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国学的分类方法之一

更新:09-1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图片来自简书App

这两年的国学热实在是太吵了,让我感到羞愧。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中国研究。 好像不讲国学就不能称为中国人,但我根本不知道国学是什么。 不知道其他家长是否和我一样。 说到给孩子看的书,他们能说出很多外国的书,但说到国学,我先去百度查一下。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国家、研究人民。 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为中国或华夏。 换句话说,国学应该是中国或中国历代学术文化的总称。 从历史上看,国学不能仅限于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只是与道、墨、法诸家并列的一派。

对于中国学的定义,除了基本定义外,在具体定义方面,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定义。

图片来自简书App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国学”或“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礼仪、考证、伦理学,以及中医、农学、算术、地理、政治、经济、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的分类方法之一是《四库全书》,它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图片来自简书App

“经”指古代经典,如《周易》、《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

“史”是指一些历史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史》,年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别人的《新五朝史》《等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学说或学派的人的文章集。 例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和“商君术”,军事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以及佛家、农民、医生、天文算法、算术、艺术家、书籍记录者、杂家、书籍作家、小说家都包含在“子部”中。

“藏”是历史上文人学者的一般收藏和个人收藏。 个别藏品称为“专藏”,如“李太白藏品”、“杜公部藏品”、“王景公藏品”等; 一般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鱼台新赋》等。

以上是一些国学书籍的清单,让我们在为孩子准备的时候不至于无从下手。 事实上,纯粹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中国自晚清废除科举以来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与国学无关。 换句话说,这一百多年的剧变甚至不能在中国研究中讨论,对近代中国没有任何影响。 我没有参与经验,更没有任何分析研究工作。 我无法回答中国为什么现在这样,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

图片来自简书App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研究毫无用处。 肚子里有诗词书法很好,陶冶情操。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讲出兴衰、讲出根源,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深入一点。 面对浩瀚的中国古籍海洋,我想如何处理这些无穷无尽的书籍是一个大问题。 可以说,现在的社会充斥着无数、无法估量的信息,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阅读、求知了。 如果说要等到孩子大学毕业才能读完几千年来写的书,那几乎就等于不要求他们读了。 尤其是“五四”之前的中国古籍,绝对不能要求他们到了大学后还要一一阅读。 相反,他们必须在小学和中学时期被挑选出来并载入他们的脑海中,并留下深刻的记忆; 只需要先向中国解释一下文化的起源,其他的以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己去读。 这样年轻人就可以在大学期间快速进入对当前和下个世纪新知识的探索(包括中外古代文献的研究),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东西,然后去兼职学校工作期间。 辅导中小学应该学的知识。 如果你中途耽搁了,你将会有无穷无尽的教训需要弥补。

读书应该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件苦差事。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阅读古书的方式,化苦为乐,化包袱为垫脚石,并以此为起点继续前行。 “时时学、时时练”本来就是“不愉快”。

要了解中国古书,首先要了解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者说古代学者。 几乎每个人都必须读自己读过的书,否则你将无法理解那里堆积的无数古籍,包括小说和戏曲。 那些必须读的作者没有以前的书可读。 更准确地说,我们无法知道他们读过什么书。 此类书籍有:《易》、《诗》、《尚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这是自汉代以来,孩子们上学时就记住了大部分诗词,并持续背诵到上世纪末。 如果不知道这十本书,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阳明)的书就读不下去。 里面很多地方的单词和意思也很难理解。

无论读什么书,都会变成“读圣经”。 如果你能够分析性地、批判性地阅读,你就可以化害为利,而避免全心全意地吞下它们,听从别人的说法。

再往前走,就更容易分类和区分了。 比如看史书,可以按顺序全部读完,至少读《史记》和《资治通鉴》,再加上《徐资治通鉴》(毕万等人着)和《文献通考》。 读文学 读一本书,首先要读第一本集《作品选》。 如果不简单读一下《文选》,你就不会知道从屈原的《离骚》开始的唐代以前的文学是什么样子,也看不到它未来的发展。 这些书除了《易》、《老》以及外国哲学书籍外,大部分都是青少年能够看懂的,而且很多都是讲故事、有趣的。 钻孔部分可以滑过去。 中国古代人不喜欢“抽象思维”。 他们讲的原则往往非常实用,语言也常常幽默。 可以通过一点注释阅读原文。

一旦你读完一本书,继续读下去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也不会那么可怕。 以前孩子们就是这样读书的。 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兴趣。 孩子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他们不能像大人那样理解事物,尤其是不能辨词、讲道理。 孩子可能无法“理解”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小时候花一点时间按照这个“程序”获得“输入”,长大后就可以腾出时间专攻“四化”,这个“储存”就会发挥潜在力量的作用。 如果错过了成年的机会,记忆力就会减弱,理解力就会不同,“会感到种种忧虑,一切都会成型”。 补课和看这样的基础书籍会困难很多。

以上方法来自知乎。

【图片发自简书App:国学的分类方法之一】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360教育集团:中国学生申请最多的学科大盘点 下一篇:普宁二中实验学校推出“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