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燕 古典诗词中全篇咏燕的妙词,你知道是史达祖的双双燕吗?

更新:05-1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双双燕·咏燕赏析

燕子在古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象征,诸如杜甫的诗篇,晏殊的词作等,然而在众多古典诗词中,若要论及整篇以燕子为主题之佳作,那便不得不提及史达祖的《双双燕》一诗。

这首词对燕子的刻画极其生动。全文并未直接提及“燕”字,但每一句都巧妙地描绘了燕子的形象,既美艳动人又栩栩如生,毫无冗余之感。“过了春社时节”,“春社”通常在春分前后,那时春意盎然,百花盛开,据传燕子会在此时从南方飞回北方,词人仅点出时节,便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燕子的归来。此处巧妙地蕴含着先见之明的模糊意境,既精简了文字,又让诗意显得含蓄而深刻,激发了读者的联想。“穿越帘幕之间”,更添一层燕子归巢的暗示。“去年尘冷”透露出这是旧燕子归来以及环境的新变。“在这春光明媚的大自然中”,北归的燕子飞入旧居的帘幕,那红楼华屋、雕梁画栋依旧如故,然而,空荡无人的屋内,尘封满目,不免让燕子感到几分孤寂与凄凉。

双燕徘徊于空中,似乎想要栖息却又迟疑不决。它们离开旧巢已有一段时间,去年留下的尘埃显得有些冷清,似乎环境有所改变。因此,它们在帘幕间穿梭,来回徘徊,仔细观察这熟悉又陌生的环境。燕子对旧巢怀有眷恋,于是它们在空中盘旋,试图飞入旧巢,与之并肩。然而,由于“欲住”的犹豫,它们并未立刻行动,而是再次仔细观察那雕梁画栋,同时以柔和的语调相互商议,难以作出决定。这段文字描绘了微小的情感故事,笔触细腻且曲折,宛如一对年轻夫妻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温馨与趣味。沈际飞在评价这些词句时指出:“‘欲’、‘试’、‘还’、‘又’这四个字运用得恰到好处。”(《草堂诗馀正集》)其妙处在于这四个虚词层层递进,生动地展现了双燕内心的情感波动。

燕语呢喃,宛如轻声细语,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商量不定”一词,生动地展现了双燕间你来我往、亲密商量的情景。“软语”一词,描绘出其声音轻柔细腻、充满温情,仿佛将双燕描绘成一对情深意浓的恋人。人们常以燕子双栖来比喻夫妻,这样的描写恰好契合了燕侣的特性。或许正是从诗词的精妙描绘中,得到了这样的灵感吧!果不其然,经过一番商议,这对燕子伴侣最终决定在此地安家。于是,它们便在春光明媚之际,“飘然快拂花销,翠尾分开红影”,开启了既忙碌又充满快乐的新生活。

芳径被雨露滋养,泥土湿润,紫燕常以此地芹泥为筑巢之选,恰因此地气候宜人,芹泥尤为滋润,实乃安居乐业之佳境。燕子们悠然自得,成双成对地从天际直降,紧贴地面翱翔,相互追逐,宛如在比拼谁飞得更轻盈、更优雅。北方之地,不仅芹泥独步天下,花草树木,无一不美,风景美不胜收。燕子陶醉了,到处飞游观光,一直玩到天黑了才飞回来。

夕阳映照下,红楼渐入夜色,柳影朦胧,花影迷离,春日的美景令人陶醉,它们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欢乐、自在与幸福。当它们在黄昏时分双双归来,栖息在一起,那份喜悦无以言表。然而,在这份喜悦中,却意外地“将那遥远的家书遗忘”。在双燕归巢之前,一位远游的游子曾委托它们将一封家书带回,可它们竟然全然忘记了!这意外的疏忽,让人不禁感叹不已。这一转折之后,画面上浮现出红楼中的思妇倚靠在栏杆上远眺的情景:“眉黛翠绿,双眉紧蹙,她日复一日地独自倚靠在画栏上”。而那对燕子却因疏忽大意,让等待书信的人心生愁绪,渴望之情愈发强烈。

