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野》第一部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 我们可以在教学反思中记录我们学到的新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学反思有哪些特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归园田野》第一部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归园田野》第一部分:教学反思1
《归园田野(上)》是高中人教版必修课2第二单元的一首诗。 这也是陶渊明返乡隐居五首诗的第一首。 对于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非常重要。 目录。 高一的学生对于陶渊明已经非常熟悉了。 初中时,他们学习了《桃花源记》、《饮酒(下五)》等,因此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思想和诗歌风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主要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多层次背诗,欣赏写景诗,感受陶渊明精神的光辉。 整节课主要围绕十堰的“回”字展开,主要分为“回哪儿”、“为什么回”、“回哪儿”、“回后做什么”四个方面,其中《从哪里归来》和《之后如何归去》比较简单。《何以归来》包括对陶渊明隐居和仕途的讨论。《归去何处》主要欣赏田园风光的描写。
第一次备课和试讲后,组长王老师对我进行了细心的指导。 由于这首诗比较简单易懂,所以整堂课比较平淡,没有突出重点。 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乡村风光的欣赏。 在这部分的最后,学生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图片或添加方法指导。 为了让学生充分阅读,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听示范朗读的同时划分节奏、体验情感。 我设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他给了你什么启发?” 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现在的教学提倡情景教学,于是这个问题就改为“如果你是陶渊明,现在又有一次做官的机会,你还会再做官吗?”
打磨完课文、修改完之后,就到了公开课的时间。 公开课基本上就是按照我设计的流程进行的,还算顺利。 然而,听完讲座后,我发现自己有很多问题。
首先,语言需要精心锤炼。 语言所传达的魅力对于一个班级尤其是语文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这堂诗歌欣赏课,更需要优美、流畅、感人的语言。 但由于准备时间仓促,语言显得有些平淡、随意,没有表现出语文课的精彩,没有用语言很好地感染学生。 因此,语言仍需锤炼和打磨。
其次,对焦不太准确。 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上,总结了景物描写的欣赏和分析的角度。 不过这堂课概括景物描写的视角不太好,很容易不清楚。 这种方法其实用散文来概括比较好,也更容易让学生一下子理解和掌握。 其实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诗词了,所以这节课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陶渊明的认识。 这首诗其实很简单。 如果学生深入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和地位,这首诗自然就会自我理解。 对诗的分析紧扣正文。 《归园田野(上)》是陶渊明《归园》系列的第一首诗。 陶渊明此时真的想明白了吗? 他彻底放下了吗? 其实,这件事不应该发生在这个时候,而应该发生在以后。 田园生活让他越来越坚定自己的选择,最终达到彻底超脱。 学完这首诗后,可以与同系列的几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时期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第三,读书不体现梯度。 在朗读部分,我首先让学生一起朗读,朗读后纠正发音。 然后播放示范朗读视频,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最后选一个同学尝试读一下。 我选的那个学生表现很好,读起来很有感情。 但我想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几遍背诵并没有表现出升阶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梯度。 背诵对于一首诗来说非常重要,要用读代替说,用读代替练。 在让学生充分朗读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
《归园田野》第一部分:教学反思2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深受“新课改”影响,我也在积极努力实践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并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掌控课堂过程,促进教学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归园(上)》是陶渊明的一篇名篇,是了解陶渊明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章。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都比较熟悉。 他们在初中时就学过很多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五六先生传》、《饮酒(下五)》等,所以他们了解诗词的主题。并掌握诗的大意。 诗人的感情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所以我想以这首诗作为田园诗欣赏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从“炼词”的角度,通过分析意象特点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田园风光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通过景句所表达的情感。 并以“启发学生用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来思考生命的给予与接受”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课堂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过程也很顺利。 但作为青年教师公开课,由于经验不足、心理素质较差等原因,一些班级处理不当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深刻反思。 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本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学生“意象(艺术手法)-意境-情感”的“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欣赏诗歌,重点分析诗歌中的艺术运用。诗歌。 技术。 二是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体会人生的“放弃”与“获得”。 第一个目标是最重要的,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讨论和交流。 从小组代表的发言来看,同学们对局势掌握得很好,但由于在第一个目标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第二个目标仓促完成。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重点经文而不是逐句分析,做出合理选择而不是面面俱到,从而留出足够的时间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归园田野》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 上课时,学生基本可以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但上课的重点是欣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 因此,学生欣赏诗句、描绘整体画面是相当困难的。 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可能是图画顺序不恰当,想象力不足,或者是翻译诗词,就可能无法领略田园风光之美。 但由于缺乏经验,教师无法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合理的引导。 评价,特别是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对大意的极端理解,而是忽视了它,导致了教学生产的顺利推进。
《归园田野》第一部分:教学反思3
《归园田野》是陶渊明辞官归隐时所写的重要诗集。 厌倦了繁杂的官场礼仪,向往山野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为官隐士的生活,选择在自己热爱的乡村度过余生。
《归园田野(上)》明确告诉读者他要回家。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在课堂上用“归”字预设问题,用“归”字体味诗人的情感,了解他的精神追求。 于是我提出了四个问题:“为什么要回来?” “回哪里去?” “回哪里去?”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把握形象、分清角度、清晰描写”出发,我们可以领略到陶渊明作品中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 体会诗人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检验陶渊明的纯真与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首先,我太依赖自己预设的问题了。 上课时我只是教条地遵循多媒体播放顺序,却忘记了学生是活跃的,他们的想法与我不同步。 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跟不上他们的脚步,显得有些匆忙。
其次,重点突出不够,教学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 为了“全部”而失去“全部”也是这个班级最大的缺点。 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得认真仔细,但学生们也因为竞赛教学课而积极配合,尤其是连说话都想猜我预设的答案,这让我心情沉重。 因为我和学生都缺乏对这首诗个性的解读。 我们都参考大量的材料,而我们又都被这些材料所束缚,无法展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在有限的世界里徘徊,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写作角度、比喻、白描等方面时,我并没有完全相信学生的能力。 我担心他们由于基础差而无法给出我所期望的答案,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于是我控制了整个教室,仍然重复着老师主要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 这种教学模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使课堂显得滴水不漏,教学环节完整却毫无生气。
写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这就是我精心准备的教学情境吗? 当他们点头的时候,是否真正走进了诗中的内容和情感,是否感同身受诗人笔下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 你知道“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吗?
