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学与地球信息科学杂志
搭建与学者的桥梁,缩短与权威的距离
2020年4月,经《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会批准,《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科学学报(JGGS)》全文纳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NKI,主要接入平台是中国知识网)由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国家总局等部门支持新闻出版广电、国家计委。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直接主导的知识工程。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于1995年正式立项,最初只发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迅速占领中国图书情报市场,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市场。 1999年,CNKI联网,中国期刊网开通。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国家光盘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联合发起。 此后,CNKI不断拓展服务,建立了中国知识资源综合数据库,包含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年鉴、统计数据、图书、标准、专利等资源。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数据库由清华大学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同方知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承办。“文献网络出版数据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原型”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清华大学1995年创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1999年网络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主要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和高等科普教育期刊为主,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 截至2011年6月,已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700余种,其中自成立以来出版的学术期刊4600余种,全文文献总数超过3200万篇。
《测绘学报(英文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测绘学会和测绘出版社共同主办,测绘出版社编辑出版。 是中文版《测绘学报》的姊妹刊。
2018年12月,《测绘学报(英文版)》第一期正式出版。 第一期收录了龚建亚、杨元熙、魏子清等多位院士专家的高水平论文。 摄影测量、海洋大地基准、海洋导航技术等多个前沿研究领域,充分体现了我国近年来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科研成果。
《测绘学报》(英文版)往期期刊封面及目录
《大地测量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学报(英文版)》(简称JGGS)由龚建亚主编,杨元熙、李建成、李志林、施文忠为副主编。
龚建亚(1957—),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测绘系,1992年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丹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术带头人、国家科技带头人测绘局、国务院第六届、第七届测绘学科评估组学科组召集人。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理论、方法、软件、标准和几何遥感研究。 在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提出了GIS中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和互操作模型,引领了面向对象GIS和面向服务GIS的发展; 提出了广义遥感几何成像模型和精密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遥感图像几何定位精度; 基于自主创新的理论和模型,自主开发了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GIS基础软件、网络服务平台和遥感地面处理系统。
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 出版专着、教材12部(其中第一作者专着6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300余篇,第一作者论文80余篇,SCI论文70余篇,EI论文180余篇),他的作品被引用超过10,000次。 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Dolezal成果奖1项。
杨元熙(1956—),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研究员。 198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测绘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任郑州测绘学院教授1992年访问德克萨斯大学航天中心,1995年访问学者,德国波恩大学理论大地测量研究所洪堡研究学者,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1998年至2009年担任德国波恩大学理论大地测量研究所洪堡研究学者。西安测绘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研究员。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研究员。 现任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
主持完成了“2000年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国家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 创建了“相关观测鲁棒估计理论”和“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 共完成学术专着2部,合着专着3部,发表论文29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3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 “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等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进步二等奖; “大地测量质量控制理论与应用”、“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与应用”、“2000年国家GPS大地测量控制网工程”、“大地测量数据融合理论与应用”、“高地一体化”等5项成果建设”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11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
李建成(1964—),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 1983年至1993年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学士(1987年)、硕士(1990年)、博士学位(1993年)。 1993年7月留校任教,并访问美国、芬兰、德国。 学者。 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0年入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 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科技工程奖(青年奖)、宝钢优秀教师特别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奖等荣誉。
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他发展了我国自主的全球重力场模型,解决了确定区域精密数字高程基准的诸多难题,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使我国在该领域独树一帜。 该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 学术兼职:《测绘学报》编委、《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编委、国际期刊《海洋大地测量学》副主编。
李志林(1960—),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教授。 2008年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Gino Cassinis”奖,2004年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Schwidefsky”奖章。2004年“多维动态建模研究”数字表面模型》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3年,“多维动态空间数据模型与方法”荣获国家测绘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9年获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科学博士”荣誉称号。 他也是第一位两次(2000年和2005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特别成就奖(科学研究)的学者。
长期致力于空间数据多尺度建模与表达研究; 遥感图像解译与信息提取、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空间信息理论与方法在高铁安全运营中的应用。 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揭示了数字地面模型精度、采样密度和地形坡度之间的关系,为快速、高效建立数字地面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数字地图多尺度表达方面,他于1992年发表了国际公认的Li-Openshaw算法(线合成算法),并于1993年首次发表了空间现象客观表达的“自然准则”。
施文中(1963—),博士,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系主任、讲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空间信息联合实验室主任。 1988年、1985年分别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硕士、学士学位,1994年获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科技领军人物”。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人才”; 2012年荣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王志卓奖”; 2011年当选为武汉大学优秀校友; 200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为“三百部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 (排名第一); 2007年,国务院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教育部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6年,中国教育部授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6年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ESRI最佳科学论文奖”第一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B类)”; 2005年中国测绘学会、国家测绘局授予“测绘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香港理工大学颁发“校长特别优秀奖”成就奖”(2007年从1000多名教师中评选出三名)。
曾在德国、荷兰、澳大利亚从事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领域的研究,并曾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工作过。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不确定性机制与空间数据质量控制、基于卫星图像和激光雷达数据的分类、目标提取与变化检测、多维动态GIS数据建模与空间分析。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专着10余部,其中学术期刊文章25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
《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科学学报(英文版)》发表的论文全文可在官网免费下载。 此外,《大地测量学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JGGS)》全文也被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