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作品
【如梦灵】南宋李清照
常记西庭①夕阳西下,沉醉②不知归路。
游玩一番后,深夜回到船上,误入莲花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了一群鸥鹭。
[笔记]:
①西亭:临水的亭子。
②醉:喝醉了。
③竭尽:耗尽。
④莲藕:莲子。
⑤ 郑都:如何穿越; 郑:同“如何”。
【翻译】
我常常记得,当我在溪边的凉亭里玩耍到太阳下山时,我陶醉在那种幸福之中,不知道回去的路了。 他心满意足地在黑暗中划回来,却误划到了荷塘深处。 划、划、划、划,速度之快,把满滩的白鸥白鹭都惊飞了。 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 好看的照片。
【欣赏】
这是一首追忆往事的诗。 寥寥数语看似随口而出,但却珍贵如金,每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前两句描述的是陶醉、兴奋的感觉。 然后他写道,他“兴奋过度”后回到家,“跌跌撞撞”地跌入荷塘深处。 那是另一个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真无邪,言之有物,却不意味深长。
“常吉”两句平淡自然和谐,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引向她所创造的文字境界。 《昌吉》明确注明地点为“西亭”,时间为“日落”。 宴会结束后,作者喝得酩酊大醉,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了。 “沉溺”二字流露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无路可退”也传达了作者的缠绵之情。 看来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旅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果然,接下来的两句“热闹完了”,将这种兴趣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只有等热闹结束了,我们才能回到船上。 那么,结束前的兴奋呢? 这只说明你很感兴趣,不想再回到船上了。 “误闯”这句话写得流畅自然,没有一丝侵扰的痕迹。 呼应了前一句“我不知道回去的路”,表现了主人公健忘的心态。
盛开的荷花间,有一艘小船。 船上有尚未尽兴的年轻才女。 如此美丽的风景突然跃起,令人眼花缭乱。 连续的两次“打斗”表达了主人公在迷失状态中寻找出路的焦虑。 正是因为“争渡”,又出现了“鸥鹭群起”,把舟渚上栖息的水鸟全部吓跑了。 至此,话戛然而止,词穷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诗用词简洁,只选了几个片段。 将动人的风景与作者愉快的心情融为一体,描写了作者青春时期的好心情。 人们忍不住想追随她踏上荷花丛。 泛舟,沉醉,一去不复返。 俗话说“青春情怀自然而然”。 这首诗不失精炼,充满了自然之美。
这是李清照回忆游历时所写的。
【关于作者】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她是宋代杰出的女诗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 --------------------------
【如梦令·昨夜风雨骤】李清照
昨晚下雨,刮风①,
沉睡并不能消除残留的酒②。
问帘子后面的人③,
然而,海棠还是没变。
你知道吗?
应是绿、红、细的④。
[笔记]:
①雨稀风骤:雨稀,晚风猛。
② 睡得重,酒残不去:即使睡了一夜,酒意仍挥之不去。 深度睡眠,熟睡。
③滚轮: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茂盛,红花枯萎。
【翻译】
昨夜,雨滴稀疏,夜风强劲。 尽管我睡了一夜,但我还是醉了。 我试探着询问卷起帘子的丫鬟,她却告诉我,海棠花还是原来的样子。 哦,你知道,你知道吗? 海棠树应该有茂盛的绿叶和枯萎的红花。
【欣赏】
这张小令,就是李清照奠定了他“才女”地位,轰动朝野的作品。 据说这首诗使赵明诚日夜作相思梦,充分说明了这首诗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也有人说,这个词就是韩谢《懒》的诗意。 韩诗曰:“昨夜半夜雨,黎明寒,海棠花在吗?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晓菱》比原诗更胜一筹,深刻地描绘了少女春天的忧伤心情。
“昨夜雨小风大,沉睡不能消残酒。” 这两句形容昨晚风很大,下起了小雨; 晚上喝了点酒,就沉沉睡去。 早上醒来的时候,我还是醉了。 还没有完全消失。 全诗从一开始就勾画出清晰的时间和环境。 “雨稀风骤”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暮春的特点。 风虽大,雨却稀。 有了这四个字,让人就能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沉睡不消残酒”描述了人物目前的状态。 他刚刚睡醒,有些醉意,一副慵懒的样子。 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晚的雨和风,心中藏着一些东西。 经过我的一些思考,这从逻辑上引出了以下内容。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关于室外的,后者是关于室内的。 过渡巧妙而恰当,聪明而自然。
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后,主角很想知道花园里的海棠花瓣是否脱落,难以忍受,于是他紧急询问“卷帘器”。 “尝试”二字表达了人物的忧虑。 她不希望春天过得那么快。 “尝试”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不忍问又想知道的矛盾心理。 没想到“卷帘子”“说海棠还是老样子”,让她大吃一惊。 虽然她心里渴望海棠保持原样,但她也明白,风雨过后,花儿终究会枯萎。 于是,“卷帘师”回答道: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海棠还是老样子”,与后面“问”的内容相呼应。 这种技术使文字更具可读性。 “却”字同时描述了主人公听到答案后的初衷和惊讶。 也隐隐约约地表达了“卷帘师”对主角想法不了解、回答时的粗心。 两者形成了主角的细腻委婉与“卷帘师”的粗犷冷漠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至此,文字又增添了一层,意境又开辟了另一个境界。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的。” 