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如此极其微妙的育人任务。”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背景下,居家学习、亲子关系、心理疏导、返校调整等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之路上不断落实细节。 我校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意义。 “家校合作在线课程”的推出,旨在解答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配合家长做好孩子的发展和教育工作,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该课程由普宁市二中实验学校德育团队精心打造。 课程包括“爱国主义”、“劳动教育”、“生命教育”、“亲子教育”四个板块,共12节微课。
我校强大的师资队伍,包括年级组长、班主任、专职心理老师等,为我们提供了爱心的指导和指导。 让我们一起期待精彩的呈现,一起聆听他们的建议,一起做好学生成长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继续实践。
家长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今天,推出第一节“爱国主义”第二课:“家长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讲师是七年级班主任孙子贤。
疫情让今年成为一个特殊的长假。 从寒冷的冬天到温暖的春天,我们和孩子们见证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的过程。 这是一次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任务。 父母与孩子关系密切,有利于孩子的情感熏陶,共同生活也有利于抓住各种教育机会。
在家庭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的主要影响在于,这种思想教育能够温暖孩子,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动力。 同时,有利于开阔孩子的视野,逐步完善孩子的人格。
爱国主义是一种传统,是一种原始的生活方式。 爱国主义就像涓涓细流,一点一滴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却不经意间又会迸发出来。
家长在家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可以一起尝试一下。
1、共同诵读经典作品,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经典作品记录了中华几千年文化,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各类作品蕴含了大量中华文化的象征、英雄事迹、文明的延续。 这些书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所生活的土地。 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引用,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于学龄前儿童,家长可以用具体的文化符号,如“大熊猫”、“中国龙”等玩具来启发他们; 对于小学生、中学生,我们可以利用《狼牙山五壮士》、《八姑娘投江》等史料,用真人真事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逐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理论高度。 “爱国主义”必须贯穿教育全过程并不断得到升华。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看主题题材的电影,讲讲“9月18日”国耻日的由来,从卢沟桥上不同造型的小狮子讲起战争的动荡岁月……这些都是一切都对孩子有好处。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 无论是经典书籍、纪录片还是电影,都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与孩子一起读书、读书,分享彼此的欣赏之情,一定会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深深扎根,生出深深的爱国信念。 。
2、生活方方面面达成共识,向孩子传递爱国价值观。
家长也可以多利用身边的资源和网络,让孩子了解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这次疫情中,我们有各个系统的抗疫英雄,也有我们身边社区的志愿者,他们每天都站在门口维护社区的安全。 它可以是具体的,如钟南山院士的感人故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括的。 共同抗击疫情的一切,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材料。 如果父母和朋友能够帮助孩子互相了解,分享和交流日常生活,这样的教育就能默默滋养。 相比死板、死板的教学,孩子们会对爱国主义的理念有更好的理解。 理解具体、生动,这种教育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共同欣赏祖国山河,带动孩子树立爱国理想。
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唤起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疫情结束后,和孩子一起欣赏祖国的美丽山河,培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 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通过实例增长知识。 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让他们重温、铭记历史。 当然,如果你带孩子去武汉,看看这座英雄的城市,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些方法可以成为孩子们提高自我要求的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爱国理想。
4、共同实践活动,内化幼儿爱国情感,积极传递爱国正能量。
平日疫情期间或者其他特殊日子,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文字写下自己对疫情的感受或看法。 家长还可以陪孩子制作与疫情相关的手写报纸、画画、唱歌等,为武汉加油、为湖北加油。 只有具有仪式感、参与感的活动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并内化爱国情感。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其实每个家庭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爱国主义。 但这些方法需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只有在活动中渗透到周围的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一些东西。
【普宁二中实验学校推出“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