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更加生动地展示藏品资源,推动文物价值的深度解读和充分挖掘,构建一体化云服务体系,助力文化遗产“活起来”。博物馆对新时代新时代的回应。 主题创新措施。 如何利用3D技术让藏品活起来,打造永无休止的“云上博物馆”展厅。 这个标题让你先睹为快。
指尖体验,360°畅玩国宝
近年来,随着展览理念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越来越注重利用丰富多样的数字技术来提升展览效果。 不久前,南京博物院将全新的三维文物体验设备搬入展厅。 这是一个数字文物的互动展示艺术装置。 它集主题创意、空间设计和数字显示技术为一体,为公众提供生动、丰富、多样的深度沉浸式观看体验。 虚拟背景中,光影闪烁间,展现出宝物的精彩。 瓷器温润细腻,铜砚别致有趣,香炉凝重,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图案,透露着文物的各种细节。
除了将三维文物体验设备搬进展厅外,南博还将把国宝放在网上展示。 通过旋转梅瓶360°,可以清晰地观察文物的局部细节,就像打开一卷卷轴,可以看到梅、兰、竹、菊、卷草图案、海水图案等; 将梅瓶缩小,向左滑动,还可以看到梅瓶的发展历史,这就是明洪武釉里红隋汉三友纹梅瓶,《网上三友》最新系列南博推出“立体文物展示”。
随意上下左右翻转屏幕上的文物,从不同角度观察; 一键拆解,观察不同部位的情况; 点亮精美装饰,给文物穿上华丽的新衣。 酷炫体验,360°无死角在线打卡,构造精巧、做工精湛、装饰精美的镀银铜牛灯,镇馆之宝。
未来,南博将继续展出东汉鎏金嵌宝石兽形铜砚盒、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等文物,用指尖触摸,各个方向都可以玩国宝。
赢利未来,3D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除了升级线上展览体验外,数字博物馆还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问题,利用3D扫描技术对重要文物进行建模,最大限度地修复文物,实现文物资源从物质资源向实物资源的转变。数字资源,完成文物数字信息保护。
触摸屏幕、点击、放大、翻转,3D图像将全方位展示文物细节。 扬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出的“3D文物云赏析”系列,每期都会推出一个文物故事。 文物细节清晰可见,生动有趣的故事演绎深受观众赞赏。
连云港博物馆推出“连博珍宝·3D云展厅”。 借助3D扫描、高清纹理拍摄等技术,可以还原文物细节、清晰延伸的尺度线、高精度网格图,分解展示形结构。 西汉霍和墓的彩绘银扣六子漆盒的图案和质感,以及明代普贤骑象铜像的神态和服饰,都可以近距离观察到。
南通博物馆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出“3D精品文物展”专题,对馆藏文物进行360°全方位展示。 在新展厅的大厅里,有一堵“魔墙”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手指轻轻一触,静态的造型墙就会呈现出动态的效果,不断变化、滚动各种数码馆藏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魔墙》还有3D版本,百宝阁的视觉形态。点击可放大、旋转文物,实现与文物零距离“接触”。
“云”体验新体验,品味吴、姑苏、江南气质
依靠科技手段创新呈现3D虚拟展览的展示方式,正在成为博物馆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展示模式。 在更便捷、更广泛的交流环境下,博物馆藏品才能真正“活起来”。
苏州博物馆推出的专题“苏伯云观展”中,除苏伯云主馆的基本展览外,西馆常设展览有纯江南——苏州历史展、苏州技艺——苏佐工艺品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罗马文物。 特展“罗马:城市与帝国”现已上线。 在《色彩探索》中,看东方美学如何照亮法国当代艺术的色彩。 在“古代文明系列展”首展中,可以一睹收藏家系列、强国梦系列、四大明朝系列等汉代文明的四张面孔。 特展也可轻松浏览,触手可及。
5G+裸眼3D,古运河故事与现代科技数字化
文物连接着现在和古代。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先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呈现在今天人们的眼前,让你“穿越古今”。
科技感十足的“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裸眼3D镜可穿越运河上17个城市,5G+VR 720°直播扬州瘦西湖“十二个”时光”山塘街千亿像素“云游”苏州,知识图谱、时空图“抓住大运河所有知识点”,触手可及,了解运河“前世今生”。建筑艺术与文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等待着游客去体验。
【(头条)指尖体验,360°玩转国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