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创作背景及赏析
《武陵春》一词倾诉了国破家亡的深切哀愁,其中“愁”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婉约词派的风格,令人反复咀嚼。下面,小编将为大家揭晓《武陵春·春晚》的创作背景和赏析,敬请期待!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即李清照在浙江金华避难期间。据黄盛璋在《李清照事迹考辨》中提到,词中所描绘的是暮春三月的风光,因此应判定为绍兴五年三月之作。另外,《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中记载,绍兴五年乙卯年,金兵侵犯滁州,并围攻亳州。同年壬午,伪齐军队侵犯安丰,韩世忠在大仪镇对金兵进行游击战,并取得胜利。乙丑年,金兵围困承州,又进攻濠州,而宋高宗则前往平江。李清照在《打马图》的序文中提到:“今年十月初一,听闻淮河上空警报声起,浙江的百姓纷纷东奔西逃,南逃北走。那些居住在山林中的人渴望迁往城市,而城市居民则谋求迁入山林。途中络绎不绝,人人都在寻找新的安身之所。易安居士从临安溯江而上,历经严滩的艰险,最终抵达金华,并在陈氏宅邸定居。”当时金兵入侵,夫君不幸离世,家中珍藏的金石古玩几乎丧失一空,作者孤身一人,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四处漂泊,历经人生道路的坎坷与磨难,境遇十分凄凉,内心深处充满了无尽的悲痛。
赏析
自古以来,关于抒发忧愁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有的直接表达内心情感,“驾车出游,借此抒发我的忧愁”(出自《诗经·邶风·泉水》);有的巧妙运用比喻,“请问你有多少忧愁,恰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李煜《虞美人》);有的将忧愁融入景色之中,“菊花在愁烟中摇曳,兰花因露水而哭泣,罗幕轻轻透着寒意,燕子双双飞向远方。”(晏殊《蝶恋花》);……这些作品都颇具趣味,各具一格。李清照的《武林春》在抒写愁绪方面独树一帜,她独创的辞藻,运用细腻而曲折的艺术技巧,精准地传达了其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因而具备了非凡的审美品质,也因此成为了后世广为传颂的抒愁佳作。
该词创作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彼时北方国土沦陷,词人丈夫不幸离世,词人孤身一人流离至浙江金华。这首词中所抒发的,正是那种国家破碎、家庭倾覆的深切忧虑。尽管词中仅以“愁”字收尾,但“愁”字实则贯穿了整篇词作,成为其核心的线索。这首词作深藏不露,含蓄而细腻,其节奏跌宕起伏,正如黄了翁在《蓼园词话》中所言“短幅之中蕴藏着无尽的曲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婉约词派的独特韵味,令人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风停尘香花已谢尽”,此句实则仅表达了风吹落花的景象。然而,深入思考,“风止”之前,定是狂风暴雨肆虐之际,词人或许被困室内,其内心的忧愁与苦闷不言而喻(这也为下文“也拟泛轻舟”埋下了伏笔)。“尘香”二字,暗示着天空已转晴,落花化作泥土,流露出对美好景色遭受破坏的哀叹之情。“尘香”之所以被提及,是因为“花已尽”这一说法,同时它也使得“愁”的情感更加深沉,仿佛蕴含着“落花流水春已逝”的感慨。这句话曲折多变,节奏感强烈。“日晚倦梳头”,指的是太阳已经升高,却仍感到疲倦,没有心思去梳理头发。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细节描写,恰恰揭示了作者在国难家仇的重压之下,那种不言而喻、难以抒发的悲凉心境。环视四周,丈夫的遗物依旧摆放着,看到这些物品,不禁让人怀念起遥远的北国故乡;然而,“物是人非”,眼前的景色与往昔已大不相同,悲情油然而生;心中涌起一种万事皆休、无尽的孤独感,于是用“事事休”这三个字来总结这一切。这一切究竟该如何说起呢?正想要开口,泪水却早已夺眶而出,“欲语泪先流”这句话,已无法抑制悲伤情绪的喷涌而出,宛如“肠一日而九回”,凄美动人。至此,词的上片收缩,一腔愁苦的高潮暂时告一段落。
听说双溪春色依旧迷人,语气突然转变,诗人先前泪水涟涟,此刻却打算“也拟泛轻舟”去游玩,仿佛微微透露出一丝喜悦,内心波澜起伏。然而,“闻说”只是从旁人那里得知,由此可见诗人整日独处,无乐可寻;与上片中的“风住”“日晚”相呼应。“尚”、“也拟”表明诗人心中萌生了游春以解忧愁的念头。人尚未成群结队,心中情绪却已转变:“恐怕”那双溪的小舟,难以承载如此沉重的忧愁。于是,唯有闭门独自承受痛苦,让心灵得以消解。上文中的“欲语泪先流”一句,便揭示了这其中的原因。整体来看,这段下片主要表达的是,短暂的春游活动,无法抚慰词人心中的巨大忧愁。作者巧妙地运用“闻说”“也拟”“只恐”等虚词,巧妙地盘旋往复,辗转腾挪,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将自己身处特定环境时瞬间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情感细腻,令人回味无穷。
这两句已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愁”原本是心中难以言喻的抽象情感,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达。然而,作者独具匠心,竟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它安置在小船上,让人感受到一种切实可感的立体形象;同时,作者还担心愁绪过于沉重,小船无法承载,这样一来,愁便显得有了分量;再与前文的“轻”字相呼应,仿佛能够看到小船在沉重的愁绪压迫下,逐渐下沉至水面的情景,从而产生了一种生动的动态效果。其将无形变有形,意蕴独到,想象非凡,堪称描绘忧愁的绝佳诗句。李清照在抒写忧愁方面尤为出色。在本词中,她将忧愁描绘得有形、有重、有动;在其他词作中,她又赋予忧愁以长度:“如今又添一缕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烈感:“又有哪家吹笛,搅动浓重忧愁?”(《满庭芳》)等等。这些描写生动形象,意境深远。
《武陵春》这首词作,从某一角度展现了战乱年代人们普遍的离愁别绪。李清照巧妙地将那个时代的悲凉融入了她有限的艺术创作之中,使得这首词作具备了典范性。因此,这首词不仅具有了艺术审美的价值,同时也赋予了社会审美的意义。
【李清照 武陵春 武陵春中一个愁字尽显国破家亡忧,你品出几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