毕竟主角还是知道现在是暮春,昨晚又是风雨交加的夜晚,海棠花肯定不会一成不变,所以她纠正了两个“你知道吗?” “卷帘师”的回复和口语化的语气,让这两个“知识”读起来颇为耳目一新。 “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话描述了目前的情况。 这句话是世人最称赞的一句话。 非常新颖、独特、生动、表现力强。 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功力独到。 她用“绿”一词来指代树枝上的绿叶,用“红”来指代树枝上的花朵。 “胖”代替了“多”,“瘦”代替了“少”,创造了全新的意境。 难怪大多受到历代词论家的推崇,如《草堂诗语别录》称“结句尤绕而工整,意无穷”。 更深层次上,“红”不仅指花朵,还指春天的五彩斑斓、色彩斑斓,指春天的许多无与伦比的美丽事物,指春天的欢乐心情。 这样,“红瘦”二字就形象地表达了人物对春天的哀思。 不需要生硬的言语,不需要矫揉造作,反而更加感人。 这是李清照词作品给读者的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名作之一,此《晓令》写得别具一格。 曲折委婉,意境层层。 虽然只有六句,却已经重复了好几遍,时不时地间断一笔。 这也是一部关于春天的作品。 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那样直接写花儿如何凋零,如何悲伤惆怅。 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多方面营造暮春的氛围,逐渐从客观现实转向主观感受,从而更加浓郁。 引起读者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滚子”的对话来展开全文。 这样的写法不仅让读者感觉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看到了他的人,而且在脑海中形成了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实感,而且行文也显得紧凑、翔实。 同时,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更加真实可信。 另外,作者在对话中加入了“审”、“阙”等轻微的点缀,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情感转变,并对两个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比较和描述。
此外,成功地运用了指代手段。 用“绿”和“红”来指代叶子和花朵,用“肥”和“瘦”来指代多少,语言上更加简洁,这是以前从未说过的。 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
接下来写的三四句,就是惜花的必然体现。 虽然醉了一宿,困了,青枭醒来后第一件事关心的仍然是花园里的海棠。 诗人深知海棠无法承受一夜突如其来的风雨所带来的伤害。 窗外的窗子一定又红又乱,到处都是落花,但他又不忍心亲眼看到,便尝试询问正在卷帘子的丫鬟。 “试”字表达了诗人心疼花却又怕听花落,不忍看花落却又想知道真相的矛盾心理。 反观周邦彦的《青春之旅》:“东风一夜吹,海棠花谢,卷起帘子看。” 显得庸俗无味。 “检查”的结果是什么? ——“然而,海棠还是老样子。” 女仆的回答让诗人感到惊讶。 我原本以为,经过一夜的风雨,海棠花一定已经枯萎得一片狼藉,可丫鬟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却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海棠花还是原来的样子。 “却”字既表明侍女不知道女主人的委屈,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漠不关心,又表明诗人听到答案后感到不解。 是啊,“风雨”过后,“海棠”怎能“静”呢? 这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后两句话。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它们应该是绿肥红瘦的。” 这既是对丫鬟的反驳,又是自言自语:粗心姑娘,你知道花园里的海棠应该是绿叶茂盛、花红的吗? 罕见的是! “应是”说明诗人对窗外景物的推测和判断是极其贴切的。 因为她毕竟没有亲眼所见,所以说话的时候也得留出余地。 同时,这个词还隐含着“必须是”、“必须是”的意思。 海棠虽好,但风雨无情,不可能永远盛开。 一句话,有无尽无奈的惜花之情,可谓意浅情深。 自然,这种程度的惜花之情是“卷帘子”无法理解的,也不需要更多的关注。 毕竟,她不可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情感细腻,对自然和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或许就是她做出上述回答的原因。 结尾那句“绿肥红瘦”,是全字的完美笔画,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了叶子,“红”代替了花,这是两种颜色的对比; “肥”是指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而肥大,“瘦”是指雨后的花因耐不住雨水而枯萎稀疏。 ,是两种状态的比较。 原本普普通通的四个字,但诗人将它们组合起来,竟然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这确实是语言运用上的创造。 从这四个字来看,“红瘦”不就是春天的渐渐过去,“绿肥”象征着绿叶茂盛的夏天的到来吗? 这种非常通用的语言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胡载《苕溪余音丛话》曰:“此句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价:“结论尤为曲折精妙,寓意无穷。” 看来这些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首小诗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个字,却写得一波三折,极富层次感。 诗人因为珍惜花而喝得酩酊大醉,知道花已经谢了却还有机会“问”,因为不相信“卷帘子”的回答而再次问。 就这样一波三折,一步步珍惜了花儿。 情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 《辽源词选》云:“短篇曲折无数,故为词圣”。 可以称为评论。
【李清照如梦令 (文化发烧友)李清照常记溪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