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燕·咏燕中描绘的春燕软语商量不定,究竟有何动人意境?

更新:05-1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双双燕·咏燕拼音版注音:

过了春天,步入杜连木中,感受着逐年递增的寒冷。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拆除了阻碍,便顺畅地进入了旧时的河道旁。景象宛如一道古老的风景。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又凉,恰到好处。

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舞动花瓣,娇嫩的花瓣轻轻绽开,映衬出绚烂的红色光影。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fāng jìng 。 qín ní yǔ rùn 。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征飞,静夸清俊。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明。应是秋期正稳。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

遗忘已尽,天涯信念依旧。

便忘了、天涯芳信。

绸缎轻披双蝶,日日绘染碧坪。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双双燕·咏燕翻译:

春社佳节已过,众人便在楼阁的帘幕间穿梭,屋梁之上积满了往日的尘埃,显得寂寥而冷清。羽翼分开,想要暂时栖息,却又试图回到旧巢,共同栖息。好奇地环顾四周的雕梁画栋,低声细语,商量个不停。突然间,轻盈地飞起,掠过花丛,宛如剪刀般的翠尾,划破了红色的花影。

小径之上,花香四溢,春雨轻柔地滋润着泥土。它们欢快地贴近地面,竞相飞翔,仿佛在比拼谁更加俊美灵动。夜幕降临,我回到红楼,已饱览了昏暗中的柳枝与花朵的倩影。然而,我全然不顾远在天涯的游子,未曾回复他的信件。这可让闺中的病弱佳人愁眉不展,她日夜守在画栏边,双眼望穿,期盼着我的归来。

双双燕·咏燕赏析:

燕子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诸如杜甫的诗作,晏殊的词作等,然而在众多古典诗词中,若要论及整篇以燕子为主题的佳作,则不得不提及史达祖的《双双燕》这首词。

这首词中对燕子的刻画极其生动。全篇虽未直接提及“燕”字,却句句描绘燕子,形态美艳,栩栩如生。同时,描写又不显得冗杂。“春社”过后,春分时节,气候渐暖,百花盛开,据传燕子在此期间从南方飞回北方。词人仅以时节为引,便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燕子的归来。此处的巧妙之处在于,它隐含着一种事先准备的意味,仿佛是未雨绸缪的模糊暗示。这样的表达既节省了文字,又让诗意显得含蓄而深刻,激发了读者的联想。通过“度帘幕中间”这一描述,进一步暗示了燕子的归来。“去年尘冷”则暗示了这是旧燕的重归,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变化。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北归的燕子飞入往日的家帘幕,那红楼华屋、雕梁画栋依旧如故,然而,不同的是,屋内空空无人,尘封满目,这不禁让燕子感受到了一丝冷落与凄凉。

双燕徘徊,似欲栖息却迟疑不前。它们已远离旧巢多日,去年留下的尘埃显得有些冷清,似乎有所改变。因此,它们在帘幕间穿梭,来回张望,试图辨认那熟悉的环境。燕子对旧巢怀有深情,于是试探性地飞入,想要与旧巢并肩。然而,由于“欲住”的犹豫,它们并未立即停留,而是再次仔细观察那雕梁画栋,同时以柔和的声音相互商讨,仍未作出决定。这小小情事,描绘得细致入微,曲折动人,宛如一对年轻夫妇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的温馨情趣。沈际飞评价这几句词时,称赞道:“‘欲’、‘试’、‘还’、‘又’四字运用得恰到好处。”(《草堂诗馀正集》)其妙处在于这四个虚词,层层递进,生动地展现了双燕内心的情感波动。

燕语呢喃,宛如轻声细语,传神入微,其中“商量不定”描绘了它们相互交谈,亲昵商量的情景。而“软语”一词,则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声音的轻柔、温婉,仿佛一对情深意切的恋人。人们常以燕子双栖来比喻夫妻,这样的描写恰好契合了燕侣的特性。或许,这便是从诗词的精妙描绘中获得的灵感吧!果不其然,经过一番商议,这对燕子伴侣最终选择在此地安家落户。随后,它们翩翩起舞,轻盈地掠过花朵,翠绿的尾巴在红影中划过,共同在明媚的春光中开启了既忙碌又愉快的全新生活。

芳径之上,芹泥因雨而滋润,紫燕常以此筑巢。此地风调雨顺,芹泥尤为湿润,堪称安居乐业之佳境。燕子们悠然自得,成双成对地从天际直冲而下,贴近地面翩翩起舞,相互追逐,仿佛在竞相展示谁飞得更轻盈、更优雅。这片广袤富饶的北方大地,不仅芹泥宜人,花草树木亦各具特色,美景不胜枚举。燕子陶醉了,到处飞游观光,一直玩到天黑了才飞回来。