这两句结尾,看似脱离了全文所赞颂的燕子形象,转而描绘了红楼中的思妇情怀。初看之下,似乎偏离了主题,实则不然,这正是词人独具匠心之所在。试问词人为何不惜笔墨,细腻地刻画燕子在旧巢周围徘徊,犹豫不决?对于燕子而言,或许是感受到了“去年尘冷”所带来的新变化,实则这是在暗示人事变迁,深闺之中孤寂清冷,这样的情感变化虽未明说,却已悄然流露。到了最后,将意思推开一层,融入闺情更有馀韵。

词人描绘这对燕子时,巧妙地将它们置于红楼的清寂与思妇的春愁之中,通过燕子间不离不弃的和谐生活,巧妙地映衬出思妇独自凭栏的孤寂;随后,他又着力描绘燕子在自然美景中尽情游玩的欢愉,以此与思妇愁眉苦脸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对燕子所展现的自由、欢快、和谐生活的描绘,实则蕴含着对人生某种感慨与情感的寄托。这种创作手法,打破了以往宋词以人为主题的题材结构,转而以燕子为主角,将人作为陪衬;通过描绘红楼中思妇的忧愁,正是为了更加凸显双燕生活的美满,从而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读者自然会从燕子的幸福联想到人类的悲剧,然而作者却有意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其中的深意。此等笔法,由于增添了曲折,更显韵味十足,因此能够更加含蓄、更加深刻地描绘人生,堪称独树一帜。然而,将燕子与人的对比相互映衬,既紧密相连又保持距离,确实是吟咏燕子之词的极致境界。

双双燕》这首咏物词,赢得了前人的极高赞誉。王士祯曾言:“咏物至此,人巧已至天工之极!”(《花草蒙拾》)此词巧妙地塑造了燕子成双成对、恩爱无比的迷人形象,不仅将燕子人格化,还细致描绘了它们的动作与神态,力求每一处都贴合燕子的特性,形神兼备,仿佛将燕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在描绘燕子飞翔的场景时,便展现了多种不同的姿态。燕子在空中轻盈地掠过花木枝头,捕捉着飞舞的昆虫,其翠尾犹如剪刀般划过花梢,将红花分开,展现出一种“飘然快拂花梢”的景象。“飘然”一词既描绘了燕子轻盈的身姿,又暗示了它并非漫无目的地在空中飞翔,而是专注于捕食,故而又有“快拂花销”之形容。燕子的飞行轻盈敏捷,体型小巧,其翠尾在空中犹如一把展开的剪刀,划过花梢,仿佛将红花分开,呈现出“分开红影”的美丽画面。燕子在飞翔时,常表现出一种贴近地面激烈竞争的姿势,这种独特的飞行方式,尤其在天空阴沉、预示着即将降雨的时刻,燕子们的飞行高度会显著降低。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对燕子的观察之细致入微,用词之精准独到。词中不仅描绘了燕子筑巢的习性,还生动地再现了它们轻柔细语的声音,每一处都栩栩如生。诸如“帘幕”、“雕梁藻井”、“芳径”、“芹泥雨润”等,这些词汇在诗词中都是用来描绘燕子形象的惯用典故。“差池欲驻”,这两个字源自《诗经·邶风·燕燕》中的名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芹泥雨润”,这里的“芹泥”取自杜甫《徐步》一诗:“芹泥随燕嘴”。“便忘了天涯芳信”,这句话则是巧妙地引用了南朝梁代江淹的《杂体诗·拟李都尉从军》中的诗句:“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袖中有短愿寄双飞燕”,却反其意而用之,描绘了双燕忘了传递书信的情景。

此词描绘双燕,其形态奇特,神态昂扬,堪称咏物佳作。然而,若寻求更深层次的寓意,则并无发现。部分学者提出,“红楼归晚”等四句似乎隐含着对韩侂胄事件的暗示,虽不失为一种解读,但终究显得牵强附会,反而削弱了词作深邃、细腻的韵味。

【双双燕 古典诗词中全篇咏燕的妙词,你知道是史达祖的双双燕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中国的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电子书 下一篇:青青河畔草:汉代少妇渴望的平凡爱情,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