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更新:09-0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蝉”

低头喝清露,稀疏的油桐里传来流水声。

远方大声住,不借秋风。

朋友们大家好,我熟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会背诗,我也会背。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余世南的五言古诗《蝉》:

低头喝清露,稀疏的油桐里传来流水声。

远方大声住,不借秋风。

在古代,人们对​​季节和物候比今天更加敏感。 比如,看到鸭子入水,就知道春天来了,于是就有了“春江水暖鸭先知”; 鹰出笼,草枯,野鸡兔肥。”同样,当听到蝉鸣时,大家都知道季节已进入盛夏,即将过渡到秋季,所以蝉属于夏季和秋季,如“明月出枝惊鹊,微风半夜鸣蝉”,那就是夏季的蝉;而“蝉冷了,凄惨,长亭已晚,阵雨刚停”,无疑是秋天的蝉。唐代有三首特别著名的咏蝉诗,被誉为“咏蝉三绝”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蝉》,一首是初唐王骆宾的《狱中蝉》,一首是晚唐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的风格、神态截然不同,但都表达了自己的志向,都能照亮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首咏蝉诗中,于世南的《蝉》最早,立意最高,所以先说这首。 先看第一句话:

饮清露

什么是“緌”? “緌”是古人用来系帽子的帽带。 它打成一个结,挂在下巴下面。 蝉的头上还长有下垂的触手,形似悬垂的帽带,所以“悬气”就是蝉的意思。 这种以部分代整体或以特征代整体的方法,是古人常用的。 这与用“细腰”来指代美女,用“谋”来指代武士是一样的。 那么“挂緌”就是蝉,“饮清露”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是指蝉的生活习性。 蝉靠吸食树汁而生存。 古人观察得没有这么仔细。 他们认为蝉靠喝露而活,故称“饮露”。 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是蝉饮露的意思。 问题是,他想要表达的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 所谓“挂帽”,不仅仅是帽流苏、帽带垂下,还可以指高官。 因为在古代,普通人可以只戴头巾,但一旦做了官,就必须戴头巾,所以世家也被称为“发夹族”。 《青鹿》呢? “清露”不仅仅指露水,它还代表着高尚的生活和崇高的志向。 但问题来了。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权贵和贵族并不是那么和谐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隐士曹刿曾说过:“肉食者卑鄙”。 《红楼梦》里,穷书生刘香莲甚至公然对贾宝玉说,你东府除了那两只石狮之外,干净的,恐怕连猫狗都不干净。 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贵”和“纯”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吹雨”和“清鹿”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喻世南却不同。 他一声“吹玉饮清露”,顿时一个高贵清晰的形象就出来了。 一颗洁净的心的形象是多么宝贵啊! 那么我们从生活经验中都知道,与图像相比,蝉比它的声音更有吸引力,所以在写完图像后,余世南接下来会写声音。 怎么写呢? 看第二句话:

舒通

所谓“流响”,就是指蝉声如流水般不断鸣叫。 至于“稀疏通”,就是指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从字面上翻译,就是指梧桐树的枝叶间不断传来蝉的叫声。 这是唯一的意义吗? 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 梧桐在中国并不是一棵普通的树。 它有自己高贵的属性。 《诗经·大雅卷上》云:“凤鸣,在高山上。梧桐生,在朝阳中。” 《庄子》《秋水》一文也说:“夫之云出(yun chú),发源于南海,飞于北海,非梧桐树。”“云出”也是难得一见的。鸟如凤凰。相配。但在这里,诗人把蝉和梧桐放在一起。他不让蝉在杨树上唱歌,也不让蝉在柳树上唱歌,而是要让它唱歌梧桐树上,蝉的身份。这还不够,他不写“梧桐树上有流风声”,而硬要写“稀疏的泡桐树上有流风声” ”。“疏”字,抬高了蝉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中,疏胜于密,瘦胜于肥,暗胜于明。所以林逋说:“疏”清浅水影斜斜,月色黄昏里飘着淡淡的清香。”只有“疏影”和“暗香”才能充分展现梅花的含蓄和高贵。 这首诗也是如此。 梧桐本身就已经是高贵的树了,再加上“疏”字,就更显得不凡了。 这还不够。 在“刘向”和“舒同”之间,诗人还需要用另一个词“出”。 “出”这个词用得特别好。 这句话有什么好呢? 所谓“出”不叫,也不叫,它不具有任何主观性,而是纯粹的客观效果。 那么为什么我如此强调客观性呢? 他的诗的意思是,蝉不为任何人歌唱,但它的声音自然地穿透梧桐树的枝叶,到达人们的耳朵。 这相当于什么? 这相当于张九龄的“草木各有心,不求美”。 树不求美丽,但美丽却自然而然。 为什么? 因为味道香。 同样,蝉鸣不求人听,人自然也听。 为什么? 因为声音很清晰。 前蝉只吸风喝露,就能发出如此清脆的声音,这是多么高的水准啊!

