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更新:01-23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我们说唐朝是诗歌之国,而对于唐朝诗人来说,激发诗歌灵感的催化剂就是美酒。

唐朝人对酒有多痴迷? 他们的皇帝会亲自酿酒,他们的诗人会用酒来写诗。 我们读了太多的唐诗,无一不是有酒的。 看来,唐朝如果不以酒写几首诗,就没有资格被称为诗人。 的。 可以说,整个唐朝,从皇宫到商铺,再到皇室举办的大型宴会,都充满了诗酒的浪漫。

盛宴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每逢重要的活动,我们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宴会,从国家间的交往,如国宴,到普通百姓的红白喜事,如孩子的出生、满月宴等。 ,举办生日宴会,也举办婚宴。 举办宴会不仅仅是现代人的专利。 宴会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宴会的规模、宾客的座位、菜肴的种类、餐桌礼仪等都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 。

古人把宴席称为宴席,也叫燕饮。 早在《诗经》中就有吞饮的记载:

“隼在荆,男尸来,燕子来定。你的酒清,你的饭菜香。男尸吞饮,福气来。” ——《诗·大雅·花》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们祭祀时,要准备好美酒佳肴,然后请尸体赴宴。 他们希望宴会结束后,尸体能够与神灵沟通,为人们祈祷。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或许最早的宴会与先民的祭祀文化是分不开的。

到了唐朝,有了贞观统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达到了顶峰。 在国强民富的时代,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们的生活。 就这样,在唐朝这个时期,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享受着宴饮的乐趣:

“自天宝之日起,国家就有奢靡之风,宴席群饮,以喧哗纵欲为乐。” ——《唐慧瑶》

而且,由于唐朝人浪漫的天性,他们并不满足于室内聚会。 闲暇时,他们会出去郊游,一边举办“宴会”,一边欣赏自然风光。 唐代贵族开宴的正确方式——他们通常选择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作为宴会场地。 开元年间,每逢中和节、上巳节,皇帝都在此举行宴会。 所有的宴会工作都由京兆府承担,长安城的百姓也会趁机聚集在这里,观看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皇家歌舞表演。

极乐盛宴

我们很难再看到那天的盛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记录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艺术手段,最大程度地还原这场宴会。 比如几年前上映的电影《妖猫传》,就为我们重现了一场梦幻般的盛宴,一场“极乐盛宴”,一场酒香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极乐盛宴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据唐代李俊所著的《宋窗杂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宫中的沉香亭内就堆满了各种颜色的沉香。 牡丹花开,恰逢牡丹花开。 唐玄宗与杨贵妃来这里赏花,并选派了十六名优秀的梨园弟子来表演取乐。

”在开元朝,最早就禁止牡丹,也就是今天的牡丹。《开元天宝》说花是牡丹,这段记载说禁止的是牡丹。红、紫、淡红、白四种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花开正盛,月夜召太真妃乘车随行,圣旨特选梨子。花园以琉璃贿赂,他们会因十六种颜色而感到高兴。”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宴会,这是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宴会。 电影称其为“极乐盛宴”恰如其分。

因为在这次宴会上,唐朝第一位偶像歌手李龟年登上了舞台。 皇帝请他唱歌,说道:“如何用古乐古词来赏名花,待妃子呢?” 李白登场,诗仙出现时,大方得很。 他一口气写下了《清平条》三首诗:

”一时以擅长唱歌而闻名的李龟年,手里拿着一块檀香板,请众人在音乐前唱歌。他说:“我如何才能用古老的音乐和歌词来表达我的心声? ”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布翰林学士李白入《清平条》三篇。”

席间醉得失去人形的李白,谱写了千古流传的大诗《清平调》,却也做出了请强人脱衣的荒唐事。他的靴子。 就这样,他刚刚用《清平调》李白打动了皇帝,眼看就要得到官职,却因为高力士的嫉妒而放弃了。 后来玄宗给了他钱,还了他。

不过,李白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因为对他来说,只要有酒,就有生命,所以在被赐金出狱后,在离开长安之前,他又拿起了酒杯,写了三首诗《行路难》,最后一句写道:

“生前若有一杯美酒,死后何必享千年名誉?”

说起人生,只要还有一杯酒,就应该无比幸福。 死了一千年又何必在意自己空虚的名誉呢? 这或许是李白豁达、放任的表现,也或许是他在挫折中的自我安慰。 但无论如何,这首诗体现了李白对酒的痴迷——李白是盛唐的缩影,李白对酒的痴迷也是唐朝人对酒的痴迷的缩影。

诗与酒的浪漫

现代人爱喝葡萄酒,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浪漫的,并且看重法国酒庄生产的葡萄酒。 然而,早在唐代,中国人就开始喝酒了。 太宗李世民征伐高昌国时发现了酒。 于是引进了西域的酿酒工艺,在皇宫里直接种植葡萄,就是为了方便酿酒,喝出最美味、最纯净的酒。 当时酿酒用的是马奶葡萄,所以酿出的酒颜色翠绿,香气浓郁。 、浓烈的酒精味:

