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关于者zhě的10个常见例

更新:01-2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1.代词。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短语、数词或主谓短语后面,构成“着”字,表示人、事、事。 泛指一个人或事物。

例:《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智。”

《三国·武制·周瑜传》:“此四者,用兵之险,皆为妄为。”

2.代词。 示范性的。 相当于“这个”。

例如:《敦煌歌词·望江南》:“我是曲江池塘边的一棵柳树,一个人折断另一个人的攀爬,情意绵绵一时。”

3. 颗粒。 用在表示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暂停。

例如:《礼记·谈公夏》:“昔叔父死于虎,夫复死,今子又死”。

4. 颗粒。 作为定语后置词的标志。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吾知齐军胆怯,入吾境三日,卒卒过半。”

5. 颗粒。 用在名词后面,标志着言语的停顿并引出接下来的内容,通常表达判断。

例如:《礼记·中庸》:“仁者,天下之范;义者,天下之治”。

6. 颗粒。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忧虑,问邻舍:‘谁能向薛讨债?’”

7. 颗粒。 用在句末,表示相似程度。

例如:《汉书·史分传》:“坚上报事时,有话可说,有人屏蔽他时,他的讲话很清楚;他来到朝廷上时,仿佛他无法说话。”

8. 颗粒。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指示或祈使语气。

例如:唐代卢植《制江后请罢兵》:“令秦胥报告者。”

9. 颗粒。 用在并列句的第一个分句中,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孙子·徐适》:“攻则必取,攻则不守。”

10. 颗粒。 用在复合句的前面从句中,表达假设的关系。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曰:‘不与叔父同心者,如白水!’”

11.连词。 相当于那时。

例如:《史记·李斯传》:“故秋霜落,草花凋落,水动则万物变化,此乃必然之果”。

12. 轻浮。

例:明代顾启元《客客评·论虚妄》:“今人谓不诚实人”。

13. 假装,借口。

例:《西游记》第二十六章:“他散落了一块裸露的皮肤,用一棵治愈树固定着它,他只需走开,但他仍然关心你和我!”

14.理解“全部”。 民众。

例如:《墨子·令》:“群臣中,坚守谋划者,有十功臣”。

15.理解“全部”。 相当于那个。

例如:《鲁国春秋·李卫》:“亡国之主不以为惑,故与桀、周、幽、厉同。然无二路。”对于一个被征服的国家来说。”

【(知识点)关于者zhě的10个常见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天津古文化街: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 下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及步骤,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