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露垂饮清露,桐树流出”。 页面上浮现出高贵而有魅力的形象。 这是蝉吗? 当然是蝉,但它不仅仅是蝉,它是一位高贵的绅士。 事实上,对于君子,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君子来说,只有喝了“清露”,或者说,只有站得干干净净,才能“树上流露”,才能令人信服、传承下去。 这不是古今的说法。 是否一致?

“饮清露,流舒通”,蝉的高贵形象已经确立,那么接下来该写什么呢? 接下来是进一步的升华:“远声高声,不借秋风”。 这两句诗是议论,但议论却又很自然。 大自然在哪里? 它实际上与前一句“从梧桐树中流出”有直接联系。 蝉声为何能穿过梧桐树? 这并不是因为秋风的芬芳,而是因为它站在高高的树枝上,自然能将声音传得很远。 这和前两句一样,仍然是一个双关语。 什么是“秋风”? 所谓“秋风”,不仅指自然界的长风,也指世间的各种力量。 《红楼梦》中薛宝钗不是说过“好风强送我到青云”吗? 然而,在余世南的笔下,蝉鸣并不需要秋风来承载。 就像那些高贵的绅士一样,他不需要顺风顺水,不需要处理关节,不需要固守权贵,照样可以出名。 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精神? 风度翩翩!

“大声说话,远离远方,不是借秋风。” 一“我”与一“非”,一正一负,相互对比。 君子对人格力量的高度认可溢于言表,文笔高贵而从容。 这就是所谓的诗眼。 其实这首咏蝉诗也是喻世南师父说的,为什么呢? 因为虞世南的一生可谓“居高临下,不借秋风”。

虞世南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臣,灵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能够进入灵烟阁,绝对是凭借着非凡的能力和德行。 余世南是南方人。 陈朝灭亡后,他与弟弟于世绩进入长安,立即声名鹊起。 当时人们将他们比作陆机、陆云兄弟。 后来,于世绩成为隋炀帝的心腹。 虞世南本来可以凭借哥哥的实力出人头地,但他却坚持闭门学习,以免哥哥的荣光。 这已经是值得称赞的了,不是吗? 更难得的是,隋末,江都革命爆发,隋炀帝被杀,于世绩也被叛军逮捕,欲就地处决。 就在这时,体弱多病的书生余世南冲进刑场,将弟弟抱在怀里放声大哭,恳求叛军让他代兄而死。 俗话说:“时势不佳,时势较好”。 于世南的义举当时受到广泛赞誉。 这是一回事。 还有一件事,虞世南不是后来被唐太宗招揽,成为秦十八儒之一吗? 唐太宗称帝后,闲暇时经常与他谈论诗词知识,但有一次唐太宗写信时,他被要求唱一首“宫诗”的和声,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是难得的荣誉。 没想到虞世南一看就说陛下的诗虽然写得好,但是内容不雅、不雅。 俗话说“上有下者有仿”。 如果天下人知道陛下喜欢这样的情色诗而效仿,那就不属于国家了。 祝福,所以我还是停止唱歌了。 如此大方、直率的言论,就算是魏征本人,也会被折服。 这还不够,虞世南还是唐初的“最强大脑”。

有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风上写下《烈女传》来警示后宫,但一时找不到文字。 虞世南站起身来,说道:“我记住了,我会写的。” 写完后,他找到文字对照,发现一字不差。 大家应该知道,《烈士传》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部传记。 讲述了古代105位女子的事迹。 这种东西是最难记住的。 能够将这样的事情一字不差的记下来,可见于世南的记忆力有多么强大。 所以唐太宗外出的时候,有人说他应该带几本书在路上看。 唐太宗说,不,这次我有余世南陪着,他就是流动图书馆。 这是另一回事。 我们再谈一件事。 虞世南也是唐初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唐太宗不是也喜欢书法吗? 他曾经说过,别看褚遂良的字写得一手好字。 他想挑选一支笔和一张纸。 他能用秃笔写出一手好书法。 世界上只有我和余世南。 。 虽然他自己的评价有夸大之嫌,但他确实是真心认可虞世南的。 这些优点加在一起,其实就是唐太宗所说的虞世南有“五绝”。 它们是哪五种独特品质? 德行、忠义、博学、文学、书法,唐太宗也说过,如果诸大臣都能像虞世南那样,天下就没有恶政了。 你看,能受到当今皇帝如此器重,大多数人都会有些沾沾自喜吧? 但虞世南确实没有。 你看,他不是比龙凤,也不是比鲲鹏,而是用小蝉来比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贵族吗?

再读一遍,“饮清露,流舒通。大声远去,不因秋风。” 虞世南笔下的蝉是高贵的、贵族的、绅士的,那么“初唐四侠”之一——骆宾王笔下的蝉形象是怎样的呢? 下一首我给大家分享的是罗宾王的《狱中蝉鸣》。

走之前给舒友君竖起大拇指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知识点)中国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期 下一篇:考研英语翻译的六字法,你都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