。尾联自然地揭示了酬答的宗旨,流露了诗人决心重返尘世、勇往直前的决心与毅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刘禹锡的诗词蕴含怎样的人生感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