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先驱——徐一冰
五星
徐一冰,又名一冰、一宾、一宾,1881年出生于浙江南浔的一个诗人、书法家家庭,1901年考取进士。1905年,徐一冰东渡日本,进入大森物理研究所。教育 学校以体育专业为主。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中华民族四千年的沉睡在此时被唤醒”,引发了留学热潮,这是留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在中国留学。 这些留学生才华横溢,徐一兵可以说是体育领域的杰出代表。
坚决创办体校,精心培养专业人才
1906年,徐一冰学成回国,先后在上海中华公学、爱国女子学校、湖州麓湖公学、民立中学、上海女子中学任教。
1907年,怀着成为体育强国的梦想,徐一冰与好友徐福临、王季禄在上海老西门创办了中国体操学校。 这是中国现代体育史上第一所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传播现代体育的体操学校。
中国体操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弘扬正统体育教育,发挥民族尚武精神,培养复合型体育师资,为教育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学校还制定了我国第一所现代体育专科学校章程,对办学宗旨、学制、课程设置、招生、晋级留级、考试和学费缴纳等作出了规定。 是一所早期体育教育相对规范的学校。
1907年12月24日(光绪三十三年),中国体操学校在《上海时报》上刊登招生启事,不少年轻人闻讯报名。 徐一兵提出,录取条件是:“品行纯洁,身体健全,精通汉语,年龄16岁以上24岁以下”。 1908年2月,体操学校首次开学,学生64人,本科生45人,选修生19人。
徐一兵的长子、著名作家徐驰回忆道:“早期,王继鲁主管校务,徐卓岱(付林)主管纪律,我父亲是校长,也是校长。”遵守纪律。” 没有时间照顾两人,徐一兵独立支持学校事务。”“一开始,资金很匮乏,支持起来并不容易。 大家辛苦了,前两年工资没发一半。”校址初选在浙江路华兴坊。1910年,在新西门外开辟新址,修建校舍,学校成为大规模。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学校全体师生参加了革命军队,1912年学校复课。由于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的功绩,学校受到总司令陈英石的嘉奖。曾任上海陆军参谋长。
创立女性部,女性要坚强
徐一兵等人认为“妇女为民族之母,欲强国必求女子体育”,把培养女子体育师资和妇女参与体育活动作为体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日本回国后,徐一冰先在爱国女子学校任教,后创办中国体操学校女子部。 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协助家乡友人王明亮创办爱国女子学校南浔分校。
中华体操学校创办后,于1908年秋成立女子组,被社会视为一个奇迹。 学校位于老西门外黄家雀路白云寺,与男子部同处。 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方式均受到日本教育体系的影响,以教授日本体操和舞蹈而闻名。 该系招收两届学生,学生人数不超过20、30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所有学生加入学生革命军,学校暂时关闭。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女学生革命军,传闻是一段佳话。
1913年恢复学校,校舍和经费与男子部分离,更名为上海中国女子体操学校。 这是中国现代体育史上第一所女子体操学校。 学校学制一年半,招收高中毕业生。 学生大部分来自江浙两省,学生人数已增至40人。课程设置与中国体操学校相同,教师大部分为中国体操学校的兼职教师。
由于女子体育是新生事物,社会关注度有限,学校经费困难。 每个班只招收20人,一个班毕业后才能招收新生。 有些教科书只能由学生抄写。 最终,这种情况变得不可持续,学校被关闭。
越是困难,越是前行,我们决心改革
1920年,中国体操学校由上海迁至南浔。
搬迁的原因是为了得罪当局。 徐驰回忆道:“1919年,各地掀起了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中国体操学校的学生走上大上海街头,砸毁了‘专卖日本瓷器’的店铺,从一些人手中收购了一些东西。”布铺店里一捆捆的东方布料被这里没收,运到西门体育馆,堆得像山一样,点起火,烧了……这样的爱国行为引起了上海卫士的愤恨,他们派兵包围了中国人。林荫大道上的体操学校,不爱国真是不可理喻!这引起了所有师生的愤怒,他们甚至想发动突然袭击,交出士兵的枪……幸好,士兵们突然……被勒令撤退。
据当时体校一名学生的回忆,看来学生们可能做得太过分了。 于是徐一兵觉得自己不能再留在上海了,所以他决定搬到南浔。 他在西扎庄村孙家找到了一大片空地。 但因为买房的钱不够,所以改成了十年承包地租地建房。 体校的房屋很快就建好了,学校也搬离了上海。 ”
