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黄帝和正妻嫘祖生了两个儿子:玄嚣、昌意。
玄嚣早年便搬迁至山东,并在那里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了东夷族的首领。他与东夷族的前任首领太昊(伏羲)形成对比,因此人们更习惯于称呼他为“少昊”,亦或是“金天氏”或“青阳氏”。
太昊与少昊的传说故事,实则反映了海岱地域的两大文化阶段——大汶口文化以及龙山文化,这充分揭示了东夷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周公在周朝早期进行了东征,其行动中“践奄”之举是对少昊后裔的征讨;奄地位于现今的山东曲阜;而少昊在鲁国被尊崇为祖先神灵。
黄帝的第二个儿子昌意被派遣至四川的若水(即雅砻江)地区,其表现并不出众;然而,他的儿子却非同凡响,名叫颛顼。
【孙子接了爷爷的班】
颛顼自15岁起便开始协助他的伯父少昊,他在河南杞县的高阳地区被封地,因此人们也称他为高阳氏。
黄帝驾龙腾空之后,年仅二十岁的颛顼接任了天下的统治大权,并将都城设在河南的商丘。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杰出的贡献,颛顼被司马迁尊称为“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
【共工表示不服】
颛顼上位,共工表示不服!
共工乃炎帝之子孙,与黄帝一脉相承的家族间本就存在争执。他本人精通水利(被后人尊称为水神),自认为颇有功绩,因而执意要与颛顼一较高下。
经过数场激战,共工遭受了惨重的失败。愤怒与羞愧交织的共工,最终愤怒地撞击了那座承载天地之力的不周山。
(敲黑板:不周山传说在昆仑山附近,被认为是天边了)
擎天柱断裂,天空破开了一片,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西北的天空变得越来越低沉;与此同时,维系东南大地角的绳索也断裂了,大地随之向东南倾斜,从而形成了“百川汇入东海”的景象。
(敲黑板:“天倾西北”,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相吻合)
经历这场巨变,森林遭受了火灾的肆虐,洪水开始迅猛上涨,野兽也纷纷肆虐。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
共工战败的传说中,他的对手包括颛顼、帝喾、祝融,甚至还有神农、女娲等众多版本,这些不必过分追究;总之,天柱断裂,天穹塌陷!
【女娲补天】
在困境之中,女娲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她首先将五彩斑斓的石头熔炼,用以填补天空的裂缝;接着,她砍下神龟的四只脚,将其作为支撑天穹的巨柱;随后,她利用草木的灰烬吸收了从天而降的洪水,并运用神力驱散了凶猛的野兽。最终,世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敲黑板:“一柱擎天”常用来比喻某人担负重任,支撑大局)
女娲在中国神话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她的故事主要围绕造人以及修补苍穹展开。
人类起源的神话包含两个不同的说法。第一个版本是众人皆知的,讲述的是女娲用泥土塑造了人类,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人类的始祖;或许是因为这个版本太过神奇,才衍生出了第二个版本:女娲与伏羲这对兄妹结为夫妻,共同繁衍后代,因此被尊称为“婚姻之神”。事实上,这个传说隐含了在早期母系社会中,人类从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演变过程。
关于补天的传说,或许源自于人们对远古大自然灾难的深刻记忆,这一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然灾害顽强抵抗的决心。
女娲以五彩斑斓的宝石修补苍穹,这或许象征着来自各个角落的力量汇聚一堂,齐心协力,共同对抗自然界的挑战。
从现代视角审视,修补天空等同于捍卫受损的地球大气;而利用草木灰吸收积水,则是为了优化土地状况,治理水患问题。
与西方的神话传说相异,我国的神话故事中鲜少有关于神灵将世界毁灭的描绘,反而更多地展现了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与建设。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修补苍穹、大禹治理洪水等故事,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把握当今世界的多元性,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依然显得十分关键。
【黄帝后裔的传奇人生?太昊少昊背后竟藏这些秘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