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字君石,陕州夏县宿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旧称苏水先生。 他是一个机智的男孩,七岁时因救朋友而名扬北京和洛阳。 他是编纂巨著《资治通鉴》的历史学家,也是北宋四朝的重臣。 他一生刚正不阿,忠于国家。 他“孝顺朋友,忠诚恭敬,节俭正直,居所守法,行为有礼”。 这就是对他高度评价的《宋史》。 他也成为后人心目中学者、医生的理想形象。 。
今年是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 让我们重温他的故事,从中汲取精神食粮。
“论大众道德,至于感动人心,感动世界,何等磅礴”
苏轼在《司马文公史》中评价司马光:“论公德,至于感动人心,感动天下,是何等雄伟。”
司马光出生于真宗天熙三年(公元1019年)。 当时,其父司马炽在广州担任光山县令,故名“光”。 司马光家族世代为官,其父司马炽后来曾任兵部郎中,侍候于天章阁。 司马光受家族影响,为人忠诚、真诚。
据宋少波《闻见录》记载,司马光五岁时,有人送来一些青核桃。 他和他的妹妹想吃它们,但他们无法剥皮。 姐姐走后,佣人们用热水烫了绿皮。 过了一会儿,姐姐回来了,问他是谁想出的办法。 司马光勇敢地说是他自己。 事情的经过恰好被他父亲看到了,他严厉斥责了司马光。 严厉的批评给年轻的司马光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广子不敢谗言”。
司马光以“君师”作为自己的品格,或许只是为了提醒自己凡事要“真实”。 后来,有弟子请他传授修身之道。 ”司马光说:“真是诚恳啊!我一生都修行,一刻也没有离开过。
当时任并州刺史、河东路经略调和者的庞籍与司马光的父亲司马炽是好友。 庞籍经常去司马光家里拜访,与司马光有很多接触。 庞籍是一个目光敏锐的人。 他看到司马光的品格和才华,就聘请他为并州刺史。 林州曲野河西有许多良田,西夏人侵占了这片土地,成了河东的大问题。 司马光建议修建两座城堡来控制西夏人,并招募人们耕种。 如果务农的人多了,收购的粮食价格就会更低,河东高价收购的粮食长途运输的后顾之忧也能逐渐解除。 庞籍采纳了他的建议。 林州守将郭恩虽然勇猛但轻敌。 他连夜带兵渡河筑城,却没有设防。 结果被西夏军包围歼灭。 庞籍对这件事承担了全部责任,因此被定罪并辞职,而司马光却活了下来。 事后,司马光向皇帝三言,表示郭恩的垮台是自己的过错,庞籍戍边不忠,“过分听臣之言,故有此事”。 ,并且他愿意承担主要责任。 但法院没有回复。 庞籍去世后,司马光视家人如己出。
司马光与政敌王安石的交往更能体现他的真诚和真实。 两人一保守,一激进,但都一心为国,只因政见不同而成为“对手”。 有人建议司马光弹劾王安石,但司马光拒绝了:王安石没有私心。 司马光还曾三度写信给王安石,劝告王安石不要“心太硬,太自信”,从而“尽朋友之义”。 司马光曰:“光与介父之利不同,而大回报相同。” 1086年5月,王安石去世。 噩耗传来,司马光悲痛万分。 他担心王安石会受到小人的轻视和诽谤,于是立即患病写书,告诉他的右臣吕公:“介父的著作是正义的,他有许多非凡的事情……不幸的是,介父去世了。” ,复者必诽谤数百人。” 端,光意为朝廷应多赐厚礼,以振轻气。”根据司马光的建议,朝廷追赠王安石为太傅。
“淡然的东西没有什么好,学习的东西就没有学不到的。”
司马光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其父亲司马炽的廉洁节俭对他影响深远。 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可成名立业,奢则堕落自毁”。 司马光在《巡检食康》中说:“我出身汉族,世代相传,生性不喜奢靡,为乳母,长辈给我穿金、银,还有漂亮的衣服,但我常常羞愧地把它们扔掉。” ”
司马光无论早年为地方官,还是后来担任高官,始终是“食不敢有荤,衣不敢有真丝”。 宋仁宗深知司马光一生的艰辛,临终前留下遗嘱,奖励像司马光这样有功绩的一批大臣。 司马光率同僚上书三遍,劝诫道:“国家尚有大患,内忧外困,莫效干行旧事。若必须赐礼赏赐,应让大臣们把他们收到的钱捐出来帮助修建山墓。” 但一连几次都没有得到批准,最后他把朝廷的赏赐分成两半,一半作为办公费用,另一半作为贫困亲友的补贴,但自己却没有得到一分钱。
当他住在洛阳时,他的好友范震来看望他。 当他走进屋子时,他看到四墙上除了书什么也没有。 床上的被褥已经破旧不堪,让人感觉寒酸。 范震深感司马光太穷了。 回到徐州后,他让妻子做了一床新被子,托人送给司马光。 司马光非常感动,在被头上工整地写下了:此被是好友范镇赠送的。 。 并一直使用到他去世。
司马光当官几十年,在洛阳只有三公顷土地。 妻子去世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只好典当薄田,将她安葬在棺材里。 司马光临终时,宰相家里很穷,枕边只有一卷《庸书》。
不擅长事的司马光“学如饥渴嗜食”。 南宋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记载了他刻苦读书的故事:“司马文公年轻时,问问题不如人。他群居而教,众兄弟已诵完而歇;他独编,能诵两遍而止。” 司马光的学习方法也被留下:“背书不能不背,无论是在马背上,还是在夜间起床时,诵其文,思其义,必有收获。”
自幼痴迷史书的司马光尤其喜欢《左传》。 《司马光传》曾记载他童年读书的片段:“七岁,威风如大人,闻《左氏春秋》,爱上之。”退休教家人,砍断大指,自然放不下。读书,不知饥渴冷热。
