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乃汉代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收录于《古诗十九首》之中。该诗以第三人称视角描绘,倾诉了一位少妇对爱情的渴望,她渴望与丈夫相互依偎,共度平凡而温馨的生活,甚至能够举案齐眉。此诗布局虽直率却含蓄,实与虚相互衬托;描绘细致入微,细节描写鲜明;运用叠词,充满诗意。诗中描绘了青青河边的草,郁郁园中的柳;楼上的女子,窗前的光景;她妆容精致,素手纤细。曾为歌女,今为游子之妻。游子远行未归,空留她独守空床。
注释解读白话解释词句注释注释解读白话解释⑴郁郁:形容草木茂盛之状。⑵盈盈:描绘举止、仪态优雅。⑶皎皎:明亮洁白。牖(yǒu):古代建筑中室内与堂之间设置的窗户。古时院落从外至内依次为门、庭、堂、室。踏入门后是庭,庭之后是堂,堂之后是室。室门称为“户”,室与堂之间设有窗子名为“牖”,室的北面亦有一个窗子称作“向”。古时候,“窗”这一称谓仅限于指代屋顶上的天窗,而墙壁上开设的窗户则被称为“牖”,后来这一称呼逐渐演变为对窗户的通称。在古代文献《方言》中,对女子美貌的描述常用“娥娥”一词,意指女子姿容出众。而在《说文》中,“倡家”一词用来指代那些从事音乐和歌舞的艺人,即所谓的歌舞妓。此外,“荡子”与“游子”同义,指的是那些离家远行、在外漂泊且难以归家的男子。《列子》中记载,有那些离开故土,四处游历却始终不返回的人,世人便将他们称作放荡不羁之徒,此言可作佐证。
河边那片草地绿意盎然,园中的柳树枝繁叶茂。绣楼上的女子身姿曼妙,她倚窗而立,面容被阳光映照得如同明亮的月亮。她身着鲜艳的衣裳,伸出细嫩的手指轻轻扶着窗户,眺望着远方,期盼着亲人的归来。往昔,她曾是青楼中的一名女子,为了追求正常的生活,她嫁给了游子,成为了他的妻子。不愿让远行的游子长时间在外漂泊,总是不归,让她孤身一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屋,实在是难以承受那份孤独与寂寞。
此诗作为代思妇抒发闺怨的虚构之作,收录于《古诗十九首》之中。关于《古诗十九首》所处的时代背景,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宇文所安提出,中国早期的诗歌构成一个模仿体系,难以找到“古诗”在建安时期之前的明确证据。而木斋则认为,《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时期的众多诗歌,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出自曹植之手。李善在注释《昭明文选·杂诗上》时,对题下注有明确阐释:“皆言古诗,实不知其作者。”他还提出,这些诗作应创作于东汉时期,这一看法自二十世纪以来已成为共识。当代学者综合分析了这十九首诗所体现的情感取向、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精湛的艺术手法,普遍认为它们并非出自同一人手笔,创作年代应介于东汉献帝建安之前几十年。至于《青青河畔草》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此诗的鉴赏家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赏析,指出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日常生活画面,具体内容大致如下:女主角独自站在楼头,身姿曼妙,仿佛置身于风中;她倚靠在窗前,面容明亮,宛如云层中的皎洁明月;她身着鲜艳的服饰,精心打扮;她那如牙雕般细腻的双手,轻轻扶着窗框,长久地伸颈远眺;她看到了园林河畔,绿草如茵,连绵不断,直至远方。河畔青草翠绿,思念之情绵延至远方;遥想那远方,她心中所向往之处,曾在梦中多次显现;她的目光追随草色,探寻着那位远行者的往昔踪迹;她看到了园中那棵茂盛的垂柳,那曾是她折枝相赠的地方,期望柳枝能“挽留”那远行者的心;原来春日的美景,又一次点燃了她重逢的期盼,同时也挑动了她青春的思绪。期盼之中,希望再次落空;在漫长的等待中,情感转变成深深的哀愁。她不由得回忆起生活的无常。她,出身倡家,历经艰辛摆脱了欢场中的泪水与歌声的束缚,终于找到了心满意足的伴侣,渴望过上平凡人的生活;然而命运却如此捉弄人,她忍不住在内心呼喊:“远行的浪子啊,为何还不归来,这冷清的空床,叫我如何独自守候!”这首诗描绘的是那种反复上演的普通生活场景,采用的不过是常见的借景抒情的技巧,以及谢榛所说的“秀才说家常话”般的普通语言;然而,它的韵味却并不普通。它能在普通之中展现出非凡的境界,这正是此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后人难以达到的精妙之处。这首诗实质上是一首可以吟唱的歌词,它属于《古诗十九首》系列,并且独树一帜地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从结构上看,诗歌显得平铺直叙,然而其中却蕴含着婉约之美,于自然流畅之中展现出虚实相衬、正反互映的奇妙效果。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的评价:“这首诗描绘了思妇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无法忍受孤独,所发出的感慨。”《古诗十九首评析》中,李锦文先生如此评述:本诗描绘了一位妓女改嫁他人,却无奈嫁给了一位游子。这位游子久离故乡,迟迟未归,导致她只得孤守空房,这样的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
谢谢观看
【青青河畔草:汉代少妇渴望的平凡爱情,你了解多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