”太宗征克高昌,采甜苹果栽于园中,得酿酒法,仍从中获利,酒色青翠,香气浓郁,味浓。长安第一。来识别它的味道。” ——《新南书》

从此,酒在长安城流行起来,高翰写下了“一杯发光的葡萄酒,提示你立即喝琵琶”。 最喜爱酒的诗人不是别人,正是李白。 他说,一百年三万六千天,他恨不得天天泡在酒里。 他恨不得把整个汉江水都变成酒。 他想把河里的水都喝掉。 葡萄酒:

……

鸬鹚北斗,鹦鹉杯。

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倒三百杯。

远远望去,汉水的绿鸭头就像是第一次发酵的葡萄。

如果这条河变成了春酒,就会建造丘陵和梯田。

……

——李白《襄阳歌》(节选)

我不知道李白的酒量是否有这么大,但他对酒的喜爱确实是真诚的。

后来唐宪宗也效仿李世民,亲自酿酒。 不过,他酿的不是酒,而是化骨醪,其实是梅酒。 相传唐宪宗所酿的化骨醪,味极香醇,堪称酒中佳品。 一直流传到宋代。 此梅酒已成为唐代名酒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酿造的酒与现代蒸馏技术酿造的酒不同。 唐代北方人多用小麦作曲,南方人则用大米,然后发酵压制成酒。 因为工艺比较粗糙,没有经过过滤。 ,所以酿出来的酒有很多曲渣,看上去浑浊。 人们在唐诗中经常听到浊酒,比如杜甫的“苦干恨鬓霜,新酒杯满浊”,就是指在这种工艺下酿造的酒。 酒。

白居易《问柳十九》诗写道:“青蚁新酿酒,小红泥炉。” 绿蚂蚁其实指的是浑浊酒表面漂浮的酒渣,呈绿色,小如蚂蚁,故称绿蚂蚁。

毛酒很便宜。 杜甫在诗中写道:“清早饮一斗酒,花了三百铜钱。” 可见,一斗毛酒价值三百铜币。 然而,这个价格,杜甫常常喝不起酒。 他不得不典当衣服换酒,经常欠下酒债。

《曲江二歌》(节选)

日日归朝穿春衣,日日醉归江头。

喝酒欠债是常事,但在近七十年的人生中却很少见。

当然,对于富人和贵族来说,他们不屑于喝浑浊的酒。 他们的清酒更清澈、更干净,而且味道可能更好。 终究是没有糟粕了,但对于杜甫这样一生贫困的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了。 老百姓喝得起。 只有血本无归回来的李白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喝清酒,因为清酒太贵了。 李白说:“金酒一万瓶。”王维说:“信封。” 白居易道:“一共一万,卖一斗。” 一万就是一万块钱,比现在的茅台贵了好几个档次。

李白和杜甫真是两个极端。 一个只能喝清酒,一个只能喝浑酒; 李白为酒金龟,杜甫为春衣酒; 李白喜欢写自己喝酒的事,得意的时候就“一饮必饮三百元”。 当他失意时,“举杯解愁,愁更上”; 孤独的时候,他“独自喝酒,没有亲密的朋友”; 杜甫自己的饮酒虽然没有李白那么精彩,但他写别人饮酒的时候,却是精彩的:

《八仙饮酒歌》

知章骑马如船,落入井中,睡在水下。

汝阳三战开始面朝天,路口遇上曲战车,垂涎欲滴,封往酒泉的愿望坚定不移。

左丞相每日花费数万银子,饮酒如长鲸吸百川,手捧一杯,号称圣人。

英俊潇洒的青年宗志举起酒杯,望着蔚蓝的天空,明媚如风前的玉树。

苏进在长斋绣佛前醉酒时,常喜欢遁入禅境。

李白写诗百首,宿长安城酒楼。 皇帝上不了船,就自称是酒仙。

张旭摘下帽子,头顶在太子面前,挥纸如烟。

焦遂与方卓然五战,口才震四宴。

以忧郁诗风着称的老杜,写到酒就变得开朗起来,不再谈论格律对仗了。 他随心所欲地快乐。 你看,诗里既有诗人李白,也有草圣张旭。 有贺知章、左丞相李适之这样的高官,有风中树美人崔宗植,有虽笃信佛教却爱喝酒的奇人苏进,还有汝阳王李靖这样的贵族皇室成员。 焦遂,一个平民,只以能喝酒而闻名。

这些人地位不同,但杜甫通过酒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将最具代表性的酒大师一起收录在诗中。 虽然他们的醉态各有不同,有的可爱,有的胆怯,但在盛唐的辉煌之下,他们的放荡不羁、奔放不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好写照吗?

这首《八仙饮酒歌》真是老杜最欢乐的诗。

唐朝的宴会、诗酒,有太多说不完的话题,也留下了太多美丽的故事和诗词。 唐朝的酒席、酒杯、诗词,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为了世界之美,它们可以是非正式的,无论什么场合。 即使素不相识,只要说上几句话,就能“相见为君饮酒,拴马高楼挂柳边”; 论古今,吟诗作诗,“但愿醉久不醒”……

宴席、诗酒,是唐人的生活,是唐人的优雅,是盛唐人的浪漫。

【唐朝,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下一篇:古代早期的散文和历史散文,概括起来的共同特点