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词。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短语、数词或主谓短语后面,构成“着”字,表示人、事、事。 泛指一个人或事物。
例:《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智。”
《三国·武制·周瑜传》:“此四者,用兵之险,皆为妄为。”
2.代词。 示范性的。 相当于“这个”。
例如:《敦煌歌词·望江南》:“我是曲江池塘边的一棵柳树,一个人折断另一个人的攀爬,情意绵绵一时。”
3. 颗粒。 用在表示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暂停。
例如:《礼记·谈公夏》:“昔叔父死于虎,夫复死,今子又死”。
4. 颗粒。 作为定语后置词的标志。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吾知齐军胆怯,入吾境三日,卒卒过半。”
5. 颗粒。 用在名词后面,标志着言语的停顿并引出接下来的内容,通常表达判断。
例如:《礼记·中庸》:“仁者,天下之范;义者,天下之治”。
6. 颗粒。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忧虑,问邻舍:‘谁能向薛讨债?’”
7. 颗粒。 用在句末,表示相似程度。
例如:《汉书·史分传》:“坚上报事时,有话可说,有人屏蔽他时,他的讲话很清楚;他来到朝廷上时,仿佛他无法说话。”
8. 颗粒。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指示或祈使语气。
例如:唐代卢植《制江后请罢兵》:“令秦胥报告者。”
9. 颗粒。 用在并列句的第一个分句中,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孙子·徐适》:“攻则必取,攻则不守。”
10. 颗粒。 用在复合句的前面从句中,表达假设的关系。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曰:‘不与叔父同心者,如白水!’”
11.连词。 相当于那时。
例如:《史记·李斯传》:“故秋霜落,草花凋落,水动则万物变化,此乃必然之果”。
12. 轻浮。
例:明代顾启元《客客评·论虚妄》:“今人谓不诚实人”。
13. 假装,借口。
例:《西游记》第二十六章:“他散落了一块裸露的皮肤,用一棵治愈树固定着它,他只需走开,但他仍然关心你和我!”
14.理解“全部”。 民众。
例如:《墨子·令》:“群臣中,坚守谋划者,有十功臣”。
15.理解“全部”。 相当于那个。
例如:《鲁国春秋·李卫》:“亡国之主不以为惑,故与桀、周、幽、厉同。然无二路。”对于一个被征服的国家来说。”
【(知识点)关于者zhě的10个常见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