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来以其简洁的措辞、优美的意境而受到人们的推崇。 然而,随着许多古诗词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许多争议也逐渐出现。
就像李白的“日照香炉冒紫烟”一样,有人质疑日照为什么会冒紫烟? 至于辛弃疾的“天上七八星,雨山前两三时”,也有人质疑为什么下雨天还能看到星星? 还有鲁伦的“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逃。欲逐青骑,大雪满弓刀”,也有人质疑雪天为何有大雁?
最近,笔者看到有人质疑苏轼的《江城子·密州猎》是否有错,认为这首诗中的“望西北,射狼”两句是胡写的,提出质疑的人不是一个普通人。 是一位科学家。 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天狼星显然是在南半边星空,而苏轼却是“向西北看”,这显然是错误的。 那么这个质疑真的有道理吗? “向西北望,射天狼星”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个词,一起来探讨一下。
《江城子·密州狩猎》老者聊少年,左抱黄,右青苍,锦帽紫貂皮,千骑滚平冈。 为了报答倾城,我跟随太守,亲自射虎,观看孙朗。 喝醉了也没关系,胸膛依然敞开,太阳穴微微磨砂! 云中执结,何时送冯唐? 他能持鹰弓如满月,望西北,射狼。
这首诗作于公元1075年,苏轼正值盛年,时任密州知县。 当时的苏轼还没有经历过五台诗案中仕途的坎坷,所以他的内心充满了豪情和抱负,这首诗也体现了这种氛围。
这首诗的开头慷慨激昂,“老人谈少年狂”就奠定了全字“狂”的基调。 那么这有多疯狂呢? 后四句描写了狩猎的壮丽景象。 诗人一手握着一只黄狗,一手握着一只鹰。 随行士兵均头戴锦帽,身着貂皮,身着军服。 万马奔腾,犹如狂风席卷平安。 。 如此大场面,自然引得全城百姓都争先恐后地围观热闹。 诗人看到这一幕,为了报答城中百姓的恩德,决定效仿孙权射虎,向城中百姓一显身手。 看。 我们不难从整个上铁感受到诗人的自豪和热情。
上栏是对狩猎场景的写实描述,下栏是由实到虚。 出去打猎本来就让人心潮澎湃,酒酣耳热之时,心境更是波澜壮阔。 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虽然我的两鬓已微霜,那又怎样? 我希望自己能像冯唐一样,被朝廷委以重任。 到时候,我一定会像满月一样弯弓,望向西北,射下代表西夏和辽国的天狼星。 诗人安定国家的雄心在诗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之,可以感受到苏轼“故人虽困,志在千里”的豪情。
根据这位科学家的提问,他对“望西北射天狼星”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苏轼看着西北的天狼星,想要将其击落。 但这种认识显然是肤浅的。 “天狼星”是古代的一颗煞星,负责入侵和掠夺。 当时,宋朝边境正面临辽国和西夏的入侵。 一般位于宋朝疆域的西北部。 因此,苏轼诗中的“天狼星”实际上是对辽国和西夏的隐喻。 基于这样的认识,显然苏轼的写作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这种解释虽然可以解释苏轼的“西北望射狼”,但在苏轼时代,人们对天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文人在诗歌中对星星的运用也更加成熟。 如果只是用“天狼星”来比喻廖、西夏来理解苏轼的诗,显然有些片面。
我们再看一下原话。 “能拉鹰弓如满月,望西北,射狼”这句话是连在一起的。 苏轼这首诗写得比较粗犷,但写弓时却用了“雕弓”二字。 许多注释解释说这是一种弓臂上刻有图案的弓。 但以苏轼当时的状态,真的会对弓观察得如此细致吗? 所以这里对弓其实还有一层理解,那就是它不是真正的弓,而是天上的“仙弓”。
《晋书天文志》记载“弧九星,位于狼东南,天弓亦以备贼,常迎狼”。 总体思路是,天狼星东南方向有九颗弧形星,是天弓。 这也符合苏轼诗中的描述。 天狼位于天宫西北,天宫面向西北射天狼。
深入理解这首诗后,我们也可以知道,科学家的质疑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文学不是科学,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它。 如果这样做,我们就太瞧不起苏轼和我们古代的大文豪了。
对于“西北望,射天狼星”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西北望,射天狼”到底何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