那时,他没有校舍,没有场地,没有设备,也没有师资。 原来的合作者都去了外地,学校就靠他一个人撑着。 他四处奔波募捐,很快就挂上了“中国体操学校”的校徽,开始了正规的教育训练。 搬迁后,徐一兵根据国外体育向竞技体育的转变以及欧美田径、球类运动在我国的兴起,对体育课程进行了重大调整。
调整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取消军事演习;二是取消军事演习。 二是加强田径、球类项目的教学。 改革课程中,学科删除了军事科学,对学科进行了重大调整:体操、棍术、田径(田径比赛包括:跳高、跳远、铅球、铁饼、标枪、三重球)田径项目包括:110码、220码、440码、880码、1600码、110码高栏和接力赛等)、球类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中国武术等
当时学校管理非常严格,学生生活军事化。 学生冬天穿黑色校服,夏天穿白色校服。 每天金鸡报晓的时候,师生们踩着朝露,活跃在运动场上,学校运转得热火朝天。
由于徐一兵的办学能力和杰出成就,被北洋政府教育部授予一级文化虎奖章和七级金穗奖章。 1914年,黎元洪总统授予他“教思无量”匾额。 徐驰回忆道:“我小时候就见过它,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家乡时,也看到它高高地挂在白间楼下徐家祠堂的主梁上。” ”。
驳斥军国教育,倡导合法体育
清末社会变革时期,以体育强军、强身健体、强国为中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军事全民体育”在社会上盛行。那时。
然而,军队和全民体育的推行却未能实现“体育救国”的理想。 相反,这种教育日益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严重伤害。 徐一兵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他对“军事和民族体育”的反思。
1914年春,徐一兵决定将中国体操学校的办学宗旨,由最初的“弘扬尚武精神”转变为“弘扬正统体育”,通过体育实现“人人都有健全的体魄和活泼的精神”。 ,并能永远享受“康强的幸福”。同年,著名的“精武体操协会”更名为“精武体育协会”。体操和体育,虽然有一字之差,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体育精神观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徐一兵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对推动国家体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9年4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调查会议。 会议通过了新的教育法案,提出中华民国政府要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特别注重借鉴英、法、美等国的长处。 在教育中,要形成“培养健全人格,弘扬共和精神”的宗旨。
本着这种精神,长沙雅礼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宣布取消学校的军事训练教育,转而以步行、队形变化、徒手体操、攀岩、跳跃、器械练习等项目为主。 。 1923年,在北京政府公布的《课程大纲草案》中,正式提出将“体操”更名为“体育”。 从此,以田径、球类、游戏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西方体育内容正式进入我国学校教育并得到广泛实施; 健身、娱乐、竞技的体育观念也在国人中逐渐树立起来。 体育运动越来越接近体育运动的本质和真正意义。
创办体育刊物,为体育发声
在创办体操学校、普及体育教学的同时,徐一兵还创办了我国第一本体育杂志,向公众介绍西方体育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体育发声。
1909年,《体坛》在上海中华体操学校创办。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近代最早的体育报纸。 《体育天地》第一期现收藏于杭州大学体育系资料室。 据杭州大学原体育史专家赵善行介绍,《体坛》创刊号35页,内容包括研究资料、教授资料、问答、批评、杂记以及教材和教学方法。 在《体育世界》创刊号上,徐一兵呼吁教育界的人们“头重如打仗,面色灰白如灰,稍稍吃力的情况下,心悸不已”。头晕目眩”,把体育与道德、智力放在同等地位。 论地位,他“没有一点偏心”。 偶刊10期后停刊,1918年3月复刊。徐一冰1919年在《体育世界》第13期上发表颇有见地的文章《征求运动员的意见》,主张“要么适应岛国的风格,要么适应岛国的风格”。或者坚持“新世界体系”以改变体育世界。 “目的混乱、理论杂乱”的混乱状态。
1914年3月,《体坛》停刊,徐一冰与王君卿创办了上海中华体操学校的校刊——《体育杂志》,徐一冰担任主编。 《体育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关注国家弱项,立学生强身健体”、“以我之经历为鉴,以播种子行远方”。 《体育杂志》创刊号刊登了徐一冰的论文《论体育与武术》,还刊登了中国体操学校二期学生程明生撰写的《中国体操学校的夜行军》,介绍徐一冰带领第一学期的学生,徐竹彦带领第二学期的学生。 期刊《学生》、《夜行军演习情况》等文章。