想到这里,我真的很后悔自己的赛教课失败了。 明明是一堂“完美”的课,结果却是一堂零散的课,没有亮点。
在讲课和课后复习时,我听取了同事们的意见,深深地体会到:诗歌教学中不要贪“全部”和“太多”。 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摆脱这种求“全”而失“全”的做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为我教学道路上的一记警钟。 它让我时刻记住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力的空间。 这已成为我在课堂上追求的目标。 给自己多一点惊喜,少一点遗憾!
《归园田野》第一部分:教学反思4
课前,陈老师和李老师给了我细心的指导,从教案的设计到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何把握每一个细节,如何安排时间。 他们都给了我详细的指导。 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省略了对诗歌艺术特征的分析。
诗歌艺术特征的分析本来应该在探索完诗歌意象后立即进行,但由于我的疏忽,我直接进入了欣赏方法的下一个环节。 直到我在欣赏方法中总结诗歌艺术的最后一个特点时,才发现自己没有讲到,于是赶紧回去解释一下。 于是,整个教室就显得有些脱节、混乱。 究其原因,紧张是难免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准备不足。 如果你心里有底,有周全的计划,这种现象就不会发生。 所以,我们课前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次,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课后,徐斌老师告诉我,遗漏的环节根本不应该提及,直接总结欣赏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总结的三点来分析其他诗词,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 ,这也是美术教学的一部分。 一种体现。 徐老师的这句话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能够灵活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和自身情况,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学艺术。 在这方面,我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2、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本课的最后一部分,我设计了“学以致用”,让学生按照总结的欣赏方法欣赏陶渊明的另一首歌曲《归园(下)》。 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读一遍这首诗就下课了,没有达到训练方法应用的目的。 由于之前的诗歌分析时间太长,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就繁盛而拖延,浪费了时间。 例如,“知人论世”部分,学生可以直接填空来查看预习情况。 在分析图像时,也可以更加紧凑和简短,这样可以在3-5分钟后离开,完成课外阅读欣赏训练。
以上是我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我在诗歌欣赏等文章的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如何设计最优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主动,真正掌握这类文章。 大师写的精彩点评让我感动,我当之无愧。 彭主任专业的点评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公开课结束后,收获丰富。 每堂课都视为公开课,虚心听取专家和老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力争在上课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提高。
《归园田野》第一部分:教学反思5
今天上完青年教师报告课,我心里释然了。 虽然不是特别激烈的比赛,但我还是愿意多做准备,努力学习。
说起《归园》,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三个非常简单的教学环节:一是复习诗人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我觉得他们虽然以前学过,但是基础还不够扎实。 还是有必要回顾一下; 二是让学生多读课文,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如《归园居田》(下三)、《桃花源记》等。 》、《五六先生传》等。 三是回顾艺术手法,找出这首诗所涉及的艺术手法。 第二个是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
上课情况与预期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时间分配。 我想将大部分时间分配给第二个目标。 然而,在回顾诗人的相关情况的阶段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到了第三个环节,时间就很有限了,下次还是要安排好时间。 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有点陌生,二是没有正确引导学生。 另一个问题是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衔接不顺畅,没有组织合适的语言来替代各个环节。 这在未来需要更多的关注。 在语言表达上,用词不够精炼,有些词说不完。 今后语言要更加精简,做到“一句废话不说,句句恰当有益”。
其他老师给我的意见大部分都是一样的,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似乎每堂课都有这样的气氛,但有少数学生积极配合,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听着,仿佛这堂课与他们无关,完全置身事外。 这可能也和我的性格有关系。 我不喜欢喧闹的环境,但喜欢安静、悠闲的生活节奏。 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用一些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
【《归园田野》第一部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归园田野(上)》教学反思01-25
《归园田野》教学反思02-17
《归园田野》(上)教学反思10-14
《归园田野》教学反思01-25
《归园田野》第一部分:教学反思07-25
《归园田野生活第一部分》教学08-31
《归园田野》教学08-23
《归园田野》第一期教学12-01
《归园与居合一》教学11-25
桂园田居艺 10-28
【2016年高中人教版《归园田居(其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