晚霞映照下,红楼渐隐,目送柳絮飘飞,花朵朦胧,春意盎然,令人陶醉。她们的生活,如此欢愉、自在、幸福。夜幕降临,它们成双成对,栖息一处,其乐融融。然而,在这份喜悦中,却忽略了“天涯传书”的重托。在双燕归巢之前,一位远方的游子曾托付它们将一封家书带回,可惜它们竟然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意外的疏忽,让人不禁唏嘘。这一转变之下,画面中呈现了红楼中的思妇倚靠在栏杆上远眺的情景:“眉黛愁眉紧锁,日复一日独自倚靠在画栏之上”。双燕的疏忽大意,使得那位读书之人备受愁绪,期盼之情愈发深切。

这结尾的两句,似乎与全文所赞颂的燕子形象有所偏离,转而描绘了红楼中的思妇。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离题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正是词人独具匠心之所在。试想,词人为何不惜笔墨,细致描绘燕子在旧巢徘徊,犹豫不决?对于燕子而言,这是对“去年尘冷”这一新变化的感慨,实际上,这正是在暗示人去楼空、深闺寂寞的人事变迁,只不过词人未曾明言而已。到了最后,将意思推开一层,融入闺情更有馀韵。

词人笔下的这对燕子,其描绘的和谐美满生活,是在红楼清冷、思妇伤春的背景下巧妙嵌入的。他以燕子间不离不弃的亲密关系,巧妙地与思妇独自倚靠画栏的孤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随后,他又着重描绘燕子悠然享受大自然美景的欢愉,再次与思妇愁眉不展、翠黛双蛾的境遇形成强烈对照。作者对燕子所展现的自由、欢快、和谐的生存状态的描绘,实则蕴含着对人生的某种感慨与寄托。这种写作手法,打破了宋词传统中以人为核心的题材结构,转而以燕子为主角,将人作为陪衬;通过描绘红楼中思妇的忧愁,旨在反衬双燕的和谐生活,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者自然会从燕子的幸福联想到人的悲剧,然而作者却有意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其中的深意。此等笔法,因增添了几分曲折,故而别具一格,充满韵味,更能细腻而深刻地描绘人生百态,显得匠心独运。然而,在描绘燕子与人之间的相互映衬与比喻时,二者既紧密相连,又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处理方式堪称吟咏燕子题材的极致境界。

双双燕》这首咏物词,赢得了前人的极高赞誉。王士祯曾言:“咏物至此,人巧已至,天工难及!”(《花草蒙拾》)此词巧妙地塑造了燕子成双成对、恩爱动人的美好形象,不仅将燕子人格化,还细致描绘了它们的动作与神态,力求每一处都贴合燕子的特性,形神兼备,仿佛将燕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在描绘燕子飞翔的场景时,便展现了多种不同的姿态。燕子在空中轻盈地掠过花木枝头,其翠尾犹如剪刀般划破花影,展现出捕捉昆虫的敏捷姿态。“飘然”一词不仅描绘了燕子的轻盈,还透露出它在捕食时的迅速与专注,故而又有“快拂花梢”之形容。燕子的飞行轻盈且体型小巧,其翠尾在空中展开,宛如剪刀一般,轻松地划过花梢,仿佛将红花分开,呈现出“分开红影”的景象。燕子在飞翔时,常展现出一种贴近地面、激烈争夺空中的独特姿态,这便是它们的一种特别飞行方式。在天空阴沉、预示着即将降雨的时刻,燕子们的飞行高度往往极低。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对燕子有着极为细致的观察,其用词之精准,令人赞叹。诗词中不仅描绘了燕子筑巢的习性,还生动地再现了它们呢喃细语的声音,每一处描写都栩栩如生。诸如“帘幕”、“雕梁藻井”、“芳径”、“芹泥雨润”等,都是诗词中用来描绘燕子的常见意象。“差池欲留”,“差池”一词源自《诗经·邶风·燕燕》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芹泥雨润”,“芹泥”一语出自杜甫《徐步》诗:“芹泥随燕嘴”。“便忘了天涯芳信”一句,系借鉴南朝梁代江淹《杂体诗·拟李都尉从军》中的“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袖中有短愿寄双飞燕”诗意,却反其道而行,以双燕忘却传递书信的情景来抒发情感。

此词描绘双燕,线条流畅,姿态独特,堪称咏物佳作。然而,若寻求更深层次的寓意,则并无发现。部分学者提出,“红楼归晚”四句似乎隐含了对韩侂胄事件的暗示,虽不失为一说,但终究显得牵强附会,甚至可能削弱了词作深邃、细腻的韵味。

双双燕·咏燕》阅读答案点击查看

【双双燕·咏燕中描绘的春燕软语商量不定,究竟有何动人意境?】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常寂光国学院 家和万事兴公益课!能解决婆媳、夫妻关系及子女教育问题? 下一篇:李清照笔下‘载不动许多愁’!你知道武陵春有多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