在《体育杂志》第二期上,徐一兵发表了题为《整顿全国学校体育课本》的文章。 全文2500字,推理严密,举古今中外事例,论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为解决教育短板,提出了统一中小学体操教学、取消军队式教练、培养女教师在女子学校教授体操和技术科目等六大建议。 这六项建议为当时的学校体育建设奠定了框架。 《体育杂志》还连载了徐一兵撰写的《体育史》,成为我国最早的《体育史》。
办学十五载,天下莘莘学子
徐一兵不仅是一名体育教育家,更是一名专业的儿童教育家。 1914年,徐一兵毁家办学,创办南浔贫幼教养院,并亲自担任校长。 贫困儿童之家招收孤儿、无助儿童,提供食宿、半工半读,上午课堂知识课,下午车间实习。 徐一兵怀着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亲自践行自己的理想。
当时,徐一兵还是南浔高等小学的校长。 他身兼三职,往返于上海和浔县之间。
徐驰回忆起童年记忆中的父亲:“他很厉害,孤儿院里不仅有哑铃、曲棍球杆等新型体操器材,还有中国武术兵器、剑、枪、刀、剑等。”戟,插在兵器架上。我父亲是十八种兵器,可以取下来,使用一段时间。”
但到了1920年代,“……他劳累过度,咳嗽,还染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
……
江南的冬天异常寒冷,父亲终于病倒了。 1922年10月10日,双十日,他带我们去体操学校的操场,那里已经搭起了大舞台。 他还在庆典上发表了讲话……而庆典回家后,他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 ”
1922年11月,徐一兵在南浔病逝,享年42岁。
徐一兵去世后,其堂弟徐一星担任校长。 中国体操学校已办学16年。 最终因徐一兵的去世和继任校长的无能而关闭。
中国体操学校是当时中国留学生创办的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体校,共有毕业生36名、1531人遍布全国。 中国体操学校和女子体操学校的毕业生中,不少人成为中国现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体育教学的骨干力量。 其中包括上海东亚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协会创始人及协会体育教师庞星月、付秋。 学校创始人吴志清、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学院创始人卢丽华、浙江体育师范学校创始人蔡素哉、上海中国体校创始人顾正来、上海体校创始人朱崇明、周德苏州中山体育学院创始人华华、中国女子体操学校校长浩武、广东体育学院创始人杨振峰、成烈体育学院创始人刘成烈、奉天体校创始人尚世元等。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卢丽华创办的两江女子体育学院。 两江女子体校自1922年建校至1956年,共举办22届,培养毕业生1000余人,为推动我国女子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徐驰在《江南小镇》中也提到了两江女子体校:
“……(1930)三姐……毕业于上海两江女子体操学校,两江的校长是卢丽华,她是我父亲的学生。两江当时颇有名气。尤其是在女校长、学校里的姑娘们、篮球队去日本比赛……漂洋过海本身就是一件壮举,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她毕业了,他把她介绍到了天津南开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体育老师……”
徐驰是我的叔叔,他所说的三姐是徐一冰的三女儿,也是我的母亲徐赫。 由于祖父徐一兵毁家办学,母亲、兄弟姐妹等人在孤儿院长大。 母亲毕业于两江女子体校,只身北上天津,继承了祖父的体育事业,成为南开女中的一名体育老师。 抗战后期,她到重庆,在陶行知育才学校任教。 她还继承了祖父徐一冰的平民教育事业。 不幸的是,我对母亲的历史了解不多。 我只保留了小时候母亲标准的、轰轰烈烈的三步上篮和铅球动作。 我还保留着母亲花样滑冰的记忆。 欣赏流畅优雅的手势。 我没有继承祖父徐一兵和母亲的运动技能,但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学会的游泳仍然是我最舒服、最喜欢的运动。
星星变了,大海也变了。 徐一兵去世已有80多年,南浔中国体操学校的建筑也已废弃。 但每当我们回忆起徐一兵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辛勤办学、任教,创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诸多第一,我们还是会感慨万千。
【伍星徐一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秀人民书画家成果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