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题材发生了重大变化,视野更加开阔,世界观更加广阔。 它们成为表达外交理想、表达外交立场、宣示外交政策的特殊文本。
20世纪30年代以后,毛泽东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古典诗歌。 毛泽东在口号和口号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明中国立场。 他不仅让外国人了解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世界,而且向国际社会宣扬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精神,塑造了新中国的反霸。 ,维护和平大国形象。
突破封锁,主动发声
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有关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和谣言充满了诽谤和谎言。 1936年7月,埃德加·斯诺冲破封锁,到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调查采访。 毛泽东与斯诺进行了数十次通宵长谈。 他破例向斯诺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还送给斯诺一本《七条长征》。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篇中写道:“我附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六千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束。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领导远征的人。”写诗。叛逆。” 《红星照耀中国》一经问世就红遍全球。 毛泽东通过讲话和诗歌,向世界讲述了中国革命的故事,打开了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的大门。
此后,外国记者纷至沓来。 1937年,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访问延安,她的著作《中国战歌》记录了她所见识到的毛泽东的诗歌才华,“他的诗有古代诗人的风格,但又流露着他个人对社会的探索。一股清新的气息”。改变。” 1946年8月见到毛泽东后,安娜·路易丝·斯特朗也认为“毛泽东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毛泽东大胆地对她说:“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作诗人?”指着自己的鼻子,声音加倍:“这里有一个!”
诗无解
1957年1月,《诗词》杂志创刊号首次刊登了毛泽东的《旧体诗十八首》。 同年9月和11月,苏联真理报出版社和苏联外国文学出版局出版发行了内容相同但装订格式完全不同的两个俄文版。 北京外国语出版社1958年第3期英文刊物《中国文学》刊登了毛泽东诗词18首的英译本。 1958年9月,外文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英文单行本《毛泽东诗十九首》。 1961年1月,中央成立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以中宣部文学艺术部主任袁水牌为组长,乔冠华、钱钟书、叶俊健为会员。 《毛泽东诗词》(39首)正式出版。
毛泽东的诗词毕竟是古典诗词,误解在所难免。 俗话说:“诗无意义”。 总体来说,毛泽东主张诗人不要懂诗。 1966年,胡乔木主编的《毛主席诗词注释本》被毛泽东拒绝,理由是“诗不宜注释。古代杜诗的注释多,但注释得好的不多。”不要对它们进行注释。” 毛泽东对书中的各种注释并非完全无动于衷。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毛主席诗十九首》中写道:“我的几首歪诗发表后,评论者纷至沓来,都是好意,有的对,有的错。我有责任解释一下。” 尤其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比如,把“boom of the cannon on the Yellow ocean”翻译成“the rumble of the cannon on the edge of the Yellow ocean”,就显得很可笑。《黄海边缘的炮声》出版后, 1963年,外文图书出版局立即组织翻译出版了《毛主席诗词》(37卷)英文译本。1964年1月,应英文翻译的要求,毛泽东对《毛主席诗词》进行了口头讲解。将他诗中的一些词句一一列举出来,共有32项,共计1900余字,这是对毛泽东著作最详尽、最详细的解释,足见他对对外交往的高度重视。
国际传播诗人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日益强大,毛泽东能够更加从容、自如地展现诗人的气质和才华,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底蕴,传播这个伟大国家的故事和声音。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 毛泽东与随行翻译、苏联汉学家费德林交谈。 当谈到自己写诗的动机时,他为自己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仍然有写诗的动力而深受感动。 但他更多地谈论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谈论屈原。 毛泽东说:“屈原不仅是古代一位才华横溢的歌唱家,而且是一位无私、无畏、勇敢、高尚的伟大爱国者,他的形象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 这是非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首脑首次访华。 毛泽东与他举行了三次会谈。 临别时,毛泽东背诵了屈原的诗句:“无忧无愁,无别离,无欢喜,无新相识。” 尼赫鲁称赞道:“主席刚才引用的两首诗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所有人。在国家之间,诗的第二行尤其适用。”
1961年9月,二战时期著名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再次访华。 毛泽东在武汉多次会见他,并邀请蒙哥马利乘船游览长江,看他在长江里游泳。 蒙哥马利送给毛泽东一盒555牌香烟,毛泽东回赠给他一本手写的《水条歌头·游泳》。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 田中在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用日语“迷惑”一词来表达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其中文含义是轻描淡写的“制造麻烦”。 在第二天的会谈中,周恩来提出了严肃的交涉。 9月27日,毛泽东在会见田中首相时说:“年轻人坚持认为‘造成麻烦’这样的词分量不够。因为在中国,它只在道歉时使用,比如不小心把水溅到了身上。”女人的裙子。这个词。” 毛泽东特意向他赠送了《楚辞文选》,因为《楚辞九辩》中,有“慷慨无理,混乱混乱”,这就是“混乱”二字的来源。 随后,日方又将表述改为:“日方对过去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严重损害深感日本的责任,并表示深深的悔恨。”
诗歌作为武器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的诗词不仅以丰富的色彩记录了国内革命战争,而且诗意地表达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公然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毛泽东愤怒地写下《四言诗:明耻题》:“五月七日,中华民国耻。 为什么要报复? 我是学生!”文章用“东海诸岛上有夷人,北方山上尽是仇恨”之词痛斥帝国主义列强觊觎我国领土。 1943年4月1日,毛泽东写下《五条规矩:救救戴安澜将军》,赞扬抗日名将戴安澜,“外侮需他人来抵御,将军应为人所抗”。赏赐采薇”。 《念奴娇昆仑》中的一句“天下太平,天下清凉热”,表达了共产党人追求世界团结、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的题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他们面对着整个世界。 它们成为表达外交理想、表达外交立场、宣示外交政策的特殊文本。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把中国古典诗词推向世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