司马光在洛阳都源编撰《资治通鉴》时,让工匠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建了一个地下室作为书写场所,美其名曰“土室”。 地下室冬暖夏凉,无人打扰。 当时大臣王恭臣也住在洛阳。 他的住所十分豪华,中厅三层,最顶层称为“朝天阁”。 相比之下,洛阳人戏称:“王家在天,司马在地”。 ” 邵雍告诉富弼洛阳辛氏说:“附近有一个巢穴,还有一个山洞。
司马光日夜熬夜,怕自己因劳累而睡过头,耽误了成书,就特意让人用原木做了一个枕头。 木枕呈圆形,光滑平整。 稍微一动,头就会僵硬,人就会惊醒,就可以继续伏案写字了。 后人称这种枕头为“警枕”。 据说,仅《资治通鉴》一稿,就占满了两间房子。
司马光的著作除《资治通鉴》外,还有《通鉴居要礼》80卷、《济古录》20卷、《历朝吏治表》6卷。 此外,他对文学、书法、经学、哲学甚至医学都有研究和著述,留下了《迁墟》、《宿水志》、《司马文正公文集》、《翰林诗》、《古代文献注》、《医学》等。问题”等。
《宋史·司马光列传》说司马光“对事物无兴趣,而对学问无所不知”。
“大忠大义,充天地,超古今”。
司马光20岁进入官场,历任县令、州令等地方官员,更多的是在北京担任朝廷官员,并在多个部门担任要职。 司马光还是一位历史学家,纵观古今,对治国方略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为人正直,勇于坚持原则,敢于弹劾、批评权臣。 公元1061年,皇帝下旨,将司马光迁至“住宅与同治建院”,为司马光建言献策提供了平台。 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志向:“恩大如宇宙,身轻如草木,秩序如何能成?” 明王,你看看你的命吧。”
司马光经常写信阐述他的治国观点和治国哲学。 宋代的科举制度基本继承了唐制度,注重赋的优劣。 司马光认为辞赋是文人的事,为官应德才兼备。 他在《论选举证》中指出,科举考试的考生应“以德为先”,经济次之,政事次之,艺才次之。 《明经》科目历来考验的是背诵五经、九经的能力,所以一些善于背诵的人往往在高中,而那些有实际治理国家能力的人就会失败。 司马光主张《明经》科目应摆脱《论选式》死记硬背的束缚,多增加一些分析性的问题。 1061年,苏辙在科考答卷上批评皇帝不关心边防,纵容后宫,赐予不合理的赏赐。 胡素等元老认为此人嚣张胆大,对皇帝不敬,不宜录用。 司马光认为,苏辙对政府弊端的直接说明,才是忠臣的本色,是“德”的上人。 仁宗皇帝即将改革长期以来的弊端,同意司马光的观点,于是录取了苏辙。
司马光除了关注皇帝的修身、皇位继承、政治议程等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外,还关注百姓。 他呼吁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 这种关心群众的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奏折。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赏赐的奢靡之风。 他上书《论宴饮》,恳请皇帝停止宴饮,为百姓着想。 他写有《燕一渣子》,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大臣。 他在《论财富与利润》中指出:当今世界上最悲惨的人是农民,因为“农民劳动辛苦,衣食粗糙,还要向政府缴纳各种赋税,承担各种劳动”。收成好的年份,卖掉粮食,供官方剥削,歉收的年份,他们就会流离失所,甚至冻死、饿死。 建议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惠民举措。
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因政见不同退居洛阳。 他通过编纂历史作品,从历史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教训,“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 可见,司马光写史是他治国的另一种方式。 花了十九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司马光在《晋》中说:“我今人筋骨消瘦,目力昏花,齿少,神识疲惫,我很健忘。” 你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本书上了。”
司马光第二次重返朝廷担任宰相后,朝廷非常器重他,他也成为了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政治家。 西夏、辽国的使节到了宋朝,都要询问司马光的健康状况。 西夏、辽皇帝也多次告诫边防军:“司马光如今已成为宋朝宰相,切不可挑起边事,以免惹上麻烦。”
司马光更是一心报国,日夜奋战。 很多人见他软弱,就用诸葛亮吃得少而事情多的例子来劝他引以为戒。 司马光说,死生是命中注定的,不必担心。 他努力工作,死了。 司马光临终前,仍然谈论朝廷和国家的大事。 难怪著名宰相韩琦盛赞司马光“忠义充天地,超古今”。
1086年9月,司马光去世。 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司马康死后穿上平时的衣服,盖上范镇赠送的被子,将灵柩运回家乡,轻安葬。 太后得知司马光去世的消息非常悲伤,她和皇帝立即前去吊唁。 京城民众罢工悼念,有的甚至卖掉衣服去参加祭奠活动。 街道上的叫喊声盖过了车流的声音。 到了下葬的时候,哀悼者们哭得非常真诚,就像是在为亲人哭泣。 朝廷追封司马光太史、文国公,谥文正。 (郑学福)
【“君实”作为自己的字,动天地,如此巍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