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之”的解释还有很多需要结合文章理解

更新:01-2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1. 助词,表示所有权和隶属关系;

2. 粒子,表示修饰关系;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成为句子成分;

4、代词,代替人或物;

5. 代词,这个,那个;

6.徒劳,无意义。扩展信息

古汉语的六种含义

1. 去...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个”、“这种”等;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他们”、“他们”等;

4、指说话人本人或者听话人的对方;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

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和归属关系,相当于“of”。

“之”的解释有很多种,需要结合文章来理解。

有:

1. 动词,指……走。

例如:《学习之道》:“我想要~南海。”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个”、“这种”等。

例如:《廉颇、蔺相如传》:“二策皆为上,而宁失秦渠”。

3. 指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he”、“it”、“they”、“them”等。

例如:《论积蓄》:“生~有时,用~无限度”。 《郑伯段誉言》:“爱俗叔段,欲立~”。

4. 指说话人本人或听话人的对方。

例如:《捕蛇者说》:“你将生活在丧礼之中~?”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you”、“you”。

例如:《汉书·蒯通传》:“盗闽公者将死,遂吊之~”

6、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用助词,表示修饰和归属关系,相当于“of”。

例如:《少公谏厉王除谗》:“守民口,胜于守江”。

7、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一般不需要翻译。

例如:《师论》:“师道久传”。

8.定语后置符号。

例如:《励学》:“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

9. 补码符号。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到”。

例如:《捕蛇者论》:“如夫无夫,何其不幸。”

10. 使用物体在前面的标志。

例如:《世说》:“我不知道句子如何读。”

11.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音节,无实际意义。

例如:《赤壁之战》:“一瞬间~,天空硝烟弥漫。”

12.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及其修饰语之间,表示对位置、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例如:《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士有难。”

【(知识点)“之”的解释还有很多需要结合文章理解】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5.9元拼团得课本常用的21句小古文金句 下一篇:天津,一个魅力